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定西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 时间:2009-05-05
  • 点击:514
  • 来源:
  今后五至十年是我区在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时期。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是跨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十五”计划对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一、“九五”计划执行情况和“十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九五”期间,在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地委、行署带领全区人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强化农业基础,狠抓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地方工业,开发壮大支柱产业,健全民主法制,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发扬“三苦”精神,努力改变贫困面貌,使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在198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个翻番的基础上,于1996年提前4年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全区于1999年提前一年整体基本解决温饱,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改革开放20年来,特别是“九五”时期,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全区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43.15亿元,比“八五”末增长52.3%,年均递增8.8%,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4.5%,年均递增6.1%;第二产业增长57.3%,年均递增9.5%;第三产业增长81.2%,年均递增12.6%;财政收入3.7亿元,增长1.27倍,年均递增1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2亿元,增长51.1%,年均递增8.6%;“九五”期间,最高年份的粮食产量超过85万吨。通过“九五”计划的实施,全区经济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为“十五”及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和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九五”期间,全区农业生产水平有较大提高。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粮食实现了基本自给。在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农村经济工作首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农业内部农、林、牧、渔结构比例有所优化,种植业内部粮经比由“八五”末的82∶18调整到目前的75∶25。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以兴修水利、梯田建设、集雨补灌、植树种草、生态环境建设等综合治理为重点,到“九五”末,全区发展有效灌溉面积99万亩,集雨补灌面积57万亩,梯田面积508万亩,小流域治理面积3429平方公里。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总户数达7009个,从业人员11.51万人,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8.26亿元。
    ——工业和城市经济稳步发展。“九五”期间,全区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2000年,工业增加值4.02亿元,比“八五”末增长46.72%,年均递增8.0%。工业企业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资本为纽带,以产权为突破口,采取股份改制等形式,不断深化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工业企业改制面达到90%。通过抓新改旧,相继完成了三甲水电站工程、高崖水泥厂老线改造、岷县鹿儿坝金矿、临洮铝业公司、定西活塞环厂扩产等新建和技改骨干项目。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全面发展,成为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到“九五”末,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5.35万户,从业人员9.6万人,总产值达到3.04亿元;其中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发展到627户,吸纳社会劳动力1.02万人,总产值达到8759万元。邮电通讯业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全区七县全部完成了城区市话改制工程,到2000年底,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1.54万门,用户达7.7万户,比“八五”末净增7.64万门,净增用户4.26万户;移动通信从无到有,用户发展到12175户;全区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67部,乡镇通话率达到100%,行政村通话率达到49.95%。
  ——城镇建设迅速发展。“九五”期间,各县县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对各县县城主要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市容市貌有了较大改观,相继建成了定西、陇西及各县供水工程和一批经济开发小区、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到“九五”末,共建成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45个,比“八五”末增加9个,其中,定西西关市场、陇西文峰综合市场、岷县西部药材市场、临洮城关蔬菜市场等功能齐全,设施齐备,年成交额超千万元的大中型市场达14个。对十个重点集镇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快了发展步伐。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九五”期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扶贫、以工代赈、教育、卫生等专项资金稳定增长,中央、省属建设项目在区内投资增幅较大。投资来源趋向多元化,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增长迅速,引进区外投资有了新的突破。“九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43.68亿元,比“八五”期间的14.41亿元增长2.03倍,建成了一批水利、交通、能源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工作以“科教兴农”为重点,通过实施先进农业适用技术,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每年推广农业科技项目30多项,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40%,较“八五”末增长了2个百分点。教育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实现“普初”的乡镇达到165个,完成“普九”的乡镇达117个,分别占到全区乡镇总数的98.2%和81%。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5%,青壮年文盲率由“八五”末的11.5%下降到7.2%。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中小学校舍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人均3.2平方米。医疗卫生工作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提高医疗水平为重点,突出对乡镇卫生院进行加强和改造,通过项目的实施,改造建设乡镇卫生院117所。全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达5137人,每千人拥有病床数1.54张。文化、广播电视、体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电视覆盖率达到90%;广播覆盖率达到95%;体育活动人口103万人,比“八五”末增加11万人。
    ——人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九五”期间,全区七县提前一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标志着全区人民已告别绝对贫困,开始向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生活迈进。全区贫困人口由“八五”末的102.57万人减少到8.03万人,贫困面由40.2%下降到3%以下。2000年,全区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6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68元,比“八五”末增加573元,年均增加114.6元;“121”集雨水窖累计达20.5万眼,解决了90万人、199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农村人均住房面积14.5平方米,比“八五”末增加2.25平方米,南部各县彻底改造了茅草房。随着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农民家庭拥有的中高档耐用消费品数量有较大幅度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50元,比“八五”末增加1185元,年均增加237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6.5平方米,比“八五”末增加5.7平方米。

