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日期:2009-05-05  来源:
    第十个五年计划,是我们满怀信心迈向21世纪、全面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和西部大开发新形势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好“十五”计划,对于加快推进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九五”期问,全区经济工作在连续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和许多困难的情况下,地委、行署及时采取各种应对措施,组织全区上下迎难而上,艰苦努力,经济社会稳步推进,为“十五”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增强。到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7.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5.01亿元,年均增长3.1%;第二产业完成27.56亿元,年均增长11.3%;第三产业14.46亿元,年均增长12.4%。一、二、三产业结构由35∶43∶22调整为26∶48∶26。非农产业比重上升了9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1593元提高到2000年的2278元,年均增长7.4%。二是农业经营水平提高。5年累计生产粮食437万吨,比“八五”增加47.5万吨,2000年因灾减产为69.8万吨。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为重点的支柱产业开发力度加大。烤烟5年总产量达到423万担,因国家计划调减,2000年产量为2.7万吨。“九五”末果园面积29.28万亩,水果总产量20.16万吨。大家畜存栏49.69万头、羊存栏157.2万只、猪存栏39.1万头,羊畜出栏量达118.4万头(只),全区规模养殖户已发展到4万户,新发展温棚养畜58.5万羊单位。蔬菜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分别达到2.07万亩和0.98万亩。洋芋和豆类作为后续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5.1万亩和66.2万亩。围绕支柱产业的开发,5年累计新建果品保鲜库494座,新办加工企业67个。三是工业企业在改革中发展。全区工业增加值(辖区口径)2000年为22.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八五”末增长6.5%。47户工业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投入技改资金2.95亿元;新办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6个。四是基础设施条件改善。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5.1亿元,比“八五”期间增长1.3倍;2000年完成20.5亿元,年均增长24.9%;其中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不合长庆油田)完成38.8亿元,比“八五”增长1.2倍;2000年完成11.2亿元,年均增长19.2%。水利、交通、电力、邮电通讯、市政设施、生态环境等投资规模扩大,5年新修基本农田92万亩,人均达到2.25亩;新增流域治理面积2709.5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30%;改建新建等级公路594.5公里,新建35KV以上输变电工程18项,城乡电话普及率提高到9.1%。五是地方财政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财政收入达到6.52亿元,5年平均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4亿元,年均增长5.1%。累计建设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47个。全区贫困人口中有42.37万人基本解决了温饱。3.2万农户达到了小康标准。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00元,比1995年净增1630元,年均增加3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2元,比l995年净增412元,年均净增82.4元。六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兴区扎实推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加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加大,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1‰;广播电视“村村通”顺利实施,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新的发展和变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

    在新形势下要清醒的看到,我区地处偏僻,比较优势差,基础条件脆弱,经济总量较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较差,水土流失比较严重,50%以上的耕地属于中低产田,农村人均水浇地只相当于全省的四分之一,人畜饮水比较困难。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公路等级低,通达条件差。地方工业规模小,新办企业少,潜力不足。城市化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慢,比重小,非公有制经济成长迟缓。地方财政增收乏力,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科技人才少,经济开发难度大。

    面向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将为全区上下开拓进取、创业兴区提供良好的机遇。我国即将加入WTO,全区经济开发将置身国内外大市场环境中,具有开发建设更宽阔的市场条件。区内土地资源广阔,石油资源发展前景大,更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可加工利用,具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基础条件。加上多年来奠定的基础条件,积累的经验教训,全区上下凝聚着一股图谋发展、振兴老区的不竭动力。

    为此,根据中央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地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一系列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十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弘扬老区精神,更新思想观念,坚持市场引导、开放开发、体制创新、科教兴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努力提高地方经济实力、城乡居民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城镇化水平。

    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一高三上三翻番”,即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九五”发展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跨上2000元台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跨上6000元台阶、财政收入力争跨上10亿元台阶,全力争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限额以上地方工业规模、城镇开发建设规模翻一番。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治制建设见到新的成效。通过今后五年的不懈努力,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程度有一个明显提高。

    “十五”预期到2005年的主要经济指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8亿元(2000年价格),年递增9%以上,其中:第一产业达到18亿元,年递增4.5%;第二产业达到44亿元,年递增10%;第三产业达到26亿元,年递增12%;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6∶48∶26调整为21∶50∶29。
  ——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6亿元,年递增9.5%;其中:限额以上地方工业增加值达到4.8亿元,年均递增15%。
  ——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l0亿元,年递增8.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6亿元,年递增9.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总计158亿元,“十五”末达到41亿元,年递增15%;其中:地方固定资产投资5年总计86.6亿元,“十五”末达到22.4亿元,年均递增15%。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年递增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元,年递增7.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亿元,年均递增9%;外贸出口供货总值达到5000万元,年均递增11%;出口创汇达到600万美元,年均递增36%。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总人口控制在264万人以内。

