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关于甘肃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 时间:2003-03-07
  • 点击:489
  • 来源:
 

——2003年1月9日在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XML:NAMESPACE PREFIX = O />

甘肃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邵克文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2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02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2年,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决议,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西部大开发总揽经济工作全局,努力增加投入,积极引导消费,不断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明显好于预期。预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61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5亿元,增长13.8%;外贸进出口总额8亿美元,增长2.7%;地方财政收入76.31亿元,增长12.75%;城镇登记失业率3.7%,人口自然增长率6.6‰。这是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尽职尽责、扎实工作的结果,也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

(一)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市场需求和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粮食生产取得较好收成,预计全年粮食总产达到782.68万吨,增长3.91%。特色农产品区域规模化种植初步形成,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等农作物种植面积接近1100万亩,比上年增长10%。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安全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得到加强,颁布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质量和技术三个地方标准,组织实施了张掖等4个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草产业和畜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人工种草留床面积1300多万亩,牛羊存栏1620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69.3万吨,增长6.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上升到24.8%。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制种、马铃薯、花卉、中药材、蔬菜、啤酒原料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培育形成了一批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延长了产业链条,推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预计全年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235亿元,增长18%。扶贫开发顺利推进。全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0.9亿元,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农牧民收入有所提高,又有近50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

(二)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认真实施“工业强省”战略,重点支持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电子信息、建筑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以技术进步为主的扩能改造。集中力量抓了一批国债贴息项目和省列重点项目,加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预计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390.4亿元,增长10.9%;实现利润20亿元,增长20%以上;产销率达到97%,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建成并新开了一批对全省工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兰铝电解铝节能降耗改造、酒钢品种钢高速线材改造、白银红鹭铝业公司续建、兰州石化公司24万吨乙烯改扩建和300万吨重油催裂化、祁连山水泥公司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等工程基本建成;酒钢50万吨炉卷轧机开始设备安装,金川公司、酒钢矿山改扩建等工程开工建设。

   (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国债项目管理不断加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的有利时机,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强项目建设与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一批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投入使用,新开工项目持续增加,投资规模明显扩大。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基建和技改项目达到4310个,比上年增加544个。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省人民十分关注的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经长期努力、积极争取,国家已批复立项,实现了年内奠基及枢纽导流洞开挖的目标;兰州至武威南铁路二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批复,作为控制性工程的乌鞘岭长隧道进入招标程序;庆阳机场国家已批准立项;刘寨柯至白银、临泽至清水高速公路实现开工;黑山峡(小观音)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稳步推进;玉门、西峰油田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展现了良好的开发前景。国债项目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年争取国债资金45.4亿元。累计5年间,我省共实施国债项目621个,总投资规模735亿元,其中国债资金168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达408亿元,干成了一大批多年来我们想干而没有能力干的大事。围绕项目工程质量、建设进度、资金管理使用、招投标等主要环节,先后开展多次检查、审计和稽查,及时发现问题,严肃整改,保证了国债项目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签订责任书的项目基本完成,受到国家计委的肯定和奖励。

(四)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推进,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在连续四年对基础设施的高强度投入下,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益。年内在建的10条国道主干线高等级公路中,白银至兰州等6条高速公路已正式通车,新增高速公路307公里,使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20公里。近两年开工建设总里程2776公里的41条贫困县连接国道公路和通县油路,已有24条建成通车,其余17条均达到使用性通车标准,使县际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宝兰铁路二线天兰段,年底全线开通。敦煌机场改扩建工程竣工。兰成渝成品油输油管线工程已建成并实现过油运行。平凉电厂3号机组已开始设备安装;小峡水电站实现成功截流;黑河龙首二级水电站枢纽及大坝施工进展顺利。农村电网二期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兰州、天水等12个城市电网改造项目年底全部完工。以改善中心城市人居环境为目标的供水、排污、道路、供热、绿化等项目进展良好;15个城市的供水项目已建成投产;兰州滨河路西延段、天水外环路等城市道路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7个列入2001年国家西部国债投资计划的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和集中供热工程全部开工建设。总库容3亿斤的6个国家储备粮库当年开工,当年全部建成并完成预验收。

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工程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在80个县(市、区)展开,完成国家下达的370万亩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任务。兰州市南北两山33万亩绿化工程已全部完成。40个生态县综合治理工程全部通过验收。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工程在碌曲、天祝等9个县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进展顺利。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

以改善环境、招商引资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通过营造“三个环境”的大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入手,认真解决妨碍环境优化的突出问题,促进了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重点利用外资项目进展顺利。日元贷款甘肃南部水电项目、世行贷款西部扶贫等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高等教育、节水灌溉等项目启动实施;防风治沙、畜牧发展、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等项目完成了前期工作;新争取国家安排了天水旱作农业、黑河小孤山水电站等一批利用外资项目。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0.5亿美元,借用国外贷款1.8亿美元。外贸出口5.1亿美元,增长7.1%。

