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潜规则流行之盛 政府采购乱象何解?
  • 时间:2011-10-20
  • 点击:76
  • 来源:
    国家在政府采购中推行招投标,目的是防止暗箱操作、预防腐败和节省财政资金。然而,近些年来,这种被称为“阳光采购”的政府采购,却很快被权力、关系、金钱等“潜规则”颠覆了……

    “五无公司”中标590万大单

    海口市一家无软件企业资质证书、中标前无缴纳社保资金记录、无缴纳营业税记录、无办公地点、无联系方式的“五无”公司,在注册成立后4个月内连续在政府采购中中标。今年5月又击败一批平均出价400万左右的知名企业,以590万元的最高价中标海口市人民医院一项目,引发了人们对当地采购工作的强烈质疑。

    今年4月28日,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受海口市人民医院委托,对医院社区区域信息化系统采购项目进行公开招标。一个月后,一家名为海口星海利达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的企业,以590万元的高价竞标成功。

    记者在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发布的《招标公告》上看到,公告对投标人资格非常明确,称投标人须符合《政府采购法》规定,须具备: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证书、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等条件。

    在随后的调查中记者发现,这家连续在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中标的海口星海公司,几乎找不到任何具备以上条件的证据,是一家彻头彻尾的“空壳”公司。

    海南省工信厅信息化推进处负责软件企业资质认证的工作人员徐坤彪向记者证实,海口星海公司从未获得过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证书和省级以上系统集成资质证书。

    海口市社保局统计显示,这家企业在今年6月之前未为职工缴纳过社保。仅在6月为躲避检查给1位名叫何加的员工缴纳过1个月的社保费。这个局社会保险关系科科长但术兵说:“这种做法不是一种正常现象。”

    海口市税务局的信息也显示,海口星海公司成立于2010年8月27日,截至今年5月底,虽然该公司相继获得多项政府采购大单,但从未缴纳过一笔营业税。

    记者又来到工商部门登记的公司地址——海口市玉沙路富豪大厦B座605室采访时发现,这里早已人去楼空。该大厦物业管理公司楼宇经理韩丹说,605室是住宅房,没有企业办公,业主近期也未缴纳过水电费等物业管理费用。记者试图用该公司在工商注册的联系电话联系公司工作人员时,却被告知号码是“空号”。

    “找不到地址和联系方式,只能说明他们仅仅是利用公司名来办事,这种公司往往都是‘空壳子’。”海口市工商局档案资料查询窗口的工作人员说,这家公司今年7月25日刚进行营业执照年检,没有任何变更地址和联系方式的记录。(新华社)
 空壳企业频频中标政府采购疑窦丛生

    空壳企业能够在工商顺利注册就是个问题。海口星海公司属于无软件企业资质证书、中标前无缴纳社保资金记录、无缴纳营业税记录、无办公地点、无联系方式的“五无”企业。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扶植私营经济发展,企业注册门槛并不高,但起码要具备相应的资质,有注册资本和办公地点。而星海公司连起码的条件都不具备,能够顺利注册成立,不能不让人产生想象空间和诸多疑问:是谁打通了工商部门的关系?这家企业究竟是谁办的?法人代表是谁?是不是专门为通过中标政府采购赚大钱而成立的?背后是不是有官员或政府采购中心工作人员的背景?

    空壳企业以最高价击败知名企业低价中标颇为蹊跷。以今年5月海口市人民医院项目为例,一批知名企业平均400万左右的出价中不了标,空壳企业星海公司却以590万元的最高价中标,实在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星海公司为何能“顺利”通过政府采购的各个环节,令人生疑。对此,海口市人民医院一位负责人说,医院的项目大多涉及百姓民生,对质量的要求高,一家没有任何资质的小公司制作政府590万的大项目,会为医疗项目埋下安全隐患,而安全隐患的背后,有可能就是政府违规采购的潜规则在作怪。

    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害怕和拒绝监督极不正常。政府采购既然是“阳光采购”,就应该公开透明,自觉接受监督,不能怕见阳光。然而,当“新华视点”记者想了解真相时,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主任蔡某不仅以“商业机密”为由断然拒绝;就中标企业的资质提出疑问后,蔡则表示“不知道,时间久,想不起来了”,还声称“政府采购的就是正确的”;被记者多次质疑逼入尴尬境地后,竟然气急败坏地要把记者“关在会议室监控起来”。据此,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位蔡主任本身问题可能就不小。

    国家在政府采购中推行招投标,目的是防止暗箱操作、预防腐败和节省财政资金。然而,近些年来,这种被称为“阳光采购”的政府采购,却很快被权力、关系、金钱等“潜规则”颠覆了,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大概就在此列。因此,我们建议,海口市的上级机关海南省反贪局、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对这个就在眼皮底下的政府采购中心,进行一番彻查,说不定能钓出一条或几条腐败大鱼。(光明网 )

     当政府采购丑闻被视作“公地喜剧”

    不透明、有黑幕,政府采购一直处在非议之中,每每动摇着公众对公共采购的信心。之前,从诸如“天价空调”“天价硒鼓”“天价U盘”“天价制服”之类的“就高不就低”的政府采购中,我们见识了想象力的大胆,这些丑闻显然不是考验公众的智商,而是挑战公众的想象力,而每一次面对类似事件,公众只能将残存的合理想象让位于现实事件。