    “十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任务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增强经济实力,培育优势产业,集中实施石化、果品、草畜、瓜菜四大产业化工程,力争率先取得突破性发展,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在大开发中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实施科教兴区和开放带动战略,争取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一)加大开发农村支柱产业

    在全面抓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同时,突出抓好农村税费改革,以结构调整为切入点,主要针对我区“三为主”的传统农业结构,压粮扩经、压常扩专、压普扩优,把再造农业优势的重点放在“粮食、果品、草畜、烤姻、瓜菜”五大产业基地开发上来。
    粮食产业基地。“十五”期间粮食年产量稳定在20亿斤左右。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总产,确保粮食安全。调整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建成塬区优质冬小麦、川塬区优质玉米、山区特色小杂粮三大具有规模经济的商品化生产基地。“十五”期间建设五个百万亩基地,即优质小麦100万亩,地膜大秋100万亩,特色小杂粮100万亩,豆类100万亩(间作、套种、复种、带种),洋芋100万亩。要着力提高粮食加工转化率,“十五”末要基本建起具有经济规模和现代技术水平的粮食加工转化产业体系,农民从粮食产业基地得到的达到250元左右。
    果品产业基地。主抓苹果、杏子两大基地建设。“十五”期间,优质苹果面积新增30万亩,达到45万亩,其中新增以澳洲青苹果为主的高产富酸苹果10万亩,红富士优质苹果新增15万亩;杏园面积新增25万亩,发展到30万亩,改造山毛杏60万亩;栽植晋枣4万亩,核桃、花椒等20万亩。年干鲜果分级、包装能力达到10万吨左右。同时,提高果品加工保鲜增值能力,组建鲜果销售集团公司,“十五”末果品总产量达到41万吨,果品特产税比“九五”末增加1000万元以上,达到3000万元左右,农民人均从果品产业基地得到的纯收入达到110元左右。
    草畜产业基地。以草产业为龙头,大搞坡耕地退耕种草和集约化人工种草。“十五”期间,紫花苜蓿新种120万亩,多年生饲草达到200万亩,户均3亩以上。建成1~3个年加工5万吨苜蓿草产品生产线。以草促牧,建设川原区肉牛和细毛羊、北部滩羊和绒山羊、城郊奶牛和蛋(肉)鸡、全区普遍养猪的四大规模化基地,兼顾发展特种养殖,加快畜禽品种改良。“十五”末牛年存栏达到50万头,建设规模化奶牛基地;羊存栏160万只,良种率达到75%;猪存栏60万头、鸡500万只、兔100万只,羊畜出栏达到510万头(只),出栏率提高到68%。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推行封山禁牧、草场轮牧、舍饲圈养、规模养殖专业户新增4500户,达到4.5万户,“十五”末牧业税新增300万元以上,达到500万元左右;农民人均从草畜产业基地得到的纯收入达到320元左右。
    烤烟产业基地。强化科学种植,提高烟叶品质,扩大市场销量。以南部原区种植面积在万亩左右的重点乡镇为主产区,扶持种烟能手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力争优质烟叶基地面积逐步恢复发展到30万亩左右,在完善专卖管理的同时,搞好市场运作,走专卖与市场相结合的路子,进一步扩大收购销售。健全复烤及卷烟工业体系。“十五”末烤烟特产税新增2600万元,达到5000万元左右;农民人均从烤烟产业基地得到的纯收入达到80元左右。
    瓜菜产业基地。种植面积新增42万亩,总规模扩大到100万亩。蔬菜以川、原区为主产基地,推广设施生产,反季节种植,新增面积30万亩,总规模达到60万亩;其中日光节能温室达到5万亩;大棚蔬菜达到10万亩;逐步推广温棚花卉种植;蔬菜产业年收入1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从中得到纯收入达到210元左右。黄花莱面积新增16万亩、达到30万亩,白瓜籽新增8万亩,达到10万亩。蔬菜年分级包装和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十五”末瓜菜产业基地税收达到到5000万元左右。
    与此同时,发挥地域优势,建设具有我区特色的专业化种植基地。近期着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甘草、柴胡、黄岑、知母、防风等优质药材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基地新增20万亩,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24万亩。

