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经济动态/ 正文
甘肃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报道之五 织密产业“安全网” 农户吃上“定心丸”
  • 时间:2021-01-12
  • 点击:1236
  • 来源:甘肃日报

疏勒河灌区万顷良田阡陌纵横。(资料图) (通讯员王亚虎)

  甘肃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省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繁重。

  要把农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振兴,助力农民增收致富,需要翻越重重“大山”。

  发展特色农业面临着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双重风险,两座“大山”为致富增收的道路增添了不少阻碍。

  作为有效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关键举措与构建扶贫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2018年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把抓农业保险放在重中之重。三年来,全省累计实现签单保费44.98亿元,全省累计赔付32.45亿元,从中直接受益农户达334.73万户次。

  以贫困户主要增收产业全覆盖为目标的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紧紧与农业产业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捆绑在一起,并驾齐驱,提供起强力支撑。

增品扩面提标降费 农户吃上“定心丸”

  冬闲时节,安定区内官营镇梁山种植家庭农场的农场主梁新山专心储藏起马铃薯原种,等待开春卖个好价钱。尽管2020年马铃薯生产受晚疫病影响较大,但令他欣慰的是,农业保险弥补了很多损失。“2020年10月份就领到了1.8万元的赔偿,算是保住了本。”梁新山说。

  “我们这里旱灾、冰雹、冻灾等自然灾害比较多,保险必须得买。”梁新山早年常年在外打工,保险意识很强。从十多年前种自家的十余亩地,到如今经营有千亩土地的农场,他都坚持购买保险。

  而近年来,保险带来的实惠更是显而易见。

  这两年雨水较多,尤其是2020年。对于种植马铃薯的农户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7月,马铃薯晚疫病悄悄在土地滋生。待到9月,地里不少马铃薯叶儿耷拉着脑袋,彻底没了生气。

  看着枯黄的叶儿,梁新山十分心疼。千亩地里种植的近乎都是马铃薯,其中大多又是原原种。1亩地,不算化肥、农膜等几百元的投入,种子成本就在4000元之上,还要投入超过1500元的人工成本。

  “种子全是脱毒种,种植技术、管理技术一直在提升,已经很成熟。但遇到自然灾害和晚疫病这样的情况,还是防不住风险。”梁新山道出大伙儿的心声。

  近几年,甘肃全面实施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工作,提高保障标准,让梁新山享受到不少实实在在的实惠。“2019年保险费1亩地7元多,拿到1.5万元的赔偿。2020年1亩地保险费4元多,拿到赔付款1.8万元。”

  像梁新山一样,享受农业保险的农户,在陇原大地比比皆是。

  近几年,东乡县沿岭乡大沿村贫困户张学林在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起肉羊养殖。尽管种养不同路,他却有着和梁新山一样的感受。

  从几只羊到三四十只羊,养殖数量一多,防疫管理便有了很大难度,没有规模化养殖经验的张学林手忙脚乱。2020年12月初,张学林家一只小羊羔因病死去,已经是2020年家中死的第五只羊。

  尽管心情并不顺畅,张学林还是立马联系保险公司提交了相关资料,等着拿赔付款继续扩大再生产。

  “我们贫困户自己一只羊只交2.8元保险费,能够得到700元的赔偿。最快时两天就拿到赔付款了。”张学林说,自从这几年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开始购买农业保险,让他安心踏上规模化养殖的路子。

  “保险虽然补了很多损失,我还是要继续提升管理技术,争取以后少拿赔付款,多赚钱。”张学林笑着说。

  在甘肃,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享受到农业保险带来的实惠。这些实惠,源自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制度的有力保障。

  2018年以来,结合省情实际,甘肃省委省政府围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形成较为完备的农业保险配套政策体系,全面实施“增品扩面提标降费”,提高保障标准,为加快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和助力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支撑。

  ——为增加保险品种,促进更多产业发展,甘肃增设开办肉牛、肉羊、高原夏菜、设施蔬菜、育肥猪、鸡等6个省级补贴品种,使中央和省级补贴品种增加到18个。在全国率先全面开展省级财政对市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工作,构建起了“中央补贴品种、省级补贴品种、市县补贴品种”共同发展的保险品种体系。2020年,支持市县开办“一县一(多)品”特色保险品种达到78个。

  ——为扩大保险覆盖面,惠及更多贫困群众,按照“贫困户全覆盖,逐年扩大规模”的原则,明确所有中央补贴品种的参保率达到35%以上。对贫困户参保给予保费减半的特惠政策,贫困户参保只需缴纳总保费的10%,极大地调动了贫困群众参保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提标降费,根据农业生产成本和收益变化,动态调整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率。马铃薯、玉米、青稞、棉花、冬小麦5个中央补贴品种保额从平均400元上调为520元,保险费率平均下降2个百分点;苹果保额从2000元上调为4000元,保险费率下降1.5个百分点……

  一系列“组合拳”,稳稳地兜住了贫困群众因自然灾害而遭受的损失,打消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发展特色产业吃上了“定心丸”。

创新承保理赔方式 织密产业“安全网”

  自打这几年买了自然灾害保险,秦安县叶堡镇李坪村贫困户李永平侍弄果树越来越有底了。果园受了霜冻、大风等自然灾害,都能拿到赔付款。

  市场价格的波动总是让果农的收入不尽如人意。2018年李永平家2亩果园遭了灾,收了不到600斤。村里人1斤苹果最高卖了5.5元,他只卖了3元多。

  对于李永平这样的果农,无法避免天灾遭受的损失,可以通过购买传统的农业保险获得赔偿。然而,如何应对市场价格频繁波动造成的风险呢?

