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从投入产出角度看甘肃经济转型(2)
  • 时间:2015-06-12
  • 点击:126
  • 来源:

三、从投入产出角度看甘肃经济结构

(一)总产出变化情况分析

从2002年到2012年甘肃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看,各部门的总产出均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从总出来看,总产出排前十位的部门变化不大,从表5可以看出,这10个部门中,有9个一直保持前十的位置没变,只是排序略有变化,住宿餐饮业2002年居第九位, 2007年被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部门所代替,2012年与2007年总产出居前十位的部门保持一致。说明这些大的行业部门一直保持着发展优势,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其他行业部门这十年间并没有快速发展壮大。

表5:甘肃省总产出居前十位的产品部门(行业)

 

 

 

 

单位:万元

2002年

2007年

2012年

产品部门(行业)

总产出

产品部门(行业)

总产出

产品部门(行业)

总产出

建筑业

3797000

建筑业

8894955

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

20256557

农业

3725912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8853933

建筑

20223422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2117714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6479521

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

13307395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105390

农林牧渔业

6374825

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

9905796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1902600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3480368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

8150811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770562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3348981

批发和零售

7934946

化学工业

1451276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2493827

化学产品

7345563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1423806

化学工业

2451940

食品和烟草

7148264

住宿和餐饮业

1020731

批发和零售业

2277063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6064250

食品制造业及烟草加工业

938293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215103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5991655

注:表中数据取自甘肃省2002、2007、2012年投入产出表

(二)增加值变化情况分析

在2002年、2007年与2012年,增加值居前十位的行业部门中有7个部门没有发生变化,从表6可以看出,分别是农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教育业,这七个行业部门十年来一直为甘肃省的支柱行业。住宿餐饮业与其他服务业2002年后再没有进入前十的行列,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002年居前十位,2007年退出,2012年又进入前十位,居第8位;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食品与烟草业2007年进入前十位,至2012年仍保持前十位的位置;房地产业于2007年进入前十位,2012年退出,房地产业是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的行业。

可以看出,增加值居前十位的行业部门,绝大多数是总产出居前十位的行业部门,说明这些行业部门是甘肃的主导行业,这些行业吸纳了一定数量的从业从员,同时也为甘肃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表6:甘肃省增加值居前十位的产品部门(行业)

 

 

 

 

单位:万元

2002年

2007年

2012年

产品部门(行业)

增加值

产品部门(行业)

增加值

产品部门(行业)

增加值

农业

2116290

农林牧渔业

3864409

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

7807136

建筑业

1308932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541522

建筑

5290451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942330

建筑业

2151901

批发和零售

4060523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821632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1779808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

3897223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627608

批发和零售业

1668500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3535326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92534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41429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3174857

教育事业

535912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343672

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

3137864

住宿和餐饮业

458433

房地产业

1167583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品

2958074

其他服务业

428514

教育

984564

食品和烟草

2360659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410961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931624

教育

2075701

注:表中数据取自甘肃省2002、2007、2012年投入产出表

(三)投入产出情况分析

从投入产出角度看,2012年,甘肃省单位总产出的中间投入率为63.01%, 2002年与2007年的中间投入率分别为59.45%和57.47%,说明2012年单位产出的中间投入率比2002年和2007年分别高出3.56和5.54个百分点,反映出单位总产出的投入成本在增加。

从三次产业的投入产出来看,2012年第一、二、三产业的中间投入率分别为41.33%、73.40%和45.59%,相应的增加值率分别为58.67%、26.60%和54.41%。第二产业的中间投入率最高,其次是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也就是说,第二产业单位总产出所投入的中间成本最高。从产业内部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高于采矿业和电力、热力和水的生产供应业,传统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高于现代服务业。

从使用的角度看,产品和服务的中间使用率最高,达到63%,消费率和投资率分别为22%和22.8%,净流出率为-7.8%。

(四)产业关联分析

1、各部门影响力分析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当某一部门影响力系数大于(小于) 1 时, 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高于(低于) 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 

从表7可以看出,2012年,甘肃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有23个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以制造业居多。位于前列的部门大多集中在机械设备制造部门,这些部门的技术含量高,且附加值大,属于高技术产业,它们的发展不但会产生较大的辐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工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电器机械和材料、专用设备、化学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对其他相关部门的影响拉动作用明显;其他制造产品,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部门则属于传统的重工业部门,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具有中间产品的性质;建筑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说明建筑业对其他部门的影响辐射力较强;第三产业中的卫生和社会工作的影响力系数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属于与生产活动直接相关的服务部门。

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业部门以及第二产业中的少数部门。其中,农业属于基础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第二产业部门基本是能源部门及传统的重工业部门,主要为其他部门提供原材料,属于整个产业链中的后向部门,因而对其他部门的影响辐射力较小;第三产业是处在产业链末端的服务业。

2、各部门感应度分析

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当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当某一部门感应度系数大于(小于) 1 时,表示该部门的感应程度高于(低于) 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大。感应度系数越大的部门就越具有基础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属性。