    (二)提高乡镇企业整体素质

    集结优势,集中发展,培育骨干,提高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坚持分类指导和依法管理,顺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骨干企业。积极推进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和组织结构调整,加快乡镇企业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以小城镇为依托,办大企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乡镇企业开发区建设,继续以西峰和庆阳西川两大开发区为重点。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十五”期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以上。“十五”末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8.86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提供税收达到1.2亿元左右,比“九五”末增加5000万元以上。

    (三)加快脱贫奔小康步伐

    不断探索开发扶贫的新路子,注意把扶贫开发同生态建设、以工代赈紧密地结合起来,层层落实帮扶责任制。加大小额信贷、劳务输出、科技培训力度,健全和完善巩固脱贫成果的各项措施。“十五”末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小康建设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增强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十五”末,力争全区有1个市、60个乡镇、三分之一的农户达到小康标准。

  二、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十五”期间,是全区经济总体格局由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化推进的重要阶段,要通过大办地方工业,建立具有较强规模的主导产业骨架。把资源精深加工作为推动地方工业崛起的突破口。充分依托石油天然气和农副产品两大资源优势,围绕农业产业化兴办龙头加工企业,使工业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集中发展石化、食品、建树、医药四大工业化主导产业,加大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逐步形成具有企业实力强、科技水平高、基础财源稳固的地方工业体系。

    (一)突出优势,重点发展四大主导产业

    石化工业,全力支持长庆局加快油气勘探开发,扩大规模,提高产能,增加产量,使区内原油年产量尽快达到200万吨以上。搞服务,求合作,主动发展。提高庆化和马岭炼油生产加工能力,“十五”期问,使区内年实际原油加工达到150万吨以上,逐步实现区内原油全部就地精深加工。同时,加快进度,积极实施陕北至西峰至长庆桥天然气输气工程,建设47万千瓦天然气发电厂,实施天然气化工项目。同步开发建设生物降解树脂、皂素、生物农药、复合肥、有机肥、专用肥等生物化工项目。使甘肃省庆阳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建设在“十五”期间取得实质性进展。

    食品工业,加快加工企业改造步伐,注重粮食深加工,西峰、镇原、宁县三大等级精粉加工广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构建方便面食、高档面点食品、民间面食工业化生产体系。“十五”期间,重点建设荞(莜)麦挂面和方便面规模化生产企业、西峰5万吨玉米淀粉生产项目、宁县豆粕厂3万吨黄豆加工改造项目、环县洋芋制品和淀粉及其后道精细加工项目。实施肉制品基地振兴计划,加快实施环县肉联厂双汇火腿肠改造项目。新建羔羊肉工业化生产企业,开发罐头、火腿肠、软包装肉食等精制系列食品。建成镇原万吨杏制品、合水400吨蔬果脆片等龙头加工企业。重视发展城乡鲜奶生产和乳制品加工,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食品和绿色保健食品。饮料工业,重点扩建西峰通达2万吨浓缩果汁、彭阳春5000吨高档系列白酒、长庆桥2.6万吨杏仁饮料。争创优质系列品牌。扩大地方传统特色黄酒的生产能力,镇原5万吨啤酒生产线达产达标、开发生产果露酒、药酒、米酒,以及果、蔬、豆、奶类系列饮品。

    建材工业,重点发展水泥及水泥制品,研制开发新型墙体材料和新兴建材产品,扩大压力水泥管和水泥构件的生产能力,引进、研制、开发生产新型管材、板材、钢塑门窗、水暖器材等,同步发展装饰装潢、防水材料和新型涂料,着力扶持加气混凝土、空心砖等轻质墙体材料,大办适应小城镇发展的非公有制建筑装饰材料生产企业,促进化工与建材行业的产业融合。重视发展砂石生产,满足全区工程建设需要。

    医药工业,“十五”期间完成宁县九龙制药厂1200万瓶柴胡大输液、西蜂制药厂GMP生产线、益尔高科技庆阳制药有限公司新产品开发、α-亚麻酸生产线、镇原麻黄碱生产线和合水医化厂20吨双烯改造项目,力争新建l~2户中药制剂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型企业,尽快促使我区已研制成功的胃舒宁冲剂、冠心康、复方羊角冲剂等科技产品实现产业化开发。