  “九五”期间,是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面推进的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十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全国、全省的总体发展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整体竞争能力不强。二是农业基础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业生产力水平低,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得到改变,大灾之年贫困片带返贫现象突出。三是工业生产总体规模小,经济效益低下。大部分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经营粗放,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此同时,下岗和待业人员增多,就业压力加大。四是水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全区今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瓶颈”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五是人口基数大,劳动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整体素质较差。六是财政困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较弱。

    尽管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存在的上述问题对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更应看到,面对新世纪初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有着比以往更多、更有利的发展机遇。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有利于我区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发展空间,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加之我区所具有的自身优势,都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区跨世纪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极大地调动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必将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大开发、大发展。

    二是我区位于甘肃中部,距离省城兰州较近,具有承东启西、南连北展的交通区位优势,国家东西铁路大动脉陇海线、全国公路主干道312、310、316、212线贯通全境,在建的宝兰铁路二线、兰定高速公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兰临高速公路、212线高等级改造等工程将会进一步突出这种优势。

    三是土地面积较宽广,农业资源潜在优势较大。南部三县森林、草场广阔,北部四县耕地面积大,药材、洋芋、豆类、杂粮、花卉等农产品品质好,有一定的规模,进行农业开发的潜力较大,有利于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及其产业化经营。

    四是国家和省上对改变我区贫困面貌十分重视,7个县分别列入“两西”和“老困”建设之内,在以工代赈、流域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都给予重点扶持。

  五是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为今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更加坚定了全区人民改变贫困面貌、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二、“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实施开发推动、开放带动战略,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使全区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 发展思路

  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实现“三增一降一稳定”为目标,以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为重点,遵循三个规律,实施六大战略,把我区建设成为西部开发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试验示范区,努力走出一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三) 奋斗目标

  “十五”末,力争实现“一个目标、两个改善、三个加快”,即在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全区努力奔小康;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进程。到2005年,全区在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各县城郊区、水川区和有条件的地方,实现小康;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元;财政收支实现静态平衡。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全区基本实现小康。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十五”末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10%;2010年达到l05亿元。
  ——农业增加值“十五”末达到24亿元,年均增长5%;2010年达到30亿元。
    ——工业增加值“十五”末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8%;2010年达到9亿元。
    ——乡镇企业增加值“十五”末达到18.9亿元,年均增长18%;2010年达到38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十五”期间累计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8%。
    ——财政收入“十五”末达到7亿元,年均增长13.7%;2010年达到12亿元。
    ——粮食总产量“十五”末达到90万吨,年均增长5%;2010年达到100万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十五”末达到2000元,年均增加146.4元;2010年达到3000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十五”末达到6000元,年均增长8.2%,2010年达到7500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十五”末达到23亿元,年均增长10%;2010年达到37亿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十五”末控制在6.33‰以下,总人口控制在304.53万人以内。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

  今后五至十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提升农业产业化,加快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发展信息化。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把经济总量的扩充延伸和经济质量的提升优化结合起来,实现重点突破,重点发展。突出抓好工业、财源、城市“三大”建设。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在遵循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的前提下,巩固加强第一产业,改造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全面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目前的44∶25∶31调整到“十五”末的35∶27∶38。

