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日期:2009-05-05  来源:
    第一篇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第一章 “九五”计划完成后的基本州情


  一、“九五”计划的完成情况

  “九五”期间,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立足本州资源优势,实行开放开发,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开拓消费市场,扩大内需,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实施“科教兴州”战略,经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九五”计划的主要经济增长目标顺利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州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如期实现。2000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73亿元,比扣除天然林禁伐后的1995年发展基数(下同)增长了56.5%,年均增长9.40%,略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96亿元,年均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66亿元,年均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12亿元,年均增长15.2%,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48.5:21.9:29.6调整到2000年的43.4:19.4:37.2;大口径财政收入提前两年实现“九五”目标,“九五”末达到1.167亿元,年均增长16.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709万元,年均增长17.6%,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农牧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农牧村经济全面发展。畜牧业连续十六年获得丰收,种植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开始实施。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九五”末,乡镇企业总产值(新制度)达到3.98亿元,年均增长21.3%;“二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使全州24.65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贫困面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取得阶段性成果,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以黄金为主的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固定资产投资在“九五”期间得到迅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5.8亿元,比“八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5.8亿元增长了1.72倍,年均增长28.0%,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水利、交通、能源、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5年的1930元增加到28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678元增加到1180元,年均增长11.7%。城乡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九五”期间,城镇职工住房竣工面积28.3万平方米,人均住房新增面积2.5平方米,农牧民住房砖木结构比重由1995年的5.3%上升到9.0%。城镇居民最低保障制度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在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我州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取得新的进展,为今后经济社会稳步健康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九五”期间,虽然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增长速度略高于全国、全省水平,但与全国、全省相比,尤其是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而且呈扩大趋势。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财力不足,差距明显。我州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4%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6%左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相差243元,财政收入也仅占全省财政收入的1.1%。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明显表现在结构的整体效率停留在低水平上。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十分脆弱,抗逆能力不强,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低。工商企业基础差、起点低、规模小,缺乏活力,产品缺乏竞争力,工业结构调整缓慢,特别是在天然林禁伐后,相关企业转产慢,亏损企业多,发展后劲不足,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亟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仍是制约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九五”时期,尽管我州财政收入每年以两位数递增,但因基数小,总体财力不足,收支矛盾日益突出,吃饭和建设的矛盾相当严重。五是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低,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和经济结合度小,“科教兴州”战略受到一定影响,农牧民遇灾返贫率较高,巩固扶贫成果任务十分艰巨。六是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畜产品更新换代慢、品质差,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了农牧民收入的增加。七是传统的资源优势地位有所削弱,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八是非公有制经济由于受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办证手续繁琐,收费名目多等的因素制约发展缓慢,比重较小。以上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发育程度不高,整体实力不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较差。

    第二章 “十五”期间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五”期间,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将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新形势、新变化给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从外部环境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世界经济将处于增长时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给我州经济社会将带来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和严竣挑战。从内部环境看,一是“九五”期间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加大投入,扩大内需政策,这些政策效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持续显现;对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效应将会加大;二是我州人均GDP水平低,经济增长空间大,后发优势有利于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州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今后一段时期,将是我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缩小差距的关键时期;四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1999〕(93)号文件,提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十一条特殊政策措施,对促进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五是州第九次党代会对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13542”的经济发展战略,为今后全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六是畜产、水利、矿产、山野珍品和藏药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旅游资源优势明显,资源开发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七是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草场承包、土地第二轮承包等基础性工作得到很好落实,农牧业生产连年丰收,为今后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工商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为今后工商企业完善运行新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工商企业的突破优化将起重要的保障作用。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州经济有了较快增长,目前已进入稳步增长阶段。农牧业正在摒弃传统农牧业生产模式,逐渐向产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将由资源开发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科技推广和技术创新将不断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开始全面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十五”期间,增强我州的综合经济实力,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继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是解决我州一切问题的根本和关键,从实际州情出发,量力而行,发挥优势、体现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合理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注重速度和效益相结合,实现我州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二篇 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一章 指导思想


  根据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条件,结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五”期间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按照州委、州政府制定的“13542”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以五大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牧业产业化建设、工业经济、城镇改造)为重点,着力五大资源(畜产、矿产、水电、旅游、藏药及山野珍品)开发,坚持三个依靠(依靠改革开放、发展科技教育、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实施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超常发展特色经济,努力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发展路子,实现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具体把握和坚持以下原则:

  ——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着重突出加快发展这个主题。
  力争经济增长速度略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实行“追赶型”发展战略,使我州经济整体上实现快速发展,在某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超常发展特色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地方财政收入。针对我州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和地方财力困难的实际,要因地制宜地加快发展特色经济,着力提高群众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坚持实施创新战略。针对我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实际,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重点提高科技体制、产业结构、企业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根据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的大环境和我州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必须积极主动地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城乡结构、地域布局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调整,拓宽经济增长的空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把科教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通过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人才的培养,真正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进一步促进科教同经济的有机结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HT〗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投入到我州的开发建设中来。