    在保证重点的同时,多元发展,增强工业经济关联度,开发生产具有多功能、体积小、质量好、造价低的农机产品,建成全省重要的小农机具生产基地。抓好高档制革、名优皮衣、皮具、皮毛综合生产,实施10万平方米工艺地毯扩建改造项目。鼓励服装、工艺美术、造纸、印刷、家具、塑料制品等多行业的适应性发展,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全方位工业开发格局。

    围绕主导产业,重点组建石油天然气化工、饮料企业、镇原红杏、肉类、药业、地毯、建材、饲料加工等8大企业集团,带动和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优化结构,不断完善工业发展思路

    实现工业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抓住关键、主攻难点、找准突破口,积极实践好五条发展路子。

    一是走企业联合、强化实力的路子,针对我区工业企业过于弱小的现状,由个体、分散、孤立的传统经营,向联合、协作、集团化的现代经营转变。围绕农业产业化,抓住国家重点支持西部农副产品加工的机遇,城乡联合,兴工强农;加强地方与中省企业的联合,扩大带动效应;围绕工业资源的地域特色,跨辖区联合,建设区域特色工业。

    二是走科技进步、再造优势的路子,坚持实施“科技兴工”战略,对现有企业实行规模化技术改造,积极开发新优产品。持之以恒地打好“产品翻身仗”,新上工业项目必须做到起点高、产品新,制定和实施促进工业科技进步的激励政策。

  三是走开拓领域、开放开发的路子,坚持开门办工业,实施双向开放,努力把资金、技术引进来,把产品、企业推出去。不断开拓区外市场,积极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扩大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对现有企业实施战略性、开放性改组;靠资源、靠政策、靠项目,吸引外商搞开发、办企业。

    四是走深化改革、增强活力的路子,坚定不移地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小企业全面彻底放开,实行市场引导,贯彻落实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强化班子建设。改善组织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企业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

    五是走扩大增量、优化存量的路子,把扩大工业规模,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工业整体水平作为首要任务,在增长中求提高,在发展中求进步。在扩充总量规模的过程中,带动工业结构调整和存量优化升级。“十五”.期间,全区每年新办工业企业和已有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两个方面,要达到投资规模“双过亿”。

    总之,“十五”期间,工业要打翻身仗,“十五”末为财政提供的税收净增2亿元以上。

  三、加快发展现代信息产业

  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地开展信息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发挥后发优势,推动经济社会的高效发展,带动和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整体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进度超前的原则,建成全区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三合一传输网,形成完善的信息基础平台。新架农村光缆1828公里,全区形成两个环型传输网。146个乡镇全部实现光缆传输和计算机联网,新增本地电话用户12万户,乡镇、行政村通电话水平达到100%,自然村通电话水平达到80%,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4.76%,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1.5%;建成全区第三代移动通信设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4.45%。建设电信、移动、联通生产大楼。加速提高信息化装备水平,完成8县市有线电视数字干线及城域网升级改造工程,实施本地宽带网建设,“十五”末实现光纤到路边、进大楼。“十五”前两年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十五”末力争广播电视户户通。建成邮政商函和资金清算处理系统,完善邮政综合业务网,发展邮政代办点、信报箱、报刊亭等便民服务设施。

  (二)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发展网上媒体产业,积极实施政府系统办公业务网、办公业务资源网、公众信息网和全区资源数据库“三网一库”建设,建成各级政府网站、各类企业网站和一批个人网站。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各行业和各领域的推广应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强生产经营领域的计算机辅助工艺和计算机系统管理,努力在生产、营销和服务等方面,提高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逐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过程的信息化,推动企业之间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我区公共计算机网络交换平台,在有条件的行业和部门,逐步组建我区经济、统计、农产品、金融财税、科技教育、商业贸易等电子信息系统化专用网络。大力推进网上购物、交易、股票、报关、支付、融资、纳税等电子商务。开发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和各类应用软件。

    四、放手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

    (—)健全和完善城乡市场体系

    集中建办一批规模大、质量高、有特色、效益好的大市场。“十五”期间,重点建设陇东农副土畜产品综合市场、陇东果品市场和陇东工贸商厦等一批重点项目,支持和鼓励重点集镇建设功能齐全的集贸市场,拓展农村消费。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技术、劳动力、信息咨询等生产要素市场,基本建成以专业市场为重点,综合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依托,要素市场为配套的市场体系。探索推行配送、代理、连锁等新型营销方式。创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环境,“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要达到或超过12%,提供的税收“十五”末达到8500万元左右,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30%。