  1.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通过农村支柱产业的开发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一是切实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十五”期间,全面完成生态县的各项建设任务,全区完成退耕还林草和荒山造林3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9.5%提高到20%,植被覆盖率由13%提高到30%。进一步加快梯田建设和小流域治理,每年新修梯田25万亩,五年内全区七县基本实现梯田化;小流域治理每年达到150平方公里以上,到2010年水土流失状况基本得到遏制。

    二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按照沿河川谷区、北部干旱山区、南部高寒阴湿山区三种区域类型搞好经济布局和产业布局。沿河川谷区主要以农业商品化生产为主,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优质高效农业;北部干旱山区,要坚持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林草畜牧业、旱作农业、洋芋为主的支柱产业;南部高寒阴湿山区,在继续抓好中药材、豆类种植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种草种树和封山育林,搞好天然林的保护和生态草场建设。

    三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首先要调整好粮食作物的夏秋比例,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基础上,压夏扩秋,使夏秋比例争取达到4∶6;其次要调整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作物的种植比例,继续扩大附加值高、市场销路好的经济作物的种植。要大力发展草产业,以草产业带动畜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粮经草种植的三元结构,使三者比例基本达到6∶2.5∶1.5;第三,不断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积极推广、培育和引进名、优、特新品种,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商品优势的洋芋、豆类、药材等农产品的生产种植。与此同时,要大力推广应用良种繁育、节水灌溉、日光温室、暖棚养畜等农业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产业结构。

    四是大力发展洋芋、药材、畜牧、果菜等支柱产业。洋芋产业以全区七个县为基地,适宜种植洋芋的地方努力扩大洋芋种植面积,力争正常年景,面积稳定在250万亩,产量达到60亿斤。建成全国最大的洋芋专用薯、种薯基地和以临洮为重点的全国最大的洋芋淀粉加工基地和销售基地。中药材产业以岷县、漳县、渭源、陇西为基地,在搞好当归、党参、红芪、黄芪等传统药材种植的同时,搞好新品种的引种和开发。畜牧产业要以规模养殖为重点,积极引进和繁育优良品种,适当控制养猪业,大力发展节粮型的养羊、养牛业。果菜产业在狠抓温室、塑料大棚生产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花椒、仁用杏等优势果品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和生产批量。同时,要大力发展食用菌、花卉等新兴产业,使其成为我区新的区域特色产业。

    五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要积极扶持、培育和壮大一批龙头加工企业、龙头流通组织和专业市场,形成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和运销全方位发展的格局,把公司、基地、农户连接成一体,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牵动农业、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继续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提高,使其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力军。到“十五”末,全区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8.9亿元,总收入达到62亿元,实现税金2.3亿元。到2010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8亿元。

    六是继续搞好扶贫开发。在坚持解决剩余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工作重点要转向巩固提高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方面来,逐步实现由基本解决温饱向稳定解决温饱的转变,并向小康生活迈进。要继续加强农田基建、小流域治理、小型水利、集雨节灌、人畜饮水、农路农电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靠实脱贫致富、持续发展的支撑点。优化农业结构,壮大支柱产业,拓展农民致富门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农村教育卫生、广播电视、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社会发育程度。继续搞好劳务输出和移民工作,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继续组织好对口帮扶,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协作关系。积极开展社会捐助扶贫等活动。“十五”末,基本解决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基本温饱,全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左右;基本消除返贫现象,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

2备脑旌吞嵘工业经济

    充分利用区内资源条件和现有工业基础,围绕增加财政收入,增加职工收入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全面调整工业结构,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搞好现有工业企业存量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提高活塞环、水泥、高强度螺钉、贞芪扶正冲剂、无纺地毯等地方名优工业产品的技术档次和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重点组织实施好陇西酒精厂10万吨无水酒精生产线、无纺厂6.6米宽度土工布生产线引进项目、定西制药厂贞芪扶正系列产品开发;定西县重碳酸钙开发、地区活塞环500万片活塞环生产线、漳县、临洮、高崖水泥厂30万吨水泥扩建、陇西铝厂改扩建、西北铝加工厂“连铸连轧”项目、临洮塑料管材厂、渭源复合肥厂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与此同时,要坚决关闭一批浪费资源、技术落后、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以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金,培育和发展地方工业的骨干和拳头。

