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关于甘肃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 时间:2006-01-16
  • 点击:494
  • 来源:

关于甘肃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06年1月15日在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邵克文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5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展抓项目成效显现,改革抓企业力度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劳务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发展目标全面实现。

    (一)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切实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引导、发挥和保护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全省经济呈现快速、平稳、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预计,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894亿元,增长11%,“十五”年均递增10.2%;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54.6亿元,增长18.1%,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23.4亿元,增长18.5%,“十五”年均分别递增18.8%和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80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63元,增长6%,“十五”年均分别递增10.4%和6.6%。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物价涨幅的回落,社会消费不断扩大。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6%,涨幅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8亿元,增长12.1%,“十五”年均递增11.6%。

    (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优势不断增强。农业生产继续向优质化、区域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面积占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0%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837万吨,增长3.86%,为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增加到1500多家,带动农民100多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22%。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了工业技术改造力度。金川公司铜冶炼节能降耗改造、兰州卷烟厂异地搬迁改造等更新改造项目建成投产,中石油兰州石化大乙烯工程、金川公司20万吨铜电解和3万吨硫酸镍、兰铝15万吨电解铝、华亭60万吨甲醇等项目开工建设,酒钢集团200万吨薄板坯连铸连轧项目基本建成、不锈钢项目抓紧实施,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都有新的提高。兰州炭素微孔炭砖与石墨质炭砖等7个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竣工验收,兰州电机厂风力发电机等13个项目获得国家重点支持,高技术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安排预算内资金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聚集了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竞争力较强的工业项目,提升了园区层次。在市场的强力拉动下,石化、有色、冶金、电力等支柱产业优势地位进一步增强。预计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00亿元,增长18%,“十五”年均递增13.7%。

    (三)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2亿元,增长15.3%,“十五”年均递增14.6%。在建项目6382个,其中,投资5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5035个。东乡南阳渠、疏勒河流域综合开发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完成退耕还林382.6万亩,退牧还草1100万亩。天水至宝鸡、平凉罗汉洞至定西高速公路开工,临泽至清水、刘寨柯至白银、永登树屏至徐家磨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省新增高速公路320公里,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43条县际公路已有29条、2550公里建成通车。兰新铁路兰州至武威南二线线下工程基本完成,乌鞘岭隧道全线贯通;武威南至嘉峪关段电气化完成正线铺轨74公里;敦煌铁路开通试运行。庆阳机场复航改造竣工使用,嘉峪关机场改造开工建设。全国首条超高压输电工程青海官亭至兰州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农村电网、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继续实施。连城电厂二期扩建、张掖电厂、窑街劣质煤热电厂三期、酒钢自备电厂,黄河小峡水电站、黑河龙首二级电站、白水江汉坪嘴电站建成投产或部分建成投产,白龙江麒麟寺电站、黄河乌金峡电站,靖远电厂三期、兰州铝厂自备电厂、华亭煤矸石电厂等一批新的电源项目开工建设,预计全省新增发电装机12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增长13.5%。一批中心城市供排水、供热和垃圾处理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城市设施条件和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

    (四)城乡居民得到较多实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将有限财力向公共服务、弱势群体和农村倾斜,使得公共服务、扶贫济困工作继续得到加强。通过省财政承担80%、省以下各级财政承担20%,将各地低保标准普遍提高了10%。在全省范围内全部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进一步加大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力度,农民负担比上年减轻6.1亿元,人均达30元。筹措整合资金,在117个行政村实施了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为主的生态文明小康示范工程,在509个村展开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在一些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地方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使6.5万多农民从中受益;解决了10万绝对贫困人口和40万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将劳务输出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坚持自发分散劳务输出和有组织大规模劳务输出同时推进,全年共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400万人次,比上年增加7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90亿元,增长39.8%。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全省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十五”期间累计新增就业60万人。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的参保率均有较大提高。

    (五)社会事业投入增加较多,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争取到国家教育专项资金5.1亿元,安排建设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基础教育条件。筹措1.75亿元,对45个国扶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全年又有4个县实现“两基”目标,“两基”覆盖率达到78.2%。支持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商学院等高等院校新校区建设,改善重点高中办学条件,扩大了招生规模。全省高校招生人数达到8.4万人,创历年最高水平。安排19个职业教育中心建设项目,争取国债资金3400万元,部分项目已建成使用。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项目全部投入使用,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并配备了5375万元的医疗设备。新争取15个县医院、16个县妇幼保健站、8个县中医院和384所乡镇卫生院纳入国家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落实国债资金1.74亿元。我省被列入全国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试点省之一,争取国债资金1400万元,建成37个县(乡)计生服务站(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有14个县的255万农民参加,平均参合率达85.3%。“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工程,赢得农民群众普遍欢迎。人口计划生育执行较好,全省总人口可控制在2635万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5‰。集中力量实施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四库全书》藏书楼竣工开馆,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完工,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又有29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纳入国家建设计划,县县有两馆的目标基本实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正式启动。全省有8个旅游景区纳入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其中会宁会师旧址和宕昌哈达铺景区建设列入2005年投资计划。新争取国家补助资金2.05亿元,开工了62个公检法司设施项目,460个续建的基层派出所和司法所大部分建成使用。