    第二章 战略目标


  “十五”期间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取得较大进展,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工业生产初具规模,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文化生活较为丰富,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提高,巩固扶贫成果,为稳定解决温饱打好基础;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完善,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要素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社会保障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比较健全。逐步把甘南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纯天然、无污染的畜牧业基地、林业生态基地、矿产基地、水电基地、藏药基地和旅游大州。

    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按2000年价格测算,2005年力争达到21.8亿元,年均增长9.6%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7.2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6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86亿元。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
    ——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43:20:37,2005年调整为33:22:45。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一三二”型,2005年转为“三一二”型。城乡结构有所改善,城镇化水平达到25%;
    ——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大口径财政收入2005年达到1.85亿元,力争达到1.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05年达到1.54亿元,力争高于经济增长幅度;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五年累计力争达到35亿元~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力争完成7.85亿元,年均增长8%;
    ——乡镇企业增加值2005年力争达到2亿元,年均增长15.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5年力争达到4200元,年均增长8.5%;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力争在2005年达到1500元,年均增长4.9%;
  ——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1部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
    ——全州2005年总人口控制在69.9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0‰;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21%,退耕还林(草)30万亩,“三化”草场综合治理面积1750万亩。

    第三篇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主要措施


  第一章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十五”期间全州上下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转变观念,树立积极的发展观,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中,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加快发展,逐步控制和缩小发展差距。

  一、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励精图治,加快我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州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横向比较我们同内地差距不断拉大,因此我们必须站在跨世纪的高度,把甘南的发展放在全国、全省的大环境中,从市场经济的角度重新分析和审视州情,在充分认识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打破常规,找准各自的发展重点,确立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励精图治,加快发展特色经济。

  二、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要充分认识州情,看到自身发展的差距和不足,抢抓机遇,突出加快发展的主题,鼓起加快发展的干劲。加快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也是我们实施“追赶型”经济战略的内在需求。要摒弃传统的“等、靠、要”思想,树立加快发展意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发展条件,抓住发展机遇,加快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三、树立创新观念,加快经济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国加入WTO,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的新形势,只有树立创新观念,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自身的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全州综合经济素质和实力,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能力,研究和实施创新战略。“十五”期间要重点实施科技体制的创新、产业结构的创新、企业制度的创新和发展环境的创新,实现国民经济在创新中发展。

  四、转变政府职能

  正确处理市场微观调控和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减少行政干预,解放思想,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变以往包揽一切,事无巨细的工作作风。充分运用市场强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使劳动要素合理流动。综合运用计划、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能力。把政府的主要职能转向长远计划、产业政策制定、生产力布局、重大项目、经济立法、培育市场体系、监督、管理市场及协调服务等方面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理顺政府部门间关系,加强廉政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充分加强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和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章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等各类生产经营者为主体,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正确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

“十五”期间,要使我州第一产业有一个大的提高,就必须从我州的比较优势出发,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重点发展畜牧业、种植业和林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合理配置农牧业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牧业和农牧村经济全面发展。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突出发展特色农业

    ——畜牧业:畜牧业是我州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十五”期间,要从基础入手,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建设畜牧业,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根据市场需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不断优化畜种结构、畜群结构,扩大报酬率高、效益好的优质牲畜品种的养殖,力争把我州建设成全省最主要的畜牧业基地。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实现牧区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的新发展。牧区继续落实草场承包责任制,加强围栏、住房、棚圈、饮水、草业五配套建设,采取国家、集体、牧房共同筹资的办法,增加畜牧业的投入。加大“三化”草场综合治理力度,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进一步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注重动物检疫和以防治五号病为主的病虫鼠害防治,大力推广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和科技适用技术,解决干旱草场的人畜饮水困难。积极发展家庭牧场,使家庭牧场示范户基本实现草场围栏化、牧民定居化、圈舍暖棚化、饲草料基地化、牲畜良种化、防疫规范化的目标。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要重点发展牛羊育肥、畜种改良、奶牛生产的商品畜牧业,形成规模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草食型畜牧业,发展养殖大户、专业村、专业乡,不断提高牧业比重。
    ——种植业:在部分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后,其余种植条件较好的农业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效增收为中心,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提高经济效益。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的关系,积极调整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扩大优质粮食、油料、药材、蔬菜和优质牧草的种植比重。到“十五”末,全州粮经饲的种植面积比重由2000年的74.5:17:8.5调整为55:25:20。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多方筹措资金,力争基本解决农牧村人畜饮水问题。
    ——林业:“十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林业政策,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生产要以营林为主,加快公益林建设步伐,在逐步恢复、扩大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的同时,选择适宜地带大力发展速生用材林和经济林,加快林业资源的培育,提高森林覆盖率。积极开发和培育植物药材、山野珍品以及食用菌等特色资源,逐步扩大规模,形成产品优势。要发展林副产品加工、果品加工以及观赏性的林木花卉等新兴产业,并把林业资源的开发同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形成我州独具特色的林产业基地。