    二是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区内优势办工业。第一,围绕资源优势办工业。主要围绕矿产资源、水力资源和生物资源,通过新建漳县红柱石选矿厂、通渭汉白玉板材厂、定西县建材厂石膏系列开发;岷县古城和清水电站、临挑海巅峡电站等项目,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第二,围绕支柱产业办工业。重点新建临洮20万吨洋芋淀粉、岷县唐达公司药材综合开发项目,完成定西、岷县洋芋淀粉厂扩建和岷海制药厂技改项目,把支柱产业形成的初级原料转化成为高级产品。第三,围绕名、优、特产品办工业。进一步搞强搞大“飞天牌”无纺地毯、“高原牌”活塞环、“金城牌”水泥、“温泉牌”味精、高强度螺钉以及肉制品等地方名优产品。重点抓好无纺厂三期技改、定西活塞环厂扩产、临洮铝厂扩建等一批技改项目,使其在质量和规模两方面都有较大突破。第四,围绕区位优势办工业。充分发挥我区与兰州、西安、银川、西宁等省会城市距离较近,多条国家交通干线穿境而过的区位优势,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和开展跨地区的交流合作。

    三是通过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十五”期间,全区优化城市经济结构的工作重点要放在国有企业的改制上。以投资多元化,劳动力市场化,企业自主化为目标,通过置换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净资产,置换生产性土地使用权,置换职工的全民身份,落实配套措施,使企业职工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优胜劣汰,用人能上能下,用工能进能出,分配能增能减,技术不断创新,资产保值增值新机制,力争在“十五”期间发展2~3户上市企业。要积极鼓励民营企业走高科技、大规模发展的路子。第一,要抓管理。要采取各种方法对民营企业经营者进行企业经营管理、财务会计管理和营销策略、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培训,着力提高经营者、管理者的素质;第二,要上档次。要积极引导、鼓励民营企业经营者把资金投向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在政策上鼓励他们大胆采取新工艺、新技术,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使全区民营工业企业在生产水平上有新的提高;第三,要上规模。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对适销对路的产品扩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达到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对临洮瑞达纸业、定西陇海乳品、临洮兴美花卉、临洮新兴淀粉等一批民营企业在科技、资金、政策上积极扶持,使其成为全区私企中的“领头羊”和“小巨人”。要创造条件加快民营企业的技改步伐,扩大规模,增加产品品种,提高科技含量,使其真正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要以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为方向,加快第三产业领域的改革,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大胆支持,放手发展,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继续发展邮电、通信、商贸流通、外经外贸、财政金融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旅游业、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不断拓宽第三产业的行业和门类,力争使第三产业在总量和水平上有较大突破,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促进经济全面繁荣,带动社会全面进步。