    (六)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活力有所增强。抓紧实施国企改革“376”攻坚计划。70户下划市州管理的企业已有62户完成改制或正在改制,10多户国内外大企业集团成功并购重组我省部分国有企业,企业产权多元化实现了新突破;国有中小企业转入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度加快,80%的企业已改制放活;66户企业破产重组稳步实施,职工安置和分离企业办社会工作进展顺利。出台了《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省直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着力消除束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对57个县“四税”上缴省财政的增量部分实行全额返还,进一步调动了县一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时将农村改革的重点转向了以乡镇机构、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改革试点逐步推进。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71亿美元,增长4.8%,其中:借用国外贷款2.36亿美元,增长3.7%。酒钢集团南非铬铁矿开发和金川公司参股加拿大戈壁矿业等项目,年内实现境外投资3657万美元,比上年有大幅度增长。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5亿美元,增长41.8%,“十五”年均递增34%。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好的成绩。这是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两个高举、一个加强”和“两抓两放”不动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工作,团结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各级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制约我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长期性、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的任务比较艰巨;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比较艰巨;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比较艰巨;投资主体和资金渠道单一,投资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投资环境改善的任务比较艰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社会事业欠账多,统筹协调发展的任务比较艰巨;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在当前经济运行中突出表现为:一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我省农业基础仍很薄弱,产业化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加上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费用不断增加,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难度加大。二是企业利润增长乏力。不少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结构层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上国内成品油、原油价格倒挂和原材料企业成本上升、销售价格下降的影响,亏损企业和亏损额继续增加。三是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由于担保体系、信用体系不健全,许多中小企业难于获得银行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存贷差继续扩大。四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省经济欠发达,新增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就业需要,加上产业升级加快、国企破产改制和35岁以下新成长劳动力快速增加,就业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就业再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特别关注,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6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立足科学发展,努力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自主创新,构筑特色优势,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更快增长和社会和谐进步,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2006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利用好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围绕重点地带、重点城市和重点产业的发展,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加快交通项目建设。建成兰武铁路二线、武嘉铁路电气化改造,清水至嘉峪关、武威过境高速公路,安西至敦煌二级公路,嘉峪关机场改造等项目;完成敦煌铁路、嘉峪关至内蒙古策克铁路的工程收尾;加快建设天水至宝鸡(甘肃段)、平凉罗汉洞至定西高速公路;开工兰青铁路二线、西安至平凉铁路,天水至定西高速公路,天水机场等项目;加大协调力度,争取开工兰渝铁路以及徐家磨至古浪、西峰至长庆桥至凤翔路口等高速公路;启动实施全省通乡公路规划,新建通乡公路2000公里。

    抓紧能源项目建设。完成张掖电厂、靖远电厂三期、洮河海甸峡和黑河小孤山水电站、县城电网改造、西部原油成品油管线等项目;加快黄河柴家峡、乌金峡和白龙江麒麟寺水电站,华亭煤矸石电厂、低窝铺风电场等续建工程进度,力争开工甘谷电厂、安西风电场和中心城市热电联产项目。抓紧实施全省煤矿安全改造和产业升级改造项目,建成华亭华砚、新柏、新窑和山寨煤矿,新开大柳、红沙岗一号井、花草滩、新安等矿井。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紧中心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等环保项目的建设步伐,支持缺水县城供水改造和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国债已安排的兰州、金昌、张掖、酒泉、临夏、合作等20个污水处理项目,要通过水价改革解决运营经费,并加快污水收集管网配套,提高污水收集率,促进项目产业化运营。