    (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乡镇企业要坚持速度、质量和效益并重的原则,与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加大技术升级和开发新产品的力度,大力培育以牛羊肉深加工和乳制品系列开发为主的龙头骨干企业、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引导龙头企业同农牧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是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具有甘南特色的牦牛、藏绵羊、奶牛、蚕豆、油料、马铃薯、药材、山野珍品等农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是使我州农畜产品加工业有可靠的原料基地,有利于扩大规模,发挥资源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二是促进农牧业生产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提高产品商品率,增加农牧民收入。基本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牧户的产业化格局。

    (三)加强和巩固扶贫成果

    正确认识我州扶贫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扶贫开发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对已基本解决温饱的县和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县,要加强和巩固扶贫成果。在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要加大科技和知识扶贫力度,从强化基础教育,加强适用技术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入手,努力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素质,培养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要从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整村推进,坚持开发式扶贫,发展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稳定群众收入来源。对确因环境条件限制无法发展明显支柱产业的地方,要发展多种经营,逐步加大移民工作力度,实行县外移民同县内移民相结合,降低返贫率,消除贫困,稳定解决贫困地区温饱。

    (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农村工作政策规定,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

  二、继续深化工业企业改革,改造和提升工业经济


  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改善和强化企业管理,建立健全企业竞争、激励机制和权力约束机制及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和监督体系。切实抓好改组改制企业新机制的完善、规范运行工作,同时积极鼓励多元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按照“抓大放小”和“规范操作,注重实效”的要求,放开搞活我州中小型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基础和州内丰富的工业资源,积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着眼生产要素存量搞活,提高增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加工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在采矿冶金、医药、山野珍品加工、建材、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等行业,发展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促进我州工业经济整体上规模上水平。

    一要着眼于生产要素存量搞活。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为核心,以组织结构和资本结构调整为重点,以资产重组为重要手段,带动产品更新换代和工业经济的优化升级。

    二要努力提高增量。立足于州内畜产、矿产、水电、藏药和山野珍品的资源优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强化开发利用,积极兴办高附加值、高起点、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努力培育我州工业名优企业、名优产品。实施精品战略,力争有更多优势产品进入陇货精品行列。

    三要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在现有企业改组、改制、改造和加强管理的基础上,一是使一部分长期亏损和微利的国有企业从竞争行业退出,使非国有经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扶持核心重点国有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双向和多向参股的形式组建畜产品综合加工企业集团公司、矿产开发集团公司、中(藏)药材开发集团公司、水利电力开发集团公司、山野珍品开发集团公司,加快优势资源开发步伐,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型经济,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采矿冶金工业: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探基础工作,探清储量;加快州内矿产开发,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十五”期间,要增加矿产投入,扩大选炼,实现采选一体化,向深加工领域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州内丰富的水电资源,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耗能产品。
    ——医药工业:以现有的甘南佛阁藏药有限公司、州藏医研究所、甘南制药厂、各县市医药企业为依托,充分利用我州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加快中藏药新产品的开发以及研制。实施名牌战略,培育陇货精品,增加产品品种,形成规模优势。加强营销,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销售,提高效益。
    ——山野珍品加工:一是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在保鲜、保质、增加产品品种、改进包装、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上重点突破,加强商标的注册,培育甘南名牌。二是要走联合之路,以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实现规模化经营。
    ——建材工业:重点抓好夏河水泥厂和临潭水泥厂的改扩建,走联合、集团化的路子,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日产1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旋窑技改项目早日立项建成投产,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产量,开发水泥预制构件和新型墙体材料。加快石膏产品、花岗岩产品的开发力度,尽快搞大搞强,形成产品优势。
    ——高新技术产品开发:要充分利用我州丰富的牛羊脑、血、毛、皮、脏器等资源,进一步开发SOD等生化制品及牛脑碱性成纤维细胞生产因子,食用干酪素等产品。采用多种形式,同州外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联合进行新的生物、生化产品的开发研究。发挥后发优势,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我州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旅游支拄产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十五”期间,要在改造提高现有商品流通,生活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环保服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一)旅游业

  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树立以旅游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观念,把旅游业作为一大支柱产业来培育。要按照“两高(提高甘南知名度、提高综合效益)、两变(由接待型向支柱产业型转变、由单一的佛教文化向综合型旅游转变)、三特(宗教文化特色、生态景观特色、草原风情特色)、四抓(抓客源、抓培训、抓管理、抓产品)”的思路,坚持对内抓建设,对外抓宣传,实施“三精”工程,“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举,上规模、上水平,超常推进。重点抓好拉卜楞寺宗教文化、黄河首曲草原风光、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和森林生态旅游景点等建设,加快郎木寺、冶力关、麻路旅游小区和重点革命历史遗址的开放开发。充分发挥国道213线这条旅游热线的作用,加大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进行综合开发,努力形成一条线,一条龙的局面。另外要以我州丰富的牛羊骨角、树根、林区剩余物、洮砚石等为原料大力发展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和旅游纪念品。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利用节庆活动和广播电视、图片画册、光盘磁带、信息网络等多种手段,打好香巴拉牌,提高精品景点知名度,积极争取建成2~3个3A级以上国家著名旅游景点。积极引导、鼓励不同经济形式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组建旅游开发服务集团公司、着力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努力使旅游业成为我州的一大支柱产业。