(五)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积极落实国家扩大消费的一系列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引导消费、启动市场,消费市场稳中有升。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3亿元,增长9.5%。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下降,消费价格指数在100以内。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以“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全面实施和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使农村居民得到实惠。预计全年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年初的预期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50元,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3元,增长4.9%。

(六)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州、白银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建设全面启动,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正式挂牌,新成立了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又批准定西扶正制药公司贞芪扶正系列产品等6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至此已有17个项目纳入该工程计划,总投资12.9亿元。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12所高校信息化工程全面启动,高校招生数量进一步扩大,高考录取率达到57%。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顺利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全部启动。西部国债高等教育项目建成收尾。13个地州市中心血站已基本建成。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完成当年延伸任务。武威雷台等5个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完成,其余11个正在实施。人口控制力度加大,人口素质不断提高,预期寿命达到69岁,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6‰。

国有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资产重组工作。全省有75%以上的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革,90%以上的中小企业进行了改制改组。农村税费改革在全省范围内展开,农民平均减负31%。基层政府机构改革、科研机构改革、城镇职工医药卫生三项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总的来看,2002年全省经济继续保持了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势头,而且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新的提高。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宏观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层次不高,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农村消费市场启动乏力。二是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国有工业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弱;非国有工业发展的活力不够。三是影响投资快速增长的因素较多。国有投资增长对国债的依赖性较高;集体及个体投资增长缓慢,增速一直徘徊在6%左右,大大低于全国的增长速度;利用外资规模偏小,外商直接投资不活跃。四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居民消费热点没有形成,消费价格除娱乐教育文化、烟酒及用品类两项保持小幅增长外,其余均为下降态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量增大,储蓄倾向明显,即期消费不足。五是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需要就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二、2003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控目标和主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认真分析省情,正视我省比全国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一严峻现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变压力为动力,坚定信心,奋发努力,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调整发展思路,研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制定追赶型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到2020年初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增加就业为重点,依靠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突出发展特色经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增加消费需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2003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50亿元,增长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4亿元,增长9.5%;

——外贸出口达到5.5亿美元,增长7.8%;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640元,增长8%;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4元,增长4.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内;

——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快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的建设,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突出“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战略思想,以中心城市和优势产业区的建设为突破口,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搞好产业结构及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效应显著、区域特色突出的产业经济带和“块状经济”群,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率先开始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今年国家西部开发将围绕生态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一通、二退、三到户”工程,即县际通达沥青公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农村饮水解决到户、农村能源建设到户、生态移民安置到户。我省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力争多安排一些既能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又能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项目。县际公路,按照国家的原则要求,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省43条、总里程3500公里县际公路的改造任务。目前,国家计委已安排我省1亿元,对前期工作已完成的镇原到平凉(嵋岘)等5条公路先行启动。退耕还林,国家安排我省2003年退耕400万亩、荒山造林400万亩,已全部分解到县。实施退耕还林5年来,各项补助折现金今年将达到16.6亿元,按农村人口平均,人均85.4元。退牧还草,我省将作为全国4个试点省区之一先行启动,拟重点在甘南州和酒泉市实施天然草原围栏封育禁牧工程,把牧民定居、牧区产业结构调整、草原保护和生态移民结合起来,争取今年实施天然草原围栏禁牧2250万亩,总投资4亿元以上农村饮水,国家将开始实施第二期农村饮水工程,我省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再解决剩余23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今年继续安排修建一批中小型蓄水、提水工程和水窖、水池等集雨设施,拟解决87万人的饮水困难,重点是解决高氟水、苦咸水地区居民的饮水质量问题。农村能源,国家今年安排西部地区农村能源建设200万户,我省争取有20万户纳入国家2003年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计划。生态移民,要在近两年试点的基础上,编制全省生态移民规划,对居住在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已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生态移民,加快封山绿化、禁牧育草。

 (二)全面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努力提高工业化水平

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原则,加快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努力提高工业化水平。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重点工业领域进行改造和提升,搞好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抓住国家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机遇,扶持我省具有一定优势的制造业加快发展。抓紧兰州石化500万吨常减压装置的建设,尽快形成千万吨级原油加工能力;争取兰州石化30万吨乙烯联合改造工程早日开工建设,并做好后续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前期工作。尽快实施兰铝后续15万吨电解铝工程,为30万吨铝板带箔材深加工项目的建设打好基础。加快金川公司矿山改扩建工程,支持在国外建立原料基地,扩大镍、铜生产规模,提高深加工比例。围绕白银公司铜铅锌冶炼技术的改造,积极做好铅锌矿产资源的稳定供应和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在抓好酒钢矿山接替工程和炉卷轧机等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认真做好50万吨不锈钢工程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