    公众迫切想知道的是,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海口市的这起政府采购就高不就低呢?很自然,这又事涉“商业机密”,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拒绝了新华社记者关于查看相关采购项目资料的要求,对于普通百姓,这无疑更加是个迷。其实不用看,这种明显的采购腐败,在“阳光采购”的名义和框架下,每个环节都是按照法定程序运行的,在指定媒体发布了公告、公示,从评标专家库抽取评标专家,相关部门派人参与现场监督等。披上“程序合法”的外衣,每一个环节都依照法定程序按部就班。在觊觎者的操作下,一场政府采购活动成为利益各方分噬公共利益蛋糕的狂欢剧。

    市场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经济人”假定,即假定个体在经济活动中天然地具有一种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收益的动机,在这种动机驱使下,只要存在合适的机会,个体就会有意无意地去无偿占有本应属于公共的或他人的利益。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公共资源的效用效益,防止公共资源被过度地使用或被滥用,就需要政府机制介入,这是政府采购活动的的理论基础。一家“几无”企业能赢得590万政府采购大单,只能说明政府机制的这一只“看得见的手”也失灵了。

    谁在滥用公共资源呢?无非是权力租金、商业贿赂在作祟。很多时候,政府采购“就高不就低”的实质就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即便暂时拿不出可靠证据,但一家彻头彻尾的“空壳”公司竟然能够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翻云覆雨,这种违背常理常规的做法本身就昭示了腐败。倘若不是记者揭开这家“空壳”公司的真面目,这场乌烟瘴气、乱相丛生、“择贿成交”的闹剧一定是以另一种形象示人的,从头到脚笼罩着公平、公开、公正的“阳光”,局外人谁会想象这是私权利与公权力博弈的结果呢?

    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支出,国家的财政支出来源于税收,税收又来源于广大的纳税人,政府采购的资金本质属性是公共资源。经济学上有个关于“公地悲剧”的理论,公地是谁都可以使用的,收益总是自己的,但问题却是大家的,这就必然会导致因无人爱护而产生过度使用公地的悲剧。就政府采购而言,埋单者永远是“公家”,个人只是获益者。政府采购的目的是避免公共消费需求的扭曲和异化,而诸如海口此次天价采购,“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背后必然有巨大的回扣可以吃,资源的低效率配置和浪费在所难免,这就具备了“公地悲剧”的典型特征。这只是地方政府采购中的冰山一角。“买的东西次一点,供应商赚一点,回扣拿一点”成了一些地方政府采购的“明规则”。

    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主任蔡东海面对记者的种种质疑,解释称“政府采购的就是正确的”。在蔡东海看来,“皮包公司”赢得590万政府采购大单,这种不合常理的政府采购行为在当下很普遍,其骨子里没觉得什么不妥。从这个逻辑出发,政府采购丑闻不是什么值得反躬自问的“公地悲剧”,而是将之视作一种“公地喜剧”了,要不明明荒诞不经的采购行为,何谈正确呢?

    这让人读出一脸的惶惑。以往的公权力者运作一点潜规则,大致还有一个上限,不得不拿到桌面上说事时,起码还以貌似合理合法的说辞遮掩、搪塞一下,讲究个自圆其说,避免“太生猛”。某些权力的异化已经从躲躲藏藏的潜规则,逐渐演绎成不畏千夫所指的显规则。失去上限的潜规则已让公众普遍对社会公正产生焦虑,而权力者却不以为然甚至理直气壮,这才是最令人不安的。(华龙网 肖亚洲)

    空壳公司揭开政府采购潜规则

    屡屡发生的违规采购早已说明了潜规则流行之盛,而如何防止潜规则侵蚀法律明规则,最有效的方式恐怕还是让最终的埋单者来监督。

    空壳公司如何顺利通过政府采购的各个环节,明眼人大概都能猜想到其中的猫腻。

    政府采购向来被视为肥缺,其诱人之处在于能给权力者带来丰厚的灰色收益,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买的是公家的物,这些都与己无关,个人能从中拿到多少回扣,才是一些采购者真正关心的。正是为了防范治理这种吃回扣腐败,国家专门制定《政府采购法》,设定了公开透明的招标程序。但是,书面的法律时常难敌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潜规则,在稍有空子可钻的情境下,如果缺乏足够的外力监督,很可能造成潜规则对明规则的侵蚀。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若采购者存有私心,供应商就会乘虚而入。在纳税人不在场的交易中,买卖双方沆瀣一气,围绕政府采购结成利益衍生体,甚至连一些招投标专家也被潜规则了。不是有政府采购专为某一家供应商量身打造招标条件吗?不是有政府批量采购的价格比零售还贵吗?种种天价采购背后,都隐藏着不为外人道的潜规则。

    如果不是拿人家手软,我想政府采购实行者不会粗心到让空壳公司中标的地步。面对记者质疑,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主任先以中标企业的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回应,后又称“政府采购的就是正确的”,甚至“要将记者关在会议室监控起来”,这种缺乏基本常识和起码水准的回应,除了说明采购者心虚外,还能说明什么呢?

    法律永远不可能为作恶者建立起密不透风的防范墙。对政府采购而言,我们同样能找到一些立法上的漏洞,修补这些漏洞固然是遏制腐败的重要工作,但更应该反思的是,屡屡发生的违规采购早已说明了潜规则流行之盛,而如何防止潜规则侵蚀法律明规则,最有效的方式恐怕还是让最终的埋单者来监督。道理很简单:谁都最关心自己的钱如何花。(京华时报 傅达林)




    来源: 半月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