  (二)商贸业

  围绕大商贸大流通和市场多元化的目标,从土地、工商、税收、基础条件、社会治安以及治乱减负、加强市场管理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完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交易秩序等方面的法规制度,规范市场行为,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三)交通运输业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是解决我州区位条件制约的关键。“十五”期间,要在加快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改革国有运输企业,积极引导个体、私营运输业健康发展。

  (四)邮电通讯业

  我州地处边远地区,大力发展通信事业是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十五”期间,要重点提高电话普及率,力争城市达37.7部/百人,农村达3.33部/百人。提高光缆数字化传输覆盖面,大力发展数据通信业务。要在全州普及计算机上网通信业务,加强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融合,以政府专业经济部门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以及企业、市场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数字化公用通信网络建设,提高全州信息化程度。

  (五)新兴服务业

  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快服务业领域的改革,优化服务业企业组织结构,引入竞争机制,拓宽发展领域,放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继续发展其他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大力推进服务社会化和社会事业产业化,力争使服务业在总量和水平上有较大的突破,使服务业成为我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第三章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全州经济布局上,根据各县(市)的自然气候条件、资源优势、目前的经济基础和结构特点,实行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和科教兴州的发展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全州经济布局分为以下三个具有显著特色的经济区,各经济区的发展重点是:

  一、合作夏碌玛经济区

  该区是重要的牧区,工业有一定基础,交通便利,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发展第三产业条件优越。要充分利用该区的牧业资源优势,进一步强化畜牧业基础,在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重效益上下功夫,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迈进。全面完成草场承包,加快牧区五配套建设步伐,加大草原建设和“三化”草场治理力度,狠抓良种繁育和畜种改良,加快畜种和畜群结构调整,提高牲畜质量和商品率。工业生产要立足畜产品、矿产、水电、藏药等资源优势,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体制,振兴纯天然畜产品加工企业,争取生产上规模,上档次,创立名优产品,打向内地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区内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拉卜楞寺、则岔石林、黄河首曲等景点和兰州—九寨沟黄金旅游线路,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合作市主导产业是城市经济、加工业、制造业和旅游业。

  夏河县主导产业是畜牧业及畜产品加工、建材业和旅游业。

  碌曲县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是畜牧业、采矿和旅游业等。

  玛曲县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是畜牧业、采矿、畜产品加工及旅游业。

  二、临卓舟迭经济区

  该区主要是农区和林区,要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为主,通过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经济林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以及山野珍品的培育采集加工。建成经济林和山野珍品生产基地。种植业要依靠科技,在发展优质粮食和油料种植的同时,积极调整结构,扩大豆类,药材和蔬菜种植面积。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农区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步伐。建成洮河沿岸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油料、豆类、药材、蔬菜、牛羊育肥、山羊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电力、建材、山野珍品加工、铁合金、黄金等冶金工业和以农林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业。要提高产品的加工档次,争创名牌产品,不断增强工业实力。通过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旅游、商贸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临潭县今后重点发展产业是“两高一优”农业、牛羊育肥、农副产品加工、药材种植加工业及水电、矿产开发、旅游。

  卓尼县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是“两高一优”农牧业、山野珍品加工、中药材种植加工、牛羊育肥、水电、旅游。

  迭部县重点发展产业是高新技术农林业、山野珍品加工业及水利水电开发。

  舟曲县重点发展产业是干鲜果、药材、小杂粮为主的山区特色农业、水利电力开发。

  三、科技示范区

  围绕加大推广先进适用科技力度,分别在农牧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和牧业科技示范区。一要建立三大科技示范园区,为加快实现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提供技术支撑。在碌曲、玛曲、夏河三县和合作市建立牧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在迭部、舟曲两县建立经济林果和药材示范园区;在临潭、舟曲、卓尼三县建立旱作农业“两高一优”种植示范园区。二要建成三处州级新技术示范基地,为农牧业产业化储备技术,提供学习观摩场地。依托州农科所建成“菜蓝子”工程、冬虫夏草人工培育、蕨麻精深加工示范基地;依托州畜牧综合试验场,建成暖棚养畜、优良畜种繁育、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依托州佛阁藏药有限公司,建成以藏药材为主的集散、加工、种植示范基地。三要从各自特色出发,各县市都力争建立一个科技示范园区。


    第四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一、抢抓历史机遇,创造良好宽松的投融资环境

  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和省上扶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时机,本着加大力度,超前发展的原则,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筹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积极引导、鼓励集体、个体经济在水利、水电、乡村道路、小城镇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投资。加大直接融资比重和招商引资力度,逐步建立政策性投资为引导,广泛吸纳和引导民间投资、外资及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参与的风险投资体系。逐步缩小政府投资领域,缩减政府行政审批范围,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实行竞争性项目登记备案制。逐步建立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银行独立审贷的投资决策机制。规范投融资市场,疏通民间资金转化为项目投资的渠道。力争用5年的时间,建成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尽快改善我州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为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目标,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沿江沿河地区努力扩大水浇地面积,“十五”期间,每年新增水浇地2万亩,梯田4.8万亩,五年新增水浇地10万亩,梯田24万亩。水利设施要大中小并举、新建与挖潜改造相结合。同时要配套完善田间渠道,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按照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集中力量逐步解决人畜饮水和干旱草场的灌溉。