    ——商贸流通要以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在规范现有综合性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要在各县城、农村主要集镇、传统商业集散地及交通要道规划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综合市场。同时,建成一批洋芋、药材、农贸、生产资料专业市场,达到“建一处市场,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兴一门产业”的目的。力争把陇西文峰、首阳、岷县西部中药材市场,临洮康家崖、定西谗口、陇西文峰洋芋市场,临洮花卉市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专业市场。“十五”期间,全区市场总数要达到300处以上,市场成交额达到25亿元。
    ——旅游业要按照“两点一线,四区一堂”和“建设、开发、宣传、服务”的思路,重点抓好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渭源莲峰山、陇西李氏文化等现有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加紧对临洮秦长城起首、洮河漂流、临洮花卉、貂婵湖、定西平西、安西古城、九华沟、通渭温泉、岷县草原旅游等人文景现和自然景现的开发,以及对手工挂毯、仿古陶瓷、洮河奇石等为主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通过各类新闻媒体、互联网、各类节会,邀请区外知名人士来访,组团赴外推销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定西旅游。争取树立起一处在全省叫得响的名牌景区,以增强定西旅游的吸引力。完善景区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大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以满足各层次游客的需要。通过“十五”时期的发展,争取使定西旅游真正形成品牌优势,逐步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区的一大产业。
    ——大力发展信息业和各类中介服务业。“十五”期间,信息业的发展要围绕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重点,加快以计算机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三网建设”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推广和普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加强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同时,要造就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要加快发展房地产业、资产评估、社区服务和中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房地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深化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培育和规范房地产市场,推进住房商品化。面向市场需求,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加强物业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建设。要继续按照地表水、地下水、天上水“三水”齐抓的工作思路,坚持大中小结合,蓄引提并举,开源节流并重的方针,逐步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一是积极配合省上搞好引洮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争取“十五”初立项并开工建设,从根本上解除定西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水资源制约问题。二是新上一批投资省、见效快的小水利工程项目,重点抓好渭源峡口水库灌区工程、渭陇莲峰水库、锹峪水库、临洮郑家坪电灌、通渭段家峡水库等工程建设。同时,抓好洮河、渭河、漳河、龙川河河道治理和定西西河改道防洪工程建设。三是坚持大搞集雨补灌和节水灌溉,重点组织实施好全区集雨补灌工程、全区人畜饮水工程、定西地区节水灌溉工程。北部干旱山区力争每年建成5万眼以上集雨窖池,到“十五”末实现人均1眼集雨窖池的目标;继续坚持“121”雨水集流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相结合,力争在“十五”期间彻底解决干旱山区人畜饮水困难。同时,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使有限的水资源得以高效利用。“十五”期间,力争实现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1万亩,达到130万亩;新增集雨节灌面积75万亩,达到132万亩;实施节水灌溉面积28.8万亩,累计达到113.5万亩。
    ——交通建设。铁路建设方面,要重点配合抓好宝兰铁路二线建设,协助抓好兰渝铁路的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西部大开发规划。公路建设方面,“十五”时期,要基本形成以国道省道为骨架,以地县道路为辐射,以乡村道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一是继续配合搞好兰定、兰临高速公路,国道212线、316线过境段等中央、省属重大项目的建设。二是围绕国家和省上新建交通骨干线的开通,争取按照二级路面标准搞好全区县与县之间、地区通往各县以及定西通往周边地区的公路。重点建设定西至渭源、定西至临洮、定西至陇西、定西口至会宁郭城、漳县至陇西、临洮至渭源、岷县至卓尼公路。三是继续运用以工代赈,民工建勤等多种形式改造提高县乡道路标准,搞好乡村道路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交通条件。
    ——能源建设。要加快洮河梯级开发的岷县古城、清水及临洮海巅峡等电站的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电网建设要以组建统一的定西电网为目的,优化全区电网结构,改变单电源供电、设备落后、供电可靠性差的问题。建成以陇西、临洮33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各县110千伏变电站为骨干的定西电网。加快全区七县农网改造和城网改造。力争在“十五”中期,全区实现村村通电。
    ——电信建设。重点发展农村电话、移动通信和多媒体通信网。对全区各乡镇的交换设施采用高一档的设备,使所有乡镇实现光缆传输,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较高水平;移动通信要新上数字移动交换机,用户发展速度每年达到30%以上。数字化通信网的建设要大力发展宽带业务网。到“十五”末,全区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4.06万户,普及率达到每百人5.2部,实现村村通电话。

    (三)继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继续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不断扩大投资需求。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投资方向,重点要加快以农林水利、交通能源为主的基础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十五”期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要达到100亿元,投资的项目主要有宝兰铁路二线、兰定高速公路、兰临高速公路、212国道过境段改造及引洮工程等项目;地县投资中,平均每年基建投资达到4.2亿元,技改投资达到2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8000万元,集体、个体、民间投资达到3亿元。

    (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城乡联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优先发展各县城区,重点发展十个试点小城镇,逐步形成以各县城区为核心,地区十个试点为重点,县级试点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城镇建设体系。