    搞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巩固成果基础上,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在强化流域水资源管理,抓好分水、节水的同时,启动实施一批纳入石羊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的重点项目。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特别是白银、兰州、金昌等重点城市的污染治理,严格达标排放,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加强水源地保护。搞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切实加强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推进甘南黄河重要水源供给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刘家峡库区生态治理、黑河治理二期,平凉电厂二期、靖远电厂一期扩建、崇信电厂,黄河、洮河、黑河、白龙江和白水江水电梯级开发,国道主干线天水过境段、安西至猩猩峡、康家崖至临夏、临洮至罐子沟高速公路以及敦煌至当金山口段二级公路,平凉至天水铁路、兰州铁路枢纽、兰州集装箱中心站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特色农业,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特色、保证重点,创新机制、典型引路,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抓好农村劳动力输转前的技能培训、输转中的管理服务和输转后的权益保障等工作。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输转的能力。坚持建立培训基地与建立劳务就业基地、加强培训与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劳务输出与劳务移民相结合,帮助农民开辟更多的劳务渠道和劳务领域,引导更多的农民在劳务输出中增加收入。全年争取培训农村劳动力150万人次,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560万人次。

    扶持发展特色农业。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粮食总产量保持在800万吨以上。以扩大优质专用品种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草食畜、马铃薯、玉米制种、啤酒大麦、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积极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和草食畜牧业,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和抓薄弱环节的要求,从当地实际出发,有重点地抓好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强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疫病防治、农业信息服务等体系的建设。加快实施良种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搞好农村“六小工程”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抢抓新农村建设和国家“以工哺农”政策的历史性机遇,以“饮水、沼气、通路、送电”四项工程为重点,多争取国家的扶持和资金投入。初步安排,解决7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建成农村沼气6万户以上,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2585公里,新增小水电10万千瓦,完成草场围栏1500万亩。加快引大、东乡南阳渠、疏勒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的田间配套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争取开工建设盐环定扬黄二期和引洮主体工程。切实搞好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提高,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等方面工作。继续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试点,切实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全面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试点县扩大到38个,试点覆盖率达到44%。继续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加强农村乡镇综合文化设施建设,启动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不断扩大覆盖面。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搞好扶贫资金整合,改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进整村扶贫。切实做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今年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力争达到6万人。通过加快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增收。

    (三)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构筑特色产业新优势

    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导向,对工业技术改造和企业自主创新给予更多支持,促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13%。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整合科技力量,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强化财政资助、完善信贷方式等多种途径,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支持原始创新。加强专利工作。积极发展技术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切入点。继续支持石化、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集中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成兰州大乙烯工程、酒钢产品结构调整、金川公司矿山改扩建等项目。加快建设金川公司20万吨电解铜和镍贫矿资源综合利用、白银公司硫酸系统改造、兰铝15万吨电解铝、华亭60万吨甲醇、兰州金刚双百万套轮胎等项目。争取开工建设银光公司10万吨TDI和氯碱等项目。加大乙烯下游产品、有色金属新材料深加工、核乏燃料商业化后处理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继续争取新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扶持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尽快成长壮大。把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中医药业作为一项大产业来培育,加快实施甘绿脱水蔬菜扩建、金羚药业肝素钠原料药生产线、华羚干酪素深加工等项目,着力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尽快做大做强石油钻采、化工机械、电工电器、电子信息、数控机床等设备制造,加快发展风力发电成套设备,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努力振兴我省装备制造业。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强化政府节能,加快现有火电机组技术改造,实施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加强高耗能企业节能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行节能建筑,确保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以上。鼓励有色、冶金等高耗能企业发展煤—电—冶联营,推进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结合我省实际,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的小水泥、电石、焦炭、铁合金等进行清理整顿。抓紧制定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资源型企业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和发展关联产业,鼓励搞好“三废”治理,以金川公司、酒钢集团、兰州石化、祁连山水泥等企业为重点,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

    (四)按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着力加快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发展

    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和城乡经济联动。抓紧编制完善兰州经济区规划,促进特色城镇的形成;发挥各城镇优势,推进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做好与城镇、土地利用等规划的衔接,为兰州未来大发展打好基础、预留空间。加大对老、少、贫地区的支持力度,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把发展县域经济与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选择若干区域中心城市和条件好的县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把特色优势产业尽快发展起来。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县域二、三产业。有条件的县要规划一个工业聚集区,推动工业向聚集区集中。搞好13个县域经济试点和省级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巩固园区清理整顿成果,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完善园区发展政策,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使园区尽快成为产业集聚地和区域经济增长点。继续抓好兰州、白银等一批具有产业优势的重点园区建设。在搞好规划基础上,尽快启动兰州生物医药科技园区和石化工业科技园区的建设。

    (五)加强社会事业薄弱环节,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在继续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完成6个县的“两基”攻坚任务。启动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充实教学设备、建设实训基地。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对在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面向企业、农村、市场开展“订单”培训。用好开行支持高校建设的贷款,进一步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调整优化城市医疗资源布局,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项目,继续做好国扶重点县、民族自治县、传染病地方病高发县的卫生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工作。采取整县推动办法,用五年时间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以县级和中心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为重点,支持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搞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完成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二期工程。开工省地质博物馆,启动一批抢救性文物保护项目。争取开工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加快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开发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将我省重点市州博物馆建设纳入国家规划。