  抓好牧区“三化”草场综合治理和“五配套”建设。在草场承包到户的基础上,抓好以草场围栏为重点的五配套建设,力争每年完成户均500亩围栏、200平方米棚圈、60平方米暖棚、8~10亩种草的任务。每年完成“三化”草场综合治理面积350万亩,改善牧业生产生活条件。

  三、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十五”期间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30%的乡镇通油路,各行政村通公路,85%的自然村通车的目标加快道路建设。以提高现有公路技术等级、增强路网通行能力为重点,完成兰郎公路、徐合公路、尕玛公路、卓尼至岷县西寨等重点公路改造工程和王达公路、碌则公路、合冶路、卓尼一大峪沟等一批旅游道路建设,积极争取两阿公路、江迭公路二期、定新公路、迭九公路立项建设,同时新建一些联网断头路、经济开发路、乡村扶贫路、出口路等一批县乡公路和乡村公路的建设,同时改建一些主要节点的运输基础设施和主要河流上的一些渡运设施以及养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合作市为中心,以“二纵三横”为主骨架,其它线路为支干和分支的公路网络。积极配合有关方面做好兰广铁路的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并经过甘南。争取夏河飞机场在“十五”期间立项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

  四、搞好能源开发建设

  能源建设仍以一江三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电梯级开发展开,争取立项建设一批水电项目,新增装机容量达到8000万~9000万千瓦。配合省上积极做好九甸峡、沙川坝电站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在保质保量完成青石山电站、木耳电站建设的同时,力争头道河、两河口、阿拉山、傲吾多、巴藏、云江峡、入吾、小河、鹿儿台子、九龙峡、安多架、代古寺等电站的开工建设。积极组建水力电力开发集团公司,加快水电开发的步伐。电网改造上要在大电网覆盖后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力争在乡乡、村村通电的基础上,实现户户通电的目标。

    在全州7县1市的县城积极发展城市联片供暖产业,提高供热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大力发展型煤生产,扩大向农村的供应,推广生物燃料气化固化技术等。在舟曲、迭部以及州内其它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沼气,进一步向农村提供高品位的优质能源。充分利用我州境内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利用现代先进的光热、光电转换技术在边远山区和牧区大力推广太阳房、太阳灶、太阳能光伏电源、太阳能暖棚、太阳能温室,进而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太阳能开发产业。

    第五章 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环境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处理好人口、环境、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结合调整农业结构、扶贫开发,多渠道筹资,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用5年时间,全州退耕还林(草)30万亩左右。

    ——白龙江、洮河流域地区。要加快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农村能源建设工程。以营林为主,加快公益林建设步伐,逐步恢复、扩大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发展速生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加快林业资源培育。同时,认真组织实施好生态建设工程,搞好中低产田改造。
    ——黄河上游、大夏河流域地区。实施“三化”草场综合治理工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力争用5年的时间,综合治理“三化”草场1500万亩,加快草籽基地建设,实行人工种草,改良草场,建立良性草地生态系统。合作市、夏河县搞好生态县建设,其余各县力争“十五”期间列入国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县建设计划,积极探索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

  二、加强保护,改善环境

    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环保投入,积极引进、运用、吸收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工业“三废”等重点污染的防治工作,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收费制度。实行新项目环境评审制度,从抓源头和控制全过程着手,改变以往末端治理的污染防治方法。使我州环境质量有所好转。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大夏河(夏河段)沿岸及其二级支流合作格河的污染综合治理,使水质达到国家三级标准。同时注重治理白龙江、洮河沿岸的污染源。要以七县一市为重点区域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实行联片供热工程,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减少污水排放量,积极推行公厕改造,减轻地下水源污染,严格降低工业废气量,减少大气污染。积极推进使用清洁能源。合作市、七县县城要实施污水处理和垃圾填埋工程。农牧村积极发展高效、无污染的绿色肥料和有机农家肥料,推广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可降解地膜,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环保意识,牧区要鼓励使用无公害饲料,积极发展绿色饲料。加强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碌曲尕海候鸟保护区、卓尼郭扎沟紫果云杉自然保护区、玛曲黄河首曲保护区的开发建设,积极申报新建迭部腊子口风景林自然保护区、多儿—阿夏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舟曲武坪大海沟自然保护区和临潭冶海保护区,进一步扩大保护面积,更好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和珍稀野生动植物。
    ——建立和完善灾害预防体系。加强地震、泥石流、雪灾、干旱等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的预防体系建设,加快地震数字化台网基础设施建设。舟曲、卓尼、迭部重点开展滑坡泥石流综合治理,各县市城镇加强防汛河堤等基础建设,牧区加快抗灾保畜基地的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三、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开发和保护并重,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加强水、基本农田、草地、森林和矿产资源的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集约程度,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推进用水方式和用水制度改革。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严格农业用地转非农用地的审批,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处理好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小城镇用地与土地保护的关系,加强土地开发整治,保持农用地总量平衡;切实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人工种植优质牧草,控制草场载畜量,建立草场良性生态系统。进一步加强高原珍稀动植物及自然景观的保护,鼓励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搞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平衡。加强对黄金、硅石、铜、锑等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冶炼水平,降低能耗,加强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对黄金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坚决防止乱采滥挖现象的发生。合理开发利用山野珍品资源,杜绝毁灭性、掠夺性的短期行为。积极鼓励兴办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畜产品加工,提高现有农畜产品资源的利用率。