表7:2012年甘肃42部门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

产业

行业

投入产出部门

序号

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

第一产业

农业

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

1

1.13447

0.80640

第二产业

采矿业

煤炭采选产品

2

1.55897

0.92789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品

3

1.66775

0.83166

金属矿采选产品

4

1.82062

1.08539

非金属矿和其他矿采选产品

5

0.58817

0.97059

制造业

食品和烟草

6

0.78919

1.00164

纺织品

7

0.63202

1.09939

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

8

0.53778

1.12871

木材加工品和家具

9

0.73336

1.01291

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

10

1.29384

1.14217

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

11

1.55559

1.12612

化学产品

12

2.37317

1.29337

非金属矿物制品

13

0.91277

1.11090

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

14

3.15403

1.31199

金属制品

15

0.87403

1.21054

通用设备

16

0.98705

1.21256

专用设备

17

0.81813

1.31465

交通运输设备

18

0.78592

1.25561

电气机械和器材

19

1.26796

1.38702

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

20

0.58005

1.11143

仪器仪表

21

0.62129

1.05039

其他制造产品

22

0.69441

1.32597

废品废料

23

0.76694

1.18379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

24

1.30770

1.25345

电力、热力和水的生产供应业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

25

2.13691

0.87742

燃气生产和供应

26

0.44566

1.02225

水生产和供应

27

0.53539

0.74083

建筑业

建筑

28

0.49432

1.21574

第三产业

传统服务业

批发和零售

29

1.62317

0.8403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30

1.89925

0.82151

住宿和餐饮

31

0.70222

0.91150

房地产

34

0.56872

0.6951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

37

0.37724

0.59016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

38

0.63633

0.88379

现代服务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32

0.65118

0.78724

金融

33

1.17324

0.77990

租赁和商务服务

35

1.26550

0.65473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36

0.41352

0.72358

教育

39

0.42775

0.65777

卫生和社会工作

40

0.37210

1.04915

文化、体育和娱乐

41

0.42858

0.84893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42

0.39372

0.74553

从表7可以看出,2012年甘肃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部门有15个,大多集中在原材料、能源和运输等基础产业和传统的加工制造业部门,其产品大多具有中间产品与服务的性质,尤其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产品、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三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达到2.0以上,说明这些部门对甘肃的经济发展有较大地推动作用,在经济快速增长时,这些部门受到社会需求的压力最大,往往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的感应度大于社会平均水平,这些服务业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强于其他服务业部门。农林牧渔业的感应度系数达到1.13以上,说明对甘肃来说,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其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大。感应度系

数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产业部门主要是第三产业部门和一些具有最终消费品性质的工业生产部门。

3、各部门关联交叉分析

根据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大小对各部门进行分类,以社会平均值1为界,将2012年甘肃投入产出表中42个产品部门测算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分割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影响力系数小于1,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部门,属于弱辐射力、强制约力的部门。包括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煤炭采选产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金融业,共7个部门,覆盖了一、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对甘肃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大。第二产业中的煤炭采选产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为能源产业和原材料产业部门,这些基础产业部门对甘肃的经济的发展有着较强地制约作用,是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金融业通过生产流程中的物流、融资等环节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制约作用不断增强,批发和零售业作为生产与消费的中间衔接部门,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门。

第二部分为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的部门,这些部门具有强辐射和强制约的双重性质。包括金属矿采选产品、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化学产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电气机械和器材、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共7个部门。这些部门是其他部门所消耗的中间产品的主要供应者,在生产过程中又大量消耗其他部门的产品,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第三部分为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小于1的部门,这些部门在甘肃属于弱辐射力弱制约力的部门。包括非金属矿和其他矿采选产品、水生产和供应、住宿和餐饮、房地产、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共11个部门。这些部门主要是第三产业部门,它们前向和后向关联程度均较弱,但又是经济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门。

第四部分为影响力系数大于1,感应度系数小于1的部门,属于强辐射力弱制约力的部门。包括食品和烟草、纺织品、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木材加工品和家具、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其他制造产品、废品废料、燃气生产和供应、建筑、卫生和社会工作,共17个部门。这部分一般是发展较为成熟的工业产业、建筑业和部分服务业部门,其辐射力较强,制约力较弱,尤其建筑业是典型的强辐射弱制约力的部门,它的发展有力地带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多个相关部门的发展;这些部门的发展会有力带动相关行业部门的发展,是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方向。

四、甘肃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甘肃的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甘肃三次产业“二三一”的结构已保持了十年之久,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从三次产业内部看,第一产业中现代化农业所占比重还较低;第二产业中以传统的重工业为主,轻工业所占比重较低;第三产业中传统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