    (二)积极开发旅游业

  重点发展黄河古象、周祖陵、秦直道、北石窟寺等名胜景点旅游;大力发展以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南梁苏维埃政府、山城堡战役、陕甘宁省政府等革命遗迹旅游;加快开发独特的陇东黄土风情旅游;积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绿色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等多样化旅游产业体系。加强与陕西旅游大省的联合协作,积极推出以我区古文化为源头的周、秦、汉、唐历史文化旅游一条线。抓好小崆峒、子午岭等旅游设施建设。开发旅游产品,建设游、食、宿、娱相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吸引游人,带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三)重视发展房地产和社区服务业

    要把房地产开发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完善住房制度改革,推进住房商品化,加快开放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健全房地产开发经营体系和物业管理体系。重点开发经济适用住房,强化住房营销,扩大住房信贷,发展房地产咨询评估和代理等中介服务。提供便民利民服务、福利服务,重视发展快餐业、配餐业、家庭服务、维修服务、养老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文娱服务等社区综合服务,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要制定我区启动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全社会各方面投资开发房地产业的积极性。

    (四)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地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造良好环境,支持、引导、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促进个体私营企业向国有企业参股、合股、合作经营,或购买、租赁、兼并国有中小企业。推动个体工商户投资地方工业。继续保护和支持农村种、养、加、贮、运、销等非公有制经济实体的发展壮大,采取特殊政策、积极疏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从事工商业和各类服务业,探索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重点扶持培育一批非公有制骨干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十五”末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BF〗30.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8.8%提高到34%,提供的税收达到1亿元左右。

  五、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交通路网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超前建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加快公路主干线建设,形成快速通道;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完善路网布局;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增加公路通达深度。

    1.干线公路

  “十五”期间,建成4条干线公路的8个主要路段,共55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0公里、高等级公路416公里、二级公路82公里。即:S202线,西峰—长庆桥高速公路60公里,长庆桥接罗汉洞、凤翔路口高等级公路,西峰—庆阳高等级公路53公理,华池打扮梁—庆阳二级公路82公里;G211线,甜水堡—木钵高等级公路106公里,板桥—罗儿沟圈高等级公路119公里;S303线,宁县—长庆桥镇高等级公路78公里,正宁—早胜高等级公路35公里;G309线,板桥—雷家岘子高等级公路20公里。

  2.县乡公路

  “十五”新建36条1551公里。其中,一级公路38公里,二级公路60公里,新铺油路636公里,完成路网改造200公里,新修农村道路4980公里。其中,西峰—罗家畔一级公路38公里;西峰—巴家咀—镇原二级公路60公里;

    新增通油路乡镇28个,新增通等级公路乡镇15个,新增通公路行政村83个。

    “十五”末,实现高速公路到西蜂,一、二级公路通县城,乡乡通等级公路,通油路的乡镇达到80%,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82%。

    铁路、民航,争取国家立项建设。与陕西联合争取西安至平凉铁路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尽快实施。民航机场改建复航,力争2001年实施改造,2003年通航。

    (二)抓紧水利设施建设

    坚持水资源统一管理和配置,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最大限度地拦蓄天然降水,突出抓好节水。尽快探测地下水资源。“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巴家咀水库除险加固、电灌二期、扬黄二期和马莲河水质改造工程等。力争新上引泾上原电力提灌工程,争取在马莲河、茹河、洪河、蒲河上游修建调蓄水库,实施葫芦河调水工程。积极论证引黄河水上董志原的大调水工程。坚持每年发展高新技术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新建小提灌站250处,新打机井100眼,维修恢复机井300眼,新建集雨蓄水窖50万口;对开边、南川、东风、马岭、长庆桥、南梁6大万亩灌区和一批重点灌区进行改造和恢复。人畜饮水工程,重点实施好国家投资3年解决取水困难区域的人畜饮水工程。继续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人机结合推进梯田建设,每年25万亩。“十五”末,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4万亩,补灌面积达到140万亩,人均基本农田达到3.6亩。

    (三)坚持抓好电网改造和电力建设

    “十五”期间,改造提高西峰330千伏供电功能,力争建设47万千瓦天然气发电厂。完成西峰城北、西阜Ⅱ回、正宁、和盛、西庄、华池6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实施西城、阜城、环县等5项110千伏变电站改造工程,覆盖全区的大电网骨架基本建成。继续实施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改造35千伏变电站26座,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4016公里,0.4千伏线路7652公里,农电入户率达到95%以上。全区城乡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四)加速城镇化发展步伐