    第六章 加快城镇建设,改变城镇面貌


  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

  一、完善城镇体系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走以发展小城镇为重点的城镇化道路。小城镇建设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的原则,以县城改造为重点,兼顾交通条件比较便利工商业相对发达的中心乡镇,加快公益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强化综合功能。首先要完成七县一市县城规划修编并通过审批,其县以合作县县城改造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生态环境,完善交通、通信、生活服务设施。要加快合作市和夏河拉卜楞镇的发展,使其成为全州商贸、金融、科技、生态旅游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同时力争用5年的时间将临潭新城、冶力关,卓尼扎古录、木耳,舟曲城关乡、大川,迭部电尕、洛大,碌曲玛艾、郎木寺,玛曲尼玛、阿万仓,夏河王格尔塘、阿木去乎等逐步乡改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从而有效地推进我州城市化进程。形成城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把发展小城镇与乡镇企业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县内生态移民结合起来,努力建成以县域支柱产业为支撑的、促进县城经济快速发展的各具特色小城镇,加快农村工业的发展,推动全州工业化进程。

  把发展小城镇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加快小城镇建设,使其成为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载体,有效地刺激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教育、文化、卫生、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繁荣,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领域。

  改善、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启动民间投资,形成多元投资体系,加大小城镇建设步伐。运用市场机制,把政府建镇和农牧民进镇的愿望结合起来,逐步引导农牧民成为城镇建设投资的主体。

  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城区供水、排污、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环境保护、集中供暖、防洪设施、职工住房为重点,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步伐。

  (一) 城市供水

  “十五”期间,要争取完成合作市、碌曲、临潭、夏河、迭部、舟曲等县县城的供水扩建项目。使供水量和水质能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二) 城区道路

  对全州规划中的小城镇,特别是以合作市和拉卜楞镇为重点,加大投入,进行道路拓宽、路面改造工程,改善交通条件,加强交通管理。同时加强路灯、绿化带、排水沟等附属设施建设。

  (三) 城市面貌和环境建设

  在小城镇建设中,要加强规划,根据长远发展要求,合理进行道路、建筑、城市绿地等的布局,保证未来城市面貌的美观。加强对污水、垃圾的处理措施,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净化活动,保护城市环境。同时,要加强城镇的环境综合整治及防洪设施建设。


    第七章 加快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体系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快以合作市为中心,兰郎、徐合公路为轴线,七县县城和区位条件优越的乡镇为重点的市场体系建设,尽快形成公平竞争、布局合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一、加快市场建设,疏通流通渠道

  市场建设要在现有设施和网点的基础上加强农村集贸、畜产品交易、农资农机、生产资料和建筑材料市场的建设,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市场建设以公路沿线、旅游热线、旅游景点、各县县城以及区位、交通、物产等条件优越的乡镇为重点,并结合小城镇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一是以合作市为中心,七县县城为重点,积极发展农副土特产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扩大交易规模,同时积极建立完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二是以临潭县城、夏河拉卜楞镇为重点,发展传统商贸业,力争形成规模优势。在现有供销、物资、民族贸易、煤炭、石油、粮食等已有设施和网点的基础上加强日用百货、农村集贸市场、畜产品交易、农资农机供应、粮食、煤炭、工业生产资料供应、汽车配件、建筑材料家用电器等市场的建设。建设资金的筹措要在争取国家和省上对基础设施给予扶持的同时,主要按照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当地个体工商户出资、吸收外地客商投资,用市场化的操作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市场建设的步伐。重点建设甘南州民族贸易大厦、拉卜楞商城续建、夏河县畜产品交易市场、合作市畜产品交易市场、新城中药材市场、卓尼县工贸商场、迭部县民族贸易综合市场、玛曲县畜产品交易市场续建等一批项目。

  二、发展要素市场

    ——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广泛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全州经济建设。放宽投资领域,积极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资本进入更多的发展领域。改善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发行企业债券,培育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到二板市场募集资金,逐步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促进我州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成果转让。
    ——劳动力市场。建立面向全社会的人才交流中心和信息网络,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健全的劳动就业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和培训工作,规范劳动力市场、职业介绍、劳动力市场信息、劳务权益等方面管理办法。
    ——技术市场。积极开展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咨询、技术交易服务,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加快我州技术交易市场建设。
    ——土地及房地产市场。逐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责任制度,开放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有限期的出让制度,规范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行为。


    第八章 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


  一、改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充分考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州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失时机地加快和扩大对外开放。按照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和我国最终签定的入世协议,认真研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我州各行业的影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我州优势资源的开发,促进我州特色经济的发展,通过培育名优产品,提高我州的知名度。