充分利用我省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创特色、创名牌为突破口,培育并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走贸工农结合的产业化路子。重点抓好酒类、淀粉、乳制品、肉制品、果蔬加工、中药材加工、饲草等行业的发展,不断提升农副产品加工的深度和水平

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求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发挥我省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方面的潜力和优势,以甘肃稀土公司、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奇正藏药集团等开发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依靠自身的研发优势,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灵活运用各种投入,充分调动不同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使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积极发展信息产业,推动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大力推广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推进企业的体制创新,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贯彻落实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允许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政策,扩大对外开放,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引导上市公司结合自身实际,利用自身资源,拓宽发展视野,进行扩张重组。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组织管理体系、政策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要针对去冬今春黄河来水特枯,水电减发的特殊情况,全力做好电力调度和外购电工作,确保电力供应。

(三)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以结构调整推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扶持和鼓励各地区发展具有地域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继续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围绕农产品品种优质化、结构布局合理化的目标,做大做强制种业,巩固河西啤酒大麦、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定西优质专用马铃薯、中东部优质小杂粮等粮食作物生产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完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在WTO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力度。畜牧业要结合退耕还草、天然草场恢复与治理,加快牧草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草食畜和舍饲养畜,提高优质畜产品的比重和产出效益,尽快把我省建成草业大省、畜牧强省。林果业要发挥果品产区的地域、技术优势,搞好老果园更新改造和新优品种推广,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抓好啤酒大麦、酿酒葡萄、优质马铃薯、中药材等一批有特色、有知名度的产业化基地建设。要立足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步伐,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积极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发挥小城镇的聚合辐射效应和带动功能,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全年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277亿元,增长18%。

加大对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引大入秦工程要加快田间配套和节水改造的进度,争取年内收尾。东乡南阳渠要完成全部骨干工程。疏勒河工程按照新的调整方案,做好和世行的衔接工作,搞好投资高峰期的工程安排。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要加快各个环节的审批和施工准备,确保全面开工建设。继续做好大中型灌区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的建设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步伐,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及灌溉渠系的管护与维修。

树立创新意识,完善扶贫机制,进一步作好扶贫开发工作。以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中心,突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两个重点,坚持开发式扶贫。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人畜饮水、道路、教育、医疗卫生、能源等的建设扶持力度,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全年再解决5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行订单农业,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组织好各类农产品的宣传、推介、营销活动,努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稳妥地搞好以农村税费和乡镇机构改革为重点的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国债投资向西部倾斜的机遇,努力扩大全社会投资总量,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社会公益性项目建设为重点,安排好全年的各类投资。集中财力确保一批续建项目年内竣工投入使用,切实加快在建项目的工程进度,新开工一批条件成熟的大项目。全年基本建设投资安排320亿元,其中:农林水利30亿元,工业35亿元,邮电通讯10亿元,社会事业20亿元,公路71亿元,铁路20亿元,电力57亿元,城市基础设施22亿元,其它55亿元。努力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重点是两条国道主干线的4条在建高速路段、兰临高速公路、罗长一级公路、合郎二级公路、平凉电厂、连城电厂二期扩建、小峡水电站等在建大中型项目建设。新开工甘肃农业节水灌溉、国道主干线45线清水至嘉峪关高速公路、兰州至武威南二线铁路、武威南至嘉峪关铁路电气化改造、庆阳机场、县城电网改造等重点项目。争取开工建设嘉峪关至安西、安西至敦煌公路、兰新线至敦煌铁路、铁路兰州国际集装箱节点站等重点工程。要按照国民经济加速发展的需求,做好新电源点的规划和布局工作,吸引国内有实力的电力集团参与建设,加快张掖电厂、靖远电厂三期等大型电源点的前期工作,力争今明两年内开工。集中力量完成《四库全书》楼、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省人民医院门诊楼、西北师大和甘工大综合教学楼等重点项目建设,年内投入使用。

认真总结近几年抓项目前期工作的经验,专人负责,跟踪落实,加强协调,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兰州燃气热电厂、涩宁兰天然气管道白银延伸工程等重点骨干项目,要全力组织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国债投资政策取向,充实农村基础设施、高技术产业化、技术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项目储备。

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突出监督检查和协调服务,尽快出台我省贯彻《招标投标法》实施办法,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施工合同制、建设监理制,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施工安全,确保工程质量。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积极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和监督约束机制。今后凡是有国有资金投入的项目,必须有明确的国有资金出资人。积极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城市供水、环保设施、文化场馆、体育卫生等项目产业化步伐,认真落实民间投资市场准入政策,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为民间投资进入这些领域创造条件。

