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脱贫路上谱写新篇章
日期:2019-11-25  来源:

华池县,梁峁交错,沟壑纵横,立地条件差,群众生活艰苦,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88户35460人,建档立卡贫困村56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4个,贫困面广,脱贫难度大。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华池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最大责任、最大民生和最大任务,举全县之力吹响了向贫困全面宣战的嘹亮号角。

党建引领篇

10月21日,是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的“固定党日”。这天一大早,村里的20名协商议事会成员便从各组赶来,开始了他们每月一次的学习讨论活动。

东华池村是一个风景独好的旅游村,但由于村集体资金缺乏,难以负担村级保洁员的工资,这里的卫生环境令人头疼。2017年,村里建立了协商民主议事制度,20名协商议事会成员开始为全村的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协商议事、群策群力,最终决定用村集体资金为每户村民购买垃圾桶用于日常垃圾收集,由村民每户每年自筹50元用于支付垃圾清运劳务费,解决了村里的卫生问题。

华池县积极借鉴南梁革命历史时期“豆选法”等民主政治建设成果,探索推进协商民主议事制度,将村级协商民主管理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扫黑除恶等工作紧密融合,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助推精准扶贫。

与此同时,华池县坚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通过严格落实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要求,以开展集体学习教育、组织生活、民主议事、志愿服务等内容为主,采取集中辅导、专题研讨、主题演讲、知识测试、观看教育片等形式,锤炼党员干部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把村级协商民主管理与基层治理结合起来,深入推进“三治融合”,在落实扶贫项目、兑现惠农政策、调解矛盾纠纷等方面,综合运用行政、法律、道德手段,规范基层治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基层民主自治水平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篇

10月29日,是华池县紫坊畔乡逢集的日子。吃过早饭,王治国便带着妻子,开着新买的电动代步车前往市集。

今年54岁的王治国是华池县紫坊畔乡刘坪村村民,担任村干部已经15年了。他脚下的路,见证着刘坪村的发展。2015年,随着紫坊畔乡至刘坪村、柔远镇刘沟至刘坪村两条村级道路的相继完工,刘坪村的发展正式驶入快车道。“原先要走两个多小时的路,现在用不了半个小时就能到县城了。”王治国说。

随着通村柏油路、通组砂石路、入户水泥路的建设,刘坪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旧庄院改造、小电井、卫生厕所等惠民政策让村容村貌变了样。规模化产业发展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在家乡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村上的贫困面年内也下降到了7.81%。

刘坪村的变化是华池县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华池县依托扶贫项目,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新建小型水利工程20处,分散供水工程9770处,解决了9.1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网改造1067.7公里;新修通村通组油(水泥)路61条540.9公里、砂砾路161条755.59公里;新修梯田17.61万亩;完成危旧窑改造3103户、危旧房改造4344户,新建安置点20个,实施易地搬迁群众2218户9552人;完成456户分布式光伏扶贫系统安装并网,完成村级电站34个。同时,在66个行政村实施了“宽带进村”项目,在80个行政村实施了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建设项目。

产业扶贫篇

五蛟镇的刘家湾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辖8个村民小组,385户1590人。2014年全县贫困户建档立卡,全村一半左右家庭被定性为贫困户,贫困率46%。

如今,刘家湾村已从一个“人去地空”的空壳村,一步步变成华池县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村民家家种药、户户入股,实现了脱贫致富,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姚文智是土生土长的刘家湾村人。2014年,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纷纷返乡种植中药材。2015年,姚文智在村里成立了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年年底,他又注册成立了村里乃至镇里第一个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到去年,姚文智所在合作社入社会员已达到276户,在刘家湾村建成优质中药材示范基地1500亩,在五蛟村建成优质黄芪种植基地4000亩,带动周边5个村13个村民小组6个专业合作社935户群众参与到中药材产业发展中来。

华池县立足县情实际,选择发展瓜菜、肉羊、苗林、全膜玉米、小杂粮、中药材6大产业,宜林则林、宜蔬则蔬、宜牧则牧。通过一批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贫困户发展规模产业,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为贫困户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为进一步提升贫困户致富能力,华池县通过建立20多个舍饲养殖、瓜果蔬菜、苗林药材、旅游服务等特色产业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农村党员到创业基地进行实践锻炼,辐射带动农村党员创办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专业协会182个,参社(协会)农户达到4879户,打造了引领富民产业的“生力军”,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稳定的智力支撑。

劳务输转篇

李德燕是华池县城壕镇太阳村人,现在是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第八分公司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同时兼另一项目部综合办公室主任,负责八公司所有的劳资。而在去年7月之前,她还只是一位负责全家人一日三餐的待业女青年。

2018年7月,作为定点帮扶单位,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及22家所属企业在华池县举办了一场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在这次招聘会上,李德燕通过层层选拔,在家门口成功应聘,成为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华强直属项目部综合办公室一员。招聘会现场,来自全县的681名待业人员与李德燕一起进行了现场登记,其中300人来自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今年年初,综合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和权益保障等因素,天津市北辰区人社局和华池县人社局联合考察筛选,最终选定高丘六和天津工业有限公司、万控电气有限公司等16户企业及华池县延庆路桥建筑有限公司、华池县恒烽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等14户企业共同进行招聘,提供就业岗位960个,进场求职咨询人员达500余人次,现场意向签约72人。

近年来,华池县建立了县、乡(镇)、村(社区)的三级劳务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做好全县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和输转工作。围绕红色旅游开发、建筑、石化、家政等领域用工需求,广泛开展“订单式”培训,实现输转与培训的无缝对接,逐步实现了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扩大劳务交流合作领域和范围,积极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在宁夏、陕西、江苏等地建成劳务输转基地26个,已劳务输转4700人,组织化输转31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劳务输转314人。

结合华池县民俗文化及劳动力资源优势,先后注册了“南梁绣女”“南梁砼填工”“燕窝儿织女”“南梁剪纸”“陇原月嫂”等5个劳务品牌,加强精准扶贫劳动力劳务品牌培训与输转,打造品牌带动、规模输转局面。通过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扶持回乡务工人员创业,形成了“输出富余劳动力—打工积累资金技术—返乡创业—安置富余劳动力”的良性发展道路。

易地扶贫搬迁篇

在华池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小区裕苑新村,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很多住户的玻璃上都贴上了喜庆的窗花。物业告诉记者,小区从去年6月份开始,陆续有住户入住,目前已有60%的住户入住。裕苑新村小区是华池县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按照每平方米政府补助2740元的标准,柔远镇田庄村村民刘斌一家花了不到20万元就住进了楼房。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窑)改造是华池县贫困群众脱贫的关键措施。华池县一方面将居住分散、条件恶劣、就地不能脱贫的贫困户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搬出来,采取整合相关项目资源、提高补助标准、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发放贴息贷款等方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按照3至5户就近公路沿线小规模集中的原则,确保群众搬得起、住得稳。截至去年底,华池县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入住2218户9552人。另一方面加快危房、危窑改造力度,提早规划实施,明确改造标准,严格工程质量,确保所有贫困户住宅有大门、有围墙、院内都硬化,年底实现危房(窑)改造全覆盖。

为确保搬迁群众留得住、能致富,华池县对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根据不同的搬迁类型,制定了不同的增收措施。村内就近搬迁安置的,采取调整开发整理土地、配套养殖设施、蔬菜大棚和投放地膜等措施,引导群众重点发展农牧业,兼顾劳务收入;依托小城镇进行安置的,对搬迁户开展劳务技能培训,提供用工信息,解决子女上学问题等措施,帮助其增加劳务收入,做到措施精准,确保搬得出、能发展、可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