    抓紧争取和实施地改市,重点抓好西峰中心城市建设。以建设西峰市南城区为依托,搞好外资企业园区、高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同步抓好城区道路、中心广场、供排水、供热工程等。加快城市绿化,搞好草坪、花园、林阴道、公园建设,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20%。培育3~5户在全省有较强竞争力的建筑企业集团。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大战略来抓,实行集中连片开发,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当集中,改革城市户籍管理制度,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力争建成10个产值上亿元、人口过万人的小城镇,构筑“一条轴线、两个区域、三点辐射、四个层次”的城镇化格局,即以凤甜公路为轴线,董志塬和早胜塬两个区域为重点,西峰、庆城、长庆桥三点为辐射,7县城、10个重点镇、30个试点镇、其他小城镇四个层次为支撑的阶梯性发展。“十五”末,使城镇人口、道路设施、供水能力、人均绿地、投资总额等开发规模增长一倍,城市化率提高到28%。

    (五)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工赈、个体承包”的指示精神,把生态建设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农民增收、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争取国家投资和多方筹资;完成退耕还林(草)以及荒山荒坡造林种草计划任务。认真实施好国债投资的各县(市)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工程,继续坚持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商品粮基地县建设工程、牧区示范县工程、旱原节水灌溉工程等。加大子午岭天然林保护力度,国有公益林保护面积5年新增45万亩,在环县北部营造人工治沙林45万亩,在山区营造薪炭林14万亩,营造农田林网8.5万亩,建设以油松为主的优质商品用材林35万亩,建设种苗基地6万亩。“十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25%。坚持抓好流域治理,以黄土高原水保世行贷款二期项目、蒲河流域治理工程、坡改梯工程为重点,治掌、治沙、治水同步齐抓。全区“十五”期间完成治理面积2844平方公里,“十五”末治理程度达到44%。强化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继续加大油田矿区污染治理,抓好城镇排污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西峰污水、垃圾处理两大工程,严格控制“三废”排放,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切实加强土地的植被建设和整理复垦等重点保护工作,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生态保护区。

  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招商引资

    一要解放思想,加强对外宣传。要抓住西部大开发、我国加入WTO和国内开放格局西移的有利时机,发挥对外宣传的先导作用,充分利用各种传媒阵地,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地展示我区文明进步和开放的整体形象;利用各种洽谈、招商活动,全面介绍我区的优惠政策和投资环境,增强对外宣传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大力开展人才引进、科技交流、对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和国际旅游等,合力推进对外开放工作。

    二要全面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坚持积极、合理、有效的方针,讲求实效,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推出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项目;吸引国际投资及港澳台侨资本,争取外资来源多元化。认真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前期工作,建立经常化、规范化的网络项目库,提高项目质量。“十五”期间要有重点地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放宽优惠政策,采取富有创新意识和灵活多样的招商引资形式,实行重点突破,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同时,要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在城建、交通、信息、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进—步提高涉外服务水平,尽快建立规范的“—站式”外商投资服务机构;健全涉外法律服务体系,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建设高素质的涉外队伍,创建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三要调整结构,扩大优势,积极促进外贸出口。把外贸、外资、外经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落实责任,扶持和培育出口创汇型企业,调整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开发出口前景较好的新产品,增强创汇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把发展创汇农业、三资企业和对外加工贸易作为重点,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争取在“十五”期间建成农副土特产品、轻纺地毯产品、粮油食品、石油化工产品四大出口商品基地,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着力培育一批大宗新型的出口产品。继续巩固和扩大黄花菜、白瓜籽、杏仁等传统出口商品的规模效益。努力争取出口供货、出口创汇和外贸经营效益有显著提高,“十五”末,全区外贸出口供货总值达到5000万元,年均增长10.9%;出口创汇600万美元,年均增长36%。同时,要不断开拓区外市场,“十五”期间争取建立100个以上劳动输出联络点,输出劳务20万人(次)。争取多边、双边、民间等多种形式的境外援助。开辟省际和区际间的经济技术协作与交流。发挥我区驻外办事机构的“窗口”作用,提高对外开放的服务功能。