继续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扩大投资规模。选择一批已建成、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采取向社会转让经营权、股权等多种方式,将占用的资金收回进行再投资。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安排好省级预算内基建资金,进一步发挥其对商业银行贷款和其它社会投资的导向作用。

(五)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应当允许省内外各类资本进入,打破束缚个体及私营经济的身份、资格以及参与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公益性项目建设的限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参股、控股、租赁、兼并、联营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运和特色产业。结合城镇化建设,加快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投资者来我省投资办厂。加大对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扶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外向型产业和产品,不断提高竞争能力。积极建立非公有制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增资扩股,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开展金融创新,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切实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六)努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抓紧制定、落实我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规划、政策及相关措施,把增加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并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要着眼于扩大就业这一紧迫任务,在加快经济发展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服务业与相关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资金到位,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结合城镇化建设,重点发展商品流通业和具有甘肃特色的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重点开发面向社区居民生活和公共管理的便民利民服务岗位、公益性就业岗位。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比上年增加2万个,增长11.1%。

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再就业培训,实行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再就业。认真落实“两个确保”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采取财政支持、政策优惠及特殊照顾等措施,妥善解决好生活困难较大的群众的实际问题。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创造性地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拓展城乡居民的就业空间,保持社会稳定。

(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快速增长

适应外贸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建立“依法登记,公平竞争,政府监管,商会协调,企业自律”的新型外贸经营权制度。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传统市场,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调动各种所有制企业组织出口的积极性,组织好有色金属、特色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出口,努力推动生物医药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坚持进出结合、以进促出的原则,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搞好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

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招商引资新体制,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把经济发展、扩大开放、利用外资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意识超前、思路清晰、精简高效的管理体系,实现外商投资审批的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企业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积极探索和拓展利用外资新方式,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调整利用国外优惠贷款的思路和方向,拓宽优惠贷款的使用领域。加大国外贷款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规模,继续做好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利用国外贷款及引进技术设备的工作,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利用亚洲开发银行3亿美元的凤翔路口至谗口高速公路项目已列入2003-2005年亚行贷款项目滚动规划,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利用荷兰政府贷款3400万美元的兰州市天然气城市管网改建、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1亿美元的甘肃省风沙区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要加快实施步伐。

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加大对沿海省份的开放和交流力度,通过资源和技术的嫁接,实现多元化发展。

(八)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把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推进旱作农业、节水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特色产业等方面先进技术的转化、应用。依托产业园区的发展壮大和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抓好基础教育,稳定省属高校招生数量,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调整乡镇卫生院布局和管理体制,选择2-3个县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增加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到2010年完成县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的改造和建设。继续加强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搞好对外宣传推介,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抓好国家重点支持高校、中小学危房改造和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强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对纳入“十五”计划的县城图书馆、文化馆、贫困县医院、疾病控制中心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做好前期准备和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确保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大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力度强化对“三废”污染治理的监管,加快大中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进地质勘探工作,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加强基本农田、水资源、森林、矿产等资源的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和改进宏观经济管理,促进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是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围绕这一任务,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改进工作,抓好落实。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安排部署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进一步深化对省情的认识,正视差距,挖掘潜力,研究制定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定更加积极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在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的基础上,着手研究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正确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探索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把西部大开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措施,不断加大实施力度;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切入点,加快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把农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切实繁荣农村经济。前十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的奋斗目标,使我省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十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初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集中精力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分析预测国内外、省内外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研究和探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要加强对关系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问题的研究。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实施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前研究谋划一批对全省经济发展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建设项目;探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途径;研究推动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调整的有效办法;妥善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实现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拉动,支撑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进一步深化“三个环境”的讨论,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面对当前,着眼长远,继续将营造“三个环境”的活动引向深入。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力克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陈旧观念,在全社会形成更为强烈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赶超意识。把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督促检查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联系具体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加大对长期积累下来的典型案例的查处力度,以取信于民。以开发区的规范化管理为重点,采取各种必要措施,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充分发挥我省劳动力成本低、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政府服务引导,企业开拓进取,力争在对外贸易和吸引外商投资方面有大的突破。将利用外资与省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大力引进海内外各类专业技术和人才,参与甘肃经济建设。

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作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制假售假行为,将药品和食品安全卫生作为重点,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认真贯彻《招标投标法》,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反对价格欺诈,制止不正当价格竞争行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强化信用意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和作风。不断强化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行政效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广泛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要有过紧日子的思想,在努力增收的同时,更加注重节支。办一切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精打细算,讲求实效。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行为,严禁开工建设脱离实际的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按法定权限和程序开展工作,增强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和指导,认真听取人民政协的意见和建议,细心倾听社会各界的愿望和呼声。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好各项工作,尽可能地把关系人民利益的每一件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各位代表,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对鼓舞斗志、增强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乘势前进,全面落实年度计划任务,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