    加强公检法司等政权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要求,重点加快监狱布局调整项目、县级法院审判庭及检察院技术办案用房建设进度,继续安排实施好基层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量大面广的“两所一庭”项目。按照“代建制”要求,认真搞好省人大办公楼建设。

    (六)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认真搞好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件的预防。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着力点,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完善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鼓励自主创业、走出去就业、到基层就业。继续做好国企下岗人员、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国企关闭破产需要安置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努力做好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拓宽大中专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对就业困难对象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援助。注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推动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中广开就业门路。规范企业用工和裁员行为,大力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不断加强劳动监察,加大清欠农民工工资力度,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把扩大城镇就业与劳务输出结合起来,组织动员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走出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城乡特殊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继续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七)以国企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各项改革

    基本完成国企改革三年目标。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通过规范上市、相互参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多种途径,优化国企布局和结构。着力在具有竞争优势和潜力的主导产业和行业培育发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完成农垦、粮食、流通和公路交通管理等领域改革的阶段性任务。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通过改革、改制,把剩余的国有中小企业尽快转换为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引进域外私人资本、培育新的投资主体,再催生、兴办一批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健全服务体系、增强服务意识,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扩张升级。

    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改进和规范各类投资管理,完善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和范围,强化监督和责任追究,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

    积极推进其他各项改革。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核心,深入推进以乡镇机构、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从试点入手,有步骤地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勘察设计、水利工程、地质勘探等行业的事业单位改革。

    (八)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扩大消费的切入点。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 提高低收入困难群体收入水平,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改善农村消费条件,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发展消费信贷,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大力发展服务业,努力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文化内涵,强化宣传推介,打造特色品牌,推动红色旅游。加快发展房地产、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社会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引导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创新经营方式。开展市场清理整顿,加强价格监管,不断改善服务环境。

    加快对重点行业、优势产业战略投资者的引进步伐,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调整优化国外贷款投向,推进重点国外贷款项目建设。探索建立新的国内外合作方式。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开发铜、镍、铅、锌、铁、煤炭等国内省内短缺资源。积极做好境外投资项目的核准、申报和信息服务等工作。

    加快出口商品结构和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在稳定传统出口产品规模的同时,积极扩大地方特色农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切实做好重要原材料、省内急需商品的进口和先进技术的引进。积极推进具有出口潜力的产业和企业与国内重要口岸加强合作。

    三、坚持发展抓项目,确保“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要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抓住项目这个规划实施的关键,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抓项目的全过程,集中人力财力,抓好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的实施,确保开好头、起好步。已经开工的,要确保年度任务的完成;具备开工条件的,要尽快启动实施;已经竣工的,要按期交付使用;处在前期工作阶段的,要明确责任,突出重点,全力推进。

    集中力量抓好规划项目的前期工作。要强化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做到目标明确,任务、进度、人员“三落实”,责任到人,一抓到底。开展动态跟踪,争取更多项目早日实施。重大项目要组织专门班子,实行全过程管理。继续增加前期经费投入,保证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按照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围绕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谋划可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薄弱环节的大项目、好项目,高度重视可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地方财源、发展县域经济的中小项目。加强部门间的联系和沟通,搞好重大规划项目的衔接,提高统筹谋划能力。完善项目前期文件编制工作的招投标制度,提高工作深度。加大项目评估论证力度,充实完善项目储备库。

    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按照国家确定的投资重点和方向,积极主动地做好项目筛选、申报和争取工作,力争使我省争取的国家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不降低。落实好金融部门承诺的项目信贷资金,分期分批组织好贷款项目的实施。抓紧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切实解决“担保难”问题。放宽市场准入,广泛吸纳国内外企业和投资商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市供水、供热、垃圾污水处理、文化场馆等市政设施的产业化运作。鼓励通过租赁、股份经营等方式与东部地区联合设立工业园区,扩大与东部地区的合作交流。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加快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和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银行进驻兰州,扩大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政府贷款的规模。

    强化投资目标责任制。把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作为考核领导政绩和干部业绩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加强跟踪管理,及时掌握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搞好年度考核、评比和奖励工作,充分调动、引导和保护好各方面抓项目积极性。认真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质量终身负责制等法规,落实好工程的投资、质量、工期“三控制”。

    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继续抓好首问责任制、一站式办公、客商投诉督办等“五件事”的落实和深化,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与国土、环保、林业等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提高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征地、拆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确保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大力倡导诚实守信、守法经营的道德风尚,努力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各位代表,“十一五”规划的各项战略部署将在今年全面启动实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委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