    ——各县要在“十五”头两年内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报批工作。
    ——定西、陇西、临洮要完成县改市工作,力争“十五”期间建设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区域中心城市。把定西、临洮建设成为兰州的“卫星城”。陇西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把县城和文峰镇连结起来,为将来发展成较大规模的中等城市打好基础。到“十五”末,定西、陇西、临洮县城的城镇常住人口都达到15万人左右,岷县力争达到10万人以上,通渭、渭源、漳县力争达到5万人以上。全区城镇化水平由目前的10%提高到“十五”末的25%左右,到2010年达到30%。
    ——加快重点集镇的建设。近期要抓好内官、谗口、文峰、首阳、马营、新添、玉井、会川、三岔、梅川等10个重点集镇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力争建设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同时,结合开发小区的建设,在铁路、国道、省道以及传统商品集散地再兴建一批小城镇,实行土地相对集中使用。积极探索户籍管理新措施,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农村人口的有效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抓好城市道路拓宽改造、供水供热、垃圾污水处理、住宅小区、绿化美化等方面的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近期重点建设定西县城区供水扩建,各县城区排水,定西交通路、环城路,陇西长安路二期工程,临洮、岷县、渭源城区供水,定西、临洮城区集中供热,定西、陇西、临洮垃圾污水处理,定西、陇西、临洮等县经济适用房小区建设等项目。加强城区绿化建设,“十五”末,力争各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

  (五)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的发展,一是要巩固发展区内现有的企业。我区现有的民营企业,是我区民营经济的排头兵。对这部分企业,要积极扶持,放手让他们发展,把产业做大做强。对于这些年来,在建筑业、流通领域中积累了一定资金的企业家和个体私营户,要引导他们向沿海私营企业家学习,鼓励他们向第一二三产业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的各领域投资,考察项目,兴办实业。既发展自己,又对我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二是要引进区外企业。要立足本地资源和支柱产业的开发,积极联系引进外资外商参与我区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建设。三是积极改革国有集体企业。按照国家“抓大放小”的政策和原则,对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以“三置换一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改制,使其恢复活力,参与市场竞争。四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使民营经济在良好的氛围中发展。通过“十五”时期的发展,使民营经济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超过50%。

    (六)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发展

    ——坚持教育为本,优先发展教育。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在巩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步伐,扩大高中阶段招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办好大中专院校和20所职业中学的同时,争取把定西教育学院改办成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到“十五”末,职教高中招生数与普通高中招生数达到1:1;成人教育要以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城乡劳动力的技术培训为重点,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从业技能。三是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步伐,积极发展远程教育,提高和扩展人才培养能力。四是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五是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国家专项投入、社会集资投资、争取外援等多渠道筹措资金,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
    ——科技的发展要以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依靠科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改造。一是要大力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和应用。重点抓好地区5万亩科技示范园区、定西西川旱作农业示范园区、陇西仁寿山示范园区、临洮千亩花卉示范园区、岷县中药材园区建设,其他各县也都要创造条件创建一两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搞好反季节果菜、食用菌、观赏花卉、特种养殖业等特色农业的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设备,开发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新产品。三是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重点抓好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协作,建立长期的技术依托关系,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四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

    一是要适应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趋势,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努力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建立全方位开放的格局。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节会招商、网上招商、邀请招商和争取对口支援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拓展招商范围,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成功率,切实做到洽谈一批,签约一批,实施一批。三是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重点扶持有特色、有竞争优势的农副产品、中药材、畜牧产品等商品的出口,加快建设一批出口创汇商品基地。到“十五”末,全区外贸出口供货总值达到1.5亿元,外贸出口创汇500万美元。

    (八)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把社会发展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人人享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促进社会文明、健康发展,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