    积极改善环境,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地扩大对外开放。一是取消不利于扩大开放的所有规定,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以优势资源的开发和未来发展的优势产业,,吸引国内外各行业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中型企业投资我州的各类开发项目,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和劳务输出。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到我州的大开发、大发展中来,提高我州对外开放水平。

  二、发展开放型经济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实行全方位的大开放战略,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州经济发展要实现突破性进展的必然选择。我州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问题一直很突出,而且自我积累发展能力不强,因此在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倾斜外,要把主要的着眼点放在扩大对外开放上,按照“解放思想促开放,扩大开放促开发,加快开发促发展“的基本思路,树立开放开发意识,改善、优化投资环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敞开州门,加强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力度,积极发展对外经济,促进我州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 扩大对外贸易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扩大传统产品出口量的同时,努力培植开发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品,加快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开拓新的贸易市场。充分利用我州的外贸出口权,使我州现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蕨菜、干酪素、牛羊肉、肠衣、铁合金、藏药等重点产品有较快的出口增长。

  (二) 积极加强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协作

  通过强化服务、完善功能,改善对外开放环境,优化引资结构,采取多种形式招商引资和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加快资源开发步伐。以更加优惠的政策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商进入我州金融、保险、增值电讯、旅游、房地产、会计服务、交通运输、对外贸易等领域。

  (三) 继续做好劳务输出工作

  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有组织地搞好劳务输出工作。积极动员乡村能人,做劳务输出的带头人,政府要给这些能人创造一定的环境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贫困人口的增收拓宽渠道。


    第九章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繁荣市场经济、扩大就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高度认识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州今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创造非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放手发展非公有经济,提高其经济总量和效益。

一要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破除狭隘的地域观念、行业观念和所有制观念,解放思想,清理和取消妨碍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政策,使其享有同国有企业平等的政策鼓励和扶持权利。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州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现在的近25%到2005年提高到30%以上。

  二要积极引导资金投向,扩大非公有企业的经营领域。在现有商贸、饮食、服务、建筑、运输等行业基础上,除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限制外,允许非公有经济进入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三要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依法加强对非公有经济的管理。切实为非公有制经济排忧解难,坚决治理“三乱”减轻企业负担。适当放宽非公有企业在项目审批、企业注册、营业、税收、贷款、就业、户籍等方面的条件,搞好协调服务工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依法经营、公平竞争,规范经营行为,建立良好的竞争市场秩序,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和整体素质。

    四要以市场建设为主攻方向,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切实把市场建设作为带动和促进全州非公有制经济跳跃式发展的必要硬件来抓。通过鼓励、引导、扶持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使其在总量上有一个大突破,在质量上有一个大提高,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十章 实施“科教兴州”战略,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实施科教兴州战略的“一个意见、两个办法”,充分认识科技和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切实把科教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进一步促进科教同经济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教育与经济脱节的问题,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真正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持把社会发展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促进科技同经济有机结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提高科技人员素质,壮大科技人员队伍,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十五”期间科技工作在抓好适用技术引进、消化、推广的基础上,力争在农畜产品的深加工上有一个新突破。力争使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对工业的贡献率达到26%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按照“科教兴州”战略的要求,首先立足本州人才资源,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建立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发、合理使用好现有人才;同时要以全面提高业务能力、技术水平、职业技能、学识学历,综合素质为目的,大力开发、培养本地人才。二是营造有利于发挥人才聪明才智并取得合理报酬的政策环境,制定人才以知识、技术作为产权、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制度。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为;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来去自由,常来常往”的原则,建立以热情感召人才和项目吸引人才的新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进我州急需和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有创新精神的管理人才。鼓励专业学校、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面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创办科技型企业、或到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

  二、加快教育发展,提高全民素质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发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基础教育,巩固“普初”成果,加快“普九”和扫盲步伐,如期实现“两基”目标。努力扩大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招生规模,力争在州直和有条件的县(市)集中办好一所师资力量强、管理严、教学手段新的示范型高中。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改善办学条件,继续实施好“义教工程”,改造旧校舍,排除危房,实现“一无两有六配套”。

  成人教育。一是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管理、技术、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人才,通过发挥这些人才的作用,切实促进我州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二是要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适应不断提高的工作要求。三是要深入开展农村扫盲教育和适用技术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素质,培养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

  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和中专改革步伐。在政府办学为主导的前提下,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捐资助学、社会办学、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探索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鼓励社会投资办教育,推动非义务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投资渠道多元化。

  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要坚持“二为”和“双百”方针,体现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突出我州民族特色的精品佳作,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清除一切不健康的文化现象。新闻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大力宣传体现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加快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甘南州广播电视光缆传输网络的建设,州、县电视台要按时代的要求更新、充实较先进的设备,提高收听收视质量,扩大覆盖面。研究制定农牧村广播电视管理的措施及办法,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目标。进一步完善和充实现有文化设施,注重提高文化馆、图书馆等的利用率。支持大众文化娱乐项目及企业的发展,建立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秩序。继续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搞好文物工作。