  七、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

  (一)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

  要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主要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和大力普及先进实用技术上来,实行技术引进应用与业绩职称挂钩的激励政策,推动各类机构加快引进推广适用的高新技术项目。农村要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同步抓好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抓紧对农村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进行技术要素的组装配套。工业企业,要全面加强技术改造,所有技改项目都要实行领导、部门、法人三方责任考核,认真做好技改项目的科学评估论证,通过大搞技术改造,推进名优产品的开发生产,靠产品创出路、抢市场、增效益。建立健全产学研协作体系,推进科研开发与生产经营的一体化进程。鼓励和扶持各类协会、学会、研究会、示范户、科技专业户等开展行多种形式的科技承包,保护技术资源的收益分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格局。各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要达到同级财政支出的1.5%,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撑、社会集资为补充,确保科技开发应用的资金支持。积极推行科技产业化,依托科研机构,抓紧我区经济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和开发。“十五”重点实施董志塬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陇东科技培训基地、适生优良树(草)种繁育基地、肉用型圈养山羊引进及杂交改良基地、苗木组培快速繁育工厂等8个科技产业化项目。

  (二)继续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狠抓基础教育,推进“普九”进程,打好扫盲攻坚战,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力争“十五”末全区基本实现“普九”。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加强和改进师资队伍管理,建立新型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办学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投资多渠道的教育发展机制。加快校舍及教育教学设施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十五”期间,力争新建、扩建和改建校舍15万平方米。深化教育结构改革,构建起适应我区经济建设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岗位培训、民办职业教育并举的多种实用人才培养。广泛运用信息网络和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手段,普及现代化远程教育,建成以西峰为重点的8县市远程教育设施。鼓励和支持民间办学,与国内重点院校实行教学协作和联合办班,加速人才培养的步伐。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每年农民技术培训达到40万人(次),岗位和再就业培训能力达到1.5万人。

   (三)努力开发利用优秀人才资源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在全区实施“321”创新人才工程,即培养造就30名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专家、200名区内各学科领域中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1000名中青年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确立“以人为本”、“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运作市场机制借才引智。选择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设立“特聘首席教授”岗位;在高新技术领域、重点企业和科技示范园区,设立“特聘首席专家”岗位;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建立我区外来人才政府资助基金,对各类人才在我区从事开发活动和开展合法业务,给予等同于外商的优惠政策和相应的政府特别资助,取得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给予重奖,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八、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一)继续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加强依法管理,在重点做好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要抓好城市人口计划生育。继续坚持“三为主”,促进经常化、规范化管理。各级计划生育工作要继续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努力使我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2005年总人口控制在264万人以内。重视和加强避孕节育、生育保健、优生优育的技术服务,抓好以地区计划生育干部培训中心为重点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设施建设。

    (二)繁荣文化艺术事业

    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和突出时代主旋律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多样化风格和较高艺术品位的精神产品,坚持开展文化下乡,加强宣传文化阵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地、县(市)、乡(镇)、村四级文化网,逐步健全各县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及其活动场所的各项设施,继续建设好集镇的文化中心和影剧场。重点抓好地区博物馆等骨干项目建设。重视抓好青少年活动基地建设,加强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文化市场的管理,保护知识产权,净化社会空气。进一步规范文化网点、娱乐场所的监督和管理。继续深入开展“五个一工程”活动。广播电视和新闻事业,要在充实完善、巩固提高、充分发挥现有设施效能的基础上,提高技术水平和节目传递质量。在全面完成村村通建设任务的基础上,更新改造广播电视传播设施,办好以 《陇东报》为主的新闻刊物,重视和加强新闻队伍建设。

    (三)健全卫生事业,推动全民健身

    重点搞好农村卫生工作,加强乡镇卫生院的改造提高,健全以初级卫生保健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改造提高城镇医疗设施水平,建成地区人民医院门诊楼、地区中心血站、地区急救中心等地县10项重点工程。积极推进医药卫生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加强计划免疫,建立健全三级防治网,逐步消除以地方病、传染病为重点的蔓延性疾病危害。加强对医药市场的整顿和监督管理,努力提高药品质量,健全城乡居民卫生保障体系。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继续办好各级各类体育运动会,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对老旧体育设施进行重点改造、更新和扩建,新建部分体育设施。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广泛开展职工体育,把全区健身计划推向深入。

    (四)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减轻农民负担,强化扶贫开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农村稳定。建立完备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市场导向的新型就业制度;实行劳动预备制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失业预警系统;健全以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为主体的,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通过多方努力,把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创造通过公平竞争获取收入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继续加强各级思想理论的学习教育,分期分批对干部进行轮训,使干部思想理论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广泛开展路线、方针、政策和国情、区情教育。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巩固“三讲”成果,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视搞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教育,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点抓好甜水堡至长庆桥精神文明一条线和文明社区、文明村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进一步弘扬老区精神,激发全区人民创新开拓的精神力量。继续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和多党合作制度,积极发挥监督职能。重视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其他社会团体的组织建设。搞好普法教育,抓好政法队伍建设,切实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积极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创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九、规划实施