(二)经济转型成效不明显

从全国角度看,甘肃经济总量偏小,城镇化率偏小,城乡收入较低,非公经济比重太小,第三产业不发达,经济转型成效不明显。表明甘肃经济结构调整的空间很大。

(三)分配结构与需求结构还需调整

在增加值的初次分配中,劳动者与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比例趋向合理,但在企业内部,留给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部分和分配给劳动者的部分偏小,而政府所占部分偏大,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从需求结构看,在“三驾马车”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并驾齐驱,而且投资大于消费,来自消费领域的经济发展活力下降,背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初衷,同时净流出需求一直在拉倒车,而且力度越拉越大,与“三驾马车”协调共进的理想趋势还有较大的差距。

(四)非公经济所占比重偏小

从所有制结构看,虽然非公经济近年来取得较快发展,所占比重快速提高,但与全国及其他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公有制在经济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不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协调发展。今后如何带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一个调结构、抓转型、促发展的大问题。

(五)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率较低

从投入产出来看,目前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率比较低, 2012年的投入产出率比2002年与2007年都低,尤其是工业企业经营产出率呈下降趋势,应予以高度重视。

(六)支柱行业“站得太稳”

从支柱行业看,总产出与增加值居于前十位的产业部门,从2002年到2012年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说明产业结构调整不力,没有新的产业(行业)得到快速发展而争占全省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时,从投入产出角度尚看不出新的战略举措引来的结构改变,表明甘肃的经济转型任重道远。

五、 甘肃经济转型的相关建议

(一)调整各产业内部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1、发挥特色农业优势,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经测算,2012年甘肃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为50.2%,农业现代化尽管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物质技术基础,特别是甘肃特色优势产业已基本形成,建议今后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农业,促进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2、推进工业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是甘肃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是扶持第一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主要是指工业内部结构的转型升级。根据投入产出分析,在26个工业部门中,首先应该考虑优先发展的是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的部门,这些行业对甘肃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作用更大,如果这些行业发展滞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甘肃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要加强引导,提高其经济竞争能力;其次,要着力扶持和培育支柱行业的发展,在甘肃工业来说,其支柱行业多年未变,石化、有色、电力、冶金、机械、食品和煤炭工业,作为甘肃的支柱产业,其产能占甘肃工业的80%以上,对甘肃工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在这些行业的优化转型上下功夫,以带动甘肃整体工业行业的经济效益。再次,要积极发展工业新型战略性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新型战略性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是今后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从投入产出角度看,这些行业一般是影响力强、制约力弱的行业,其发展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带动作用强而制约性弱,但这类行业多数在甘肃并不占主导地位,政府在引进、投资和产能培育上面要加强引导,使甘肃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协同共进来巩固和加强甘肃工业的战略性地位,以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3、加速传统服务业提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是甘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向和内容。甘肃的服务业目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这就要求我们来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使其向着生产效率高、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方向发展,以有效的服务推动经济结构的积极调整。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甘肃的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甘肃经济投入产出率相对较低,单位产出能耗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做到集约化生产。城镇化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甘肃的城镇化率低下与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状态呈正相关。希望政府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多给扶持和加强政策引导,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特别是在提高资源利用率上下功夫。

(三)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健全经济发展结构

甘肃以公有制主导的经济格局,影响了经济的结构的合理调整。甘肃经济结构多年转型困难,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非公经济没有发展起来。而发展非公经济,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是政府自身观念的更新与政策壁垒的破除,引入必要的竞争机制。希望今后加强公有制经济改革步伐,引导吸纳民间资本投入经济市场,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同时发展联合所有制经济,健全甘肃经济发展结构。

(四)引进优秀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效益

一个企业的发展,一年看营销、十年看产品、百年看管理,管理若要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是没有前途可言的。希望政府高瞻远瞩,给予引导,尤其是非公企业在管理上做一些引导服务工作,能够引进和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树立忧患意识,加快经济部门自身改革

多年来,甘肃经济结构表现为两个特征,一是整体经济结构表现出超稳定状态,二是各行业内部经济结构调整趋于合理。这既与自然禀赋与历史传统等省情有关,也与甘肃经济结构本身的调节难度有关,还与甘肃经济相关部门自身的职能转化有关。作为传统的农业省份,如何紧盯工业发展方向,增加经济的竞争力,不但需要转换思想观念,而且需要打破职能部门之间的政策壁垒。既要看到后发优势,又要警惕经济学上的马太效应。小富即安,封闭保守,缺乏必要的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已经成为影响甘肃经济转型的观念性因素。转化政府职能,培育良好的创业环境是甘肃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

(六)把握和顺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大势,充分发挥和利用优惠政策

甘肃经济转型必须要发挥自身所长,有的经济结构看似并不合理,但与省情结合起来考虑就有了一定的必然性。反之,有的行业虽然仍然对甘肃经济发展重要,但在全国范围内比较就缺乏竞争优势。发挥自身特点,紧盯全国甚至全球的产业分工是经济转型的根本思路。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引导经济转型的方向,绿色生产,清洁能源和低碳化消费成为大势所趋。甘肃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国家所给予的政策优势,尤其是利用众多优惠政策的叠加效应,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抓住先机,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