  2018年以来,秦安县创新金融扶贫手段,探索苹果“保险+期货”,让贫困户不用再担心自然灾害和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

  “农户就是买了一份价格保险,市场价格倘若低于保险合同中约定的目标价格,就可以获得差额补偿。”对于苹果“保险+期货”项目,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农险部经理王剑峰这样解释,保险公司再通过购买苹果期货产品,来对冲赔付风险,实现了“再保险”,形成分散风险、各方受益的格局。

  到现在,李永平虽然讲不清苹果“保险+期货”的真正含义,但他心里很踏实。

  2019年,他就从这一项目拿到2284.1元的赔偿,2020年9月又拿到近600元的赔偿。

  2020年李永平家的果园受霜冻不严重,仅部分阴面的苹果受灾,两亩地收了5000斤苹果,卖得也不错。“村里人最好的1斤卖到5元多,我的苹果最好卖了4元多。”李永平说,已经很满足了,因为两份保险,自然灾害和价格波动的损失大大降低了,发展起产业很安心。

  特色产业发展路上,面对难以避免的自然灾害、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创新的承保理赔方式给李永平这样的贫困群众上了“双保险”。

  近年来,秦安县结合自身主导产业实际,开拓思维、创新思路,引入“保险+期货”服务产业发展,建立了政府、期货、保险三方合作的机制,逐步构建起新型现代农业保障体系。

  投入保费6850多万元,总保额达到14.7亿元,实现了全县17个乡镇3万多种植苹果的贫困户全覆盖!自2018年起,秦安县已连续实施5期苹果“保险+期货”项目,在助推群众稳定收入、产业稳步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项目不仅惠及秦安。2018年、2019年天水麦积区累计实施了4万亩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为当地8942户果农落实赔付资金1694.68万元,其中贫困户8829户。2020年,又争取中央和省级补贴资金实施5万亩苹果“保险+期货”项目。

  2019年,静宁县成为郑商所全国仅有的两个苹果“保险+期货”县域(扶贫)全覆盖项目县之一,实现了种植苹果未脱贫户全覆盖。

  不仅是苹果“保险+期货”项目,为抵御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甘肃持续创新、多措并举,创设“甘肃省种养产业综合保险”。将马铃薯、玉米等12个品种设计为保障自然灾害为主的成本保险,将苹果、中药材、高原夏菜等6个品种设计为保障适当收益的收入保险,成功实现农业保险对“所有依托产业脱贫的贫困户、贫困户主要增收产业、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变动双重风险”三个全覆盖。

  探索“保险+合作社”承保新模式,鼓励和引导合作社组织社员参加农业保险,既减少了保险机构入户承保工作量,推动保险政策落实,还推动合作社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

健全基层服务网络 农户增收“助推器”

  正值冬季,兰州新区西岔镇陈家井村村民任树华家中1只肉羊患病死亡,但他心里一点也不慌。

  不仅因为买了保险能拿到赔付款可以挽回的大部分损失,还因为有了“农金室”,获得理赔的流程也更加便捷。

  可不,获得消息后,陈家井村“农金室”工作人员立即赶去现场察看,并帮助任树华向保险公司报案。

  “农金室”,即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室,在健全基层服务网络,提升保险服务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协助保险机构开展种养产业综合保险等农业保险信息登记、保费收取、标的查验、承保公示、查勘定损、赔款到户等业务办理,帮助农户以最快的速度拿到赔付款进行扩大再生产。

  针对任树华家里的情况,保险公司新区理赔公司第一时间联系保户并快速赶往现场查勘,确定属于保险责任。在对病死畜禽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现场收集整理资料后,当地“农金室”工作人员后续快速跟进理赔进度,很快确定赔偿金额并进行了赔付。

  小小“农金室”,为农业保险“投保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效解决了农业保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近年来,“农金室”在陇原大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按照“一村一室、集中统一、综合服务”的原则,目前,甘肃建立起1049个乡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15788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室,配置工作人员4.75万人。

  如今,甘肃在行政村一级,初步形成了以村支书村主任或驻村工作队队长担任“农金室”主任,以村干部以及银行保险机构联络员、代办员为成员的“农金室”工作机制;在乡镇一级,初步形成了以乡镇分管领导、金融专干或经管站站长等担任农金站站长,银行、保险机构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农金站工作机制。

  “农金室”,仅仅是甘肃进一步健全服务网络,提升保险服务能力的缩影。

  2020年初,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为农业保险工作带来挑战。对此,省农业农村厅与省财政厅、省银保监局、省林草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紧密配合,指导各地采取竞争性磋商等简易程序及时遴选保险机构,引导保险公司强化技术支持、优化保险流程,尽量采取“不见面”方式开展农业保险承保理赔工作。

  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充分调动镇、村两级力量,变通方式,通过“先费后保、先签后单、承诺担责、见费理赔”等方式,加快承保进度、落实理赔责任。在低温霜冻来临前,成功完成全省143万亩早春开花类作物承保任务,为参保农户生产“保驾护航”。

  2020年霜冻、冰雹、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灾害发生后,省农业农村厅紧急组织保险机构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克服通讯、交通中断等困难深入重点灾区,了解灾情,查勘定损。组织保险机构开辟绿色理赔通道,应赔尽赔、应赔快赔。

  针对作物被冲毁、牲畜被冲走、查勘定损难度大、时间跨度长等实际困难,省农业农村厅通过现场办公、督促保险公司协商理赔等措施,争取降低农户受灾损失,全力帮助尽快恢复生产。

  2020年,120万户(次)受灾群众得到保险理赔14.2亿元,其中73万户(次)贫困户获得理赔5.76亿元,农业保险保住了农户的“钱袋子”。

  迈入2021年,新征程吹响新的号角。目前,甘肃正着力研究出台《甘肃省2021-2023年农业保险助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凝心聚力谋好篇、布好局,为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强劲的保险力量。(记者杨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