  四、继续加强医疗卫生工作

    坚持防疫为主,防治结合。继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牧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抓好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解决好农牧区看病难的问题。全面加强医风医德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低廉的基本卫生保健和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五、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突出群众体育,改善体育设施,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建立符合我州州情的全民健身体系,积极发展民族体育项目,提高人民身体素质。


    第十一章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一、积极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稳固有后劲的地方财政

  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的财政政策,按照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求,大力培植地方财源,搞好财源建设,保证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力争高于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完善州县分税财政体制,继续实行“三保一挂”责任制。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效益优先、择优扶持”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改革和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提高财源项目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工矿业、乡镇企业和服务业,培植主体财源,开辟新财源,加大工商企业扭亏增盈力度,挖掘潜力,形成财政增收新格局。同时要积极论证一批后备财源建设项目,重点开发,增强后劲。

    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力度,规范收费管理,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推行税费改革,不断完善征管手段,落实中央“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有关规定,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步伐。积极推行国家财政预算编制方法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推行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逐步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运作效率和效益。按照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规范财政支出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证政权建设、政府公共支出、社会保障、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需要。积极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增强综合服务能力。

  二、积极扩大就业

    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实行城乡就业统筹,积极鼓励城镇下岗职工和待业青年自谋职业和到农村创业,促进城乡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积极扩大服务业特别是城镇社区服务业就业,拓宽城乡劳动力就业空间。逐步拓展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职工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劳动就业的激励机制和中介服务体系,鼓励阶段性就业,发展弹性就业形式。

  三、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要以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镇低保为重点,向保障方式多层次,资金来源多渠道,资金管理社会化的方向发展,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继续推进救灾体制改革,落实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款分级负担制度。

  四、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继续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大力提倡和鼓励优生优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农村纯女户解决劳动就业和生产、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

  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既要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的劳动获得较高的收入,更要建立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扩大。以灾害救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建立完善以国家为主体,政府救济、社会捐助、群众互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形成以国家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它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实体为主体,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民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和休闲娱乐提供条件和服务。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对残疾贫困人口给予更多的特殊帮助。


    第十二章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积极推进依法治州步伐

  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充分发挥人大在管理国家事务中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基层民主,进一步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务、政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支持他们按照各自的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推进依法治州进程,加快地方立法步伐,提高立法质量,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大普法教育宣传力度,分层次、分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普及工作,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各级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健全地方法规,推进依法治州进程。抓紧制定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迫切需要的地方性法规,做好加入WTO的各项准备工作;制定水资源保护、国有天然林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地方性法规。修改、完善、废止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和不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条文及地方性法规。规范司法环境,改进司法工作,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提高执法水平。

    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广泛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开展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和“三个离不开”教育,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深入宣传和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作用,团结、引导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积极参加两个文明建设。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及时妥善处理民族宗教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依法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引导爱国宗教团体和广大宗教信徒把爱国与爱教结合起来,把宗教活动纳入宪法和法律的范围。

    努力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加强对社会稳定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及关心的热点问题,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加强教育和管理。把“严打”集中统一行动和专项治理、经常性的打击活动结合起来,切实加大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坚决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以扫除黄赌毒为重点,从严查禁卖淫嫖娼、制黄贩黄、赌博、拐卖妇女儿童等社会丑恶现象,为我州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德治国。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在全社会继续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为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和精神状态提高到新形势和新任务所要求的水平和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提倡科学,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反对封建迷信,净化社会环境。注重青少年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实现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风尚不断改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城镇、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家庭、“十星级”文明农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大力提高全州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树立公民的诚信观念,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努力形成健康向上,团结和谐的社会风气。发扬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甘南做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甘南州“十五”计划主要宏观调控目标

    单位 1995年实际 2000年实际 “九五”年均增长速度(%) 2005年目标 “十五”年均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9.287 13.73 9.4 21.8 9.6
第一产业 亿元 4.5072 5.96 4.2 7.25 4.0
第二产业 亿元 2.03 2.66 11.4 4.69 12.0
第三产业 亿元 2.75 5.12 14.6 9.86 14.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500 2067 6.6 3116 8.5
大口径财政收入 亿元 0.74 1.17 16.2 1.85 9.6
小口径财政收入 亿元 0.61 0.97 17.6 1.54 9.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 亿元 1.3289(5.80) 4.573(15.80) 28.0 11.40(35.0) 20.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71 5.34 7.2 7.85 8.0
外贸收购总值 亿元 667 400 -9.7 1000 20.1
乡镇企业增加值 亿元 0.6375 0.9857 9.0 2.0 15.3
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78 1180 12.1 1500 4.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30 2800 7.73 4200 8.5
年末总人口 万人 63.47 66.25 g 69.97 g
人口自然增长率 14.64 7.25 8.6 11.0 g
城镇化水平 % 16.8 17.2 g 25.0 g
城镇登记失业率 % 8.0 5.0 g 6.0 g

注: (1)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为2000年价格计算,其余均为当年价,速度均为可比速度;<?XML:NAMESPACE PREFIX = O />

(2)“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为扣除天然林禁伐后的实际增长速度;

(3)1995年、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测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