    ——进一步提高各类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大力加强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各县都要有设施较好,集图书、阅览、群众艺术、文物收藏于一体的文化馆,为群众文化生活服务。同时要加快以小城镇为主的农村文化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巩固提高广播电视有效覆盖面积,实现农村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同时要大力发展有线电视用户,力争“十五”末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0万户。多渠道增加医疗卫生投入,要以乡镇卫生院建设和预防保健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城乡特别是农村卫生服务设施,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努力控制和消除地方病、传染病和慢性病。同时要抓好医风医德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素质,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到“十五”末,千人拥有病床数达到2张左右,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2人。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有所增长,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合理调节社会分配,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扩大,努力增加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新领域,加快奔小康步代。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以失业、养老、医疗三项保险为主体,包括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城乡救灾救济工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一是逐步将行政、企事业单位职工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特别要加大向事业单位、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城镇职工的覆盖力度,切实解决好企业改制中职工社会保险问题;二是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要覆盖城镇所有职工,并推行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使广大职工以较少费用获得较优越的医疗保险保障。三是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四是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的并轨过渡。五是要采取多种措施,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渠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强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六是要切实保护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基本权益,不断提高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增长幅度。“十五”末,全区总人口控制在304.53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3‰以内。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大力提倡优生优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十五”末,体育活动人口达到110万人。

    (九)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始终把思想道德建设做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来抓。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继续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要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形成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坚定广大干部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信念。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净化社会环境。文化艺术事业要继续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努力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
    ——全面实施依法治区战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开展地方、基层、行业依法治理“三大工程”建设,推进依法治区进程。要自觉维护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司法机构和行政执法机关要大力开展勤政廉政、严肃执法教育,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要严厉打击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和各种邪恶势力,取缔邪教、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保持社会稳定。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社会环境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真解决部分干部群众在思想上、观念上、认识上同加快发展、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适应的问题,克服等待观望思想、等靠要思想、无所作为思想、怕担风险和安于现状的思想,以及小农经济意识、因循守旧意识、本位主义意识、只顾眼前利益的意识等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真正形成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大胆开拓创新,大搞开放联合,集中精力谋发展,上下一心创业绩的良好局面,为定西的大开发、大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宽松环境。各级组织都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为定西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要努力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特别是要在全区上下营造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浓厚氛围,为经营者创市场、求发展创造条件,加快市场化进程。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要切实解放思想,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全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要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坚决杜绝和取缔名目繁多的各项乱收费、乱罚款、乱设卡等不法行为。
    ——要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按照“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的原则,建立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的激励机制。把引进和培养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管理队伍和产品营销队伍作为实施“人才工程”的重点来抓。建设好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科技人才“三支队伍”,同时要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多方筹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要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投资参与全区经济开发;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区外投资,主要是东部发达地区的投资,参与我区的项目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有集体企业改造;要继续加快投融资体制以及经营体制改革,积极吸引金融投资,增加对全区项目建设的投资力度;要大力加强财源建设,培植骨干财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努力提高财政资金对经济开发的支持力度。

    ——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服务。政府工作重点要放在制定经济产业政策、搞好产业规划布局和创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来,树立服务意识、指导意识,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对经济过多的行政干预、一揽子抓到底的工作方法,把不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能交还给企业、市场、市场中介组织或行业组织。同时,要积极推行建立政务公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廉洁的行政体系,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定西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单位 1995年实际 2000年实际 “九五”年平均增长(%) 2005年达到 “十五”年均增长(% 2010年达到
国内总产值 亿元 28.33 43.15 8.8 70 10 105
第一产业 亿元 14.02 18.85 6.1 24 5 30
第二产业 亿元 6.81 10.71 9.5 19 12 30
第三产业 亿元 7.50 13.59 12.6 27 15 45
财政收入(大口径) 亿元 1.62 3.68 17.8 7 13.7 12
农业增加值 亿元 14.02 18.85 6.1 24 5 30
工业增加值(及乡以上) 亿元 2.74 4.02 8.0 6 8.4 9
乡镇企业增加值 亿元 - 8.25 - 18.9 18 3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 亿元 14.41 43.68 24.8 100 18 180
粮食总产量 万吨 46.92 70.37 8.4 90 5 10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9.48 14.32 8.6 23 10 3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65.54 4050 年净增236.92 6000 年净增390.82 7500
农民人均纯收入 695 1268

年净增114.6

12.8

2000

年净增146.4

9.5
3000
年末总人口 万人 275.94 293.08   304.53    
人口自然增长率 14.47 9.12 12.1 6.33 7.69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