  《庆阳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是今后五到十年全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是地委、行署关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意图,是带领全区人民实现新世纪之初奋斗目标的行动纲领。全区上下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全区“十五”计划的顺利执行和圆满完成。

  (一)抓住机遇,用足政策

  认真学习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的政策和投资支持,紧密结合我区,提出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制定和出台一批高效实用和独具我区特色的鼓励政策,以政策效力吸引资金,启动投资,扩大建设规模,推动大开放、大开发和大发展。近期重点是:一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学深学透,用足用活用实。二要围绕招商引资、引进人才和技术,进一步修订完善我区的优惠政策,主要是结合我区的区位、地理、基础和资源特点,在全面吸收西部其他地区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我区更为优惠的政策,增强政策的吸引力。三要围绕深化改革和增强自身活力,在鼓励社会投资等方面制订和落实优惠政策。包括城区开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重组、承包荒山荒坡、建设基础产业项目、创办产业实体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灵活有效地运用市场机制,充分激励调动各类市场主体投身开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员社会力量,加快开发步伐。四是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政策的实施和落实,统一步调,清除障碍,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整顿作风,提高效率,确保政府廉洁高效的服务;明确责任,分级负责,坚定有力地保护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

    (二)坚持分类指导,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北部要利用退耕还林(草)的大好时机,由农牧结合型经济向草牧经济为主体的格局加快转变,在稳定粮油的基础上,大抓经济林和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商品率。东部林牧资源要以保护性开发为主,发展以林果为主的多种经营基地。中部要以改善基础设施为重点,把规模开发和庭院经营结合起来,综合发展。南部自然条件较好,要优化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全区要依托地形条件,建设川区高效农业,搞好塬区综合开发,发展山区生态经济,形成专业化的区域特色经济。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全区“十五”计划的实施,要在地委、行署的统一领导下,逐级狠抓,逐项落实,脚踏实地,苦抓实干。首先要明确重点。对关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牢固树立“项目保发展”的观念,继续大力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确保现有投资渠道的各项建设资金稳步增长。要全面启动社会投资,以多种方式筹集更多的经济建设资金。第二要确保财政状况的逐步好转。加快我区财税体制改革和地方财政发展步伐,强化基础财源,巩固主体财源,积极培植新兴后续财源,优化结构,壮大地方财政实力,提高财源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财源建设要着重稳定和加强农业基础财源,主抓支柱产业基地建设,大办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财政困难的县乡,要确保在“十五”期间建成能够有效支撑所在县乡财政的工业财源项目。加快第三产业、外向型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等新兴财源的培植。积极推动事业单位和部分有条件的行政单位向企业化经营过渡,逐步实现差额补助和自收自支。加快税费改革步伐,大力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加强对财政工作的领导,落实好财政体制改革措施,严格规范财政支出程序,减轻财政压力。通过财政状况的好转,保障“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第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坚持依法行政,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领导干部抓点带面,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和推动工作。各级各部门都要逐级逐项建立“十五”目标管理责任制。对重点项目、产业基地、招商引资、财政增收、企业效益、科技成果及推广、生态建设、城镇建设、城乡居民收入等,按年度定任务、定目标、定责任,认真考核,严格奖惩。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重视培养和启用德才兼备的年轻优秀干部。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的思想规范行为,坚持深入基层,身体力行,真抓实干,推动发展。


  (四)深化改革,转变观念,调动全社会积极性

  充分发挥全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断充实和完善发展思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开拓进取,紧跟环境变化和市场动态,抢抓机遇,努力实践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增强创新意识,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完善财税体制、健全市场体系等方面,大胆实施体制创新,着力解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而推动技术创新、结构创新和产品创新,激发创新能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市场竞争的法则、规律来规范经济工作方式,在大市场和大环境中去找出路、闯天下。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各类社会团体及民间组织的作用,为我区“十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出资出力。建立庆阳籍人才资源库,发挥和调动在外工作的庆阳籍志士仁人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发挥庆阳老区政治优势,发扬革命老前辈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不断挖掘和凝聚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万众一心的强大动力,推动我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重大进展。

    面对新世纪,组织实施好“十五”计划,是全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是关系到我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良好开局的重大步聚。《庆阳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战略重点,它体现了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地委、行署深入研究、科学决策的结果,蕴含着全区人民的实践经验。为此,地委、行署号召全区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以饱满的热情,充足的干劲,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奋发实干,为全面实现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