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以生态文明之力托举甘肃高质量发展
  • 时间:2020-08-04
  • 点击:2390
  • 来源:中国环境报

  

  甘肃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通过开展“岗位大比武、业务大练兵”等活动,锤炼生态环保铁军,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强支撑。

  图为甘肃省2019年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现场。

  大西北辽阔的蓝天之下,沐浴着生态文明的和煦春风,曾贯通中西文明的丝绸之路,绵延在九曲黄河之滨,掩映在葱翠祁连山之下。

  牢牢把握住“危”与“机”的辩证关系,甘肃省化祁连山生态之“危”为发展转型之“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进行着一场绿色嬗变。今天的甘肃省不仅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更为重要的是,找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道路,正在牢牢扭住十大生态产业发力,围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作为,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新时代甘肃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蓄积着源源不断的生态力量。

  “危”“机”之变护祁连山新生

  横跨中国西部青藏高原和西北部沙漠的巨大山脉——祁连山绵延起伏、雪岭横空、冰峰俊俏。春夏时节,千峰消融、溪涧争流、草木葱翠。视线延展开来,冰雪融水浇灌下,广阔的冲积平原良田纵横,绿洲欣荣。

  此时,行进在千里河西走廊,远山泼墨近水如蓝,公路两侧,金叶榆、云杉、圆柏等人工绿植排排矗立,时而,会看到三五人群仍在忙碌栽种着新苗木。经历刮骨疗伤之痛后,祁连山生机再现。

  2017年,在经历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问责风暴”后,甘肃全省上下痛定思痛,在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重新定位,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

  张掖市寺大隆自然保护站站长孙京海见证了这一巨大转变。上世纪80年代的林场伐木,孙京海看到一车车上好的木材被运往山外。禁伐后,采矿“轰隆隆”的声音又开始在山脉之间回响,“河都挖得不是河了。”而现在,“山里安静得能听到风吹过每一片树叶,再也看不到冰冷的采矿机械和过往的大卡车。”

  2018年,孙京海多了一支特殊的管护队伍, 16名队员都是从核心区康乐镇杨哥村搬迁出来的牧民。核心区牧民搬迁是祁连山问题整改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在多方努力下,张掖市核心区149户484人全部搬出,95.5万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同时,得益于此,一批长期悬而未决的生态问题迎来彻底解决良机。用时三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144宗矿业权全部分类关停退出并完成补偿工作,111个历史遗留无主矿山完成恢复治理;保护区内42座水电站完成分类处置; 25处旅游设施已按差别化整治措施完成分类整改;保护区所有草原纳入草原补奖政策范围,草原减畜21.97万羊单位;林权证与草原证“一地两证”问题妥善解决。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启动,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已完成投资31.29亿元,占规划调整后总投资的86.22%。

  猛药去沉疴。祁连山保护区内,白泉门砂石料场、九个泉选矿厂、皇城马营矿区、千马龙煤矿等大大小小的矿山区一度因为无节制开发,土石裸露,山体斑驳。经大规模矿山关闭、人员撤离、设施拆除、矿井封堵、现场清理、平整覆土、种草造林、围栏封育、加固护坡和生态恢复治理后,祁连山的“疤痕”逐个修复,矿山变草原,与原始草场融为一体。

  彻底祛除沉疴仍需时日,但祁连山生态环境质量开始向健康、良性方向发展,生物种群数量不断恢复。雪豹、岩羊、马麝、白唇鹿、鹅喉羚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常与人类“邂逅”。

  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被称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的“博物馆”“教科书”。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整治入选中组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

  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变化,折射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甘肃省的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和“绿盾”专项行动自查发现问题“三大整改”作为推动生态环境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巩固成果、消化存量、控制增量的思路和人到现场、眼见为实、手触为真的原则,以群众是否满意为衡量标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各项整改任务落实。

  截至目前,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62项具体整改问题,已完成47项。祁连山生态环境专项督察反馈的31项问题中,17项已按时限要求完成整改,其余正在加快整改;“绿盾”专项行动全省自查发现的1845个问题,已整改完成1820个,完成比率为98.64%。

  与此同时,甘肃省积极构建 “天眼”监测平台,打造“天上看、空中探、地面查”的立体化生态环境监管模式,探索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现代监管制度体系,开展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治理与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研究,切实维护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安全稳定。

  如今,甘肃省境内多处自然保护地不仅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而且,也教育了干部群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绿色嬗变开陇原新局

  祁连山的“危”“机”之变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典型范例。恢复祁连山保护和滋养河西走廊的功能,不仅需要刮骨疗伤祛沉疴,还需要从生态文明的更高视角进行战略和总体规划。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尚无范例可循,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进行艰苦的探索。那么,甘肃省如何认识和建设生态文明,走出一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色发展之路呢?

  甘肃省省委书记林铎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改变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的传统发展格局,加快绿色发展崛起步伐。

  甘肃省省长唐仁健在甘肃·祁连山高峰论坛上指出,甘肃省深刻吸取祁连生态破坏问题的教训,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发展实体经济、培育新动能改造旧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五篇文章”一起做,全面吹响绿色发展的号角。

  绿色发展在甘肃省的落地方案是: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先进制造、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数据信息、军民融合等十大生态产业,推动甘肃省在绿色发展中崛起。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肖铮表示,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引导、优化、服务功能,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让生态经济成为发展的新增长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在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的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一辆报废车辆在程序化拆解后,变成了铁、铜、铝、橡胶、塑料等可回收利用资源。报废汽车拆解加工中心项目负责人庞亮介绍,这个中心已建有700多处回收网点,遍布陕、甘、青三省。

  “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项目,是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中节能环保产业的带动性工程,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废弃—回收—拆解—初加工—深加工”模式为核心的循环型产业链条,力争新增城市矿产资源综合利用73万吨,形成年拆解废旧汽车1.18万辆、废旧电子产品100万台、废电线电缆5万吨、加工处理废旧塑料10万吨、废金属35万吨、年处理加工废纸20万吨、废旧橡胶6.5万吨的生产能力,努力打造一流的国家级“城市矿产”基地。

  此外,年产5万吨高档电解铜箔项目在兰州新区投产运营,截至去年底,全省弃风弃光率由2016年最高的43%和30%下降到7.6%和4.3%,新能源消纳持续改善,一批新兴绿色产业正在持续释放动能。

  不少传统工业企业也正在通过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加快转型。酒钢集团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已完成多台机组改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都实现了超低排放;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了企业绿色化改造工程,二选扩能降耗技术改造提升了对贫矿资源的加工处理水平。

  近年来,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不断提高服务和监管水平,为助推全省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保驾护航。全面实施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帮助企业查找和解决环评等工作中的卡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让“办事不求人”成为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的一张名片;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采取差异化生态环境监管措施并实行动态调整,推行非现场监管方式,落实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红黑榜”制度,严格禁止“一刀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同时,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正在加快推进“三线一单”划定和成果发布实施,搭建“三线一单”成果应用系统框架,并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确保生态环境管控要求在空间上落地,充分发挥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持续强化清洁生产审核,以严格环保标准倒逼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推动重点企业绿色化改造。

  一组数据印证甘肃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相得益彰的态势已初步形成。2019年全省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达2061.9亿元,比上年增长7.8%;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3.7%,十大生态产业成为甘肃省推动绿色崛起的新引擎。与此同时,节能降耗形势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清洁能源发电量比上年增长7.4%,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下降2.7%。全省环境质量也显著好转,空气综合质量指数较2018年下降3.5%,14个市州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比率较2018年提高4.5个百分点,全省38个地表水国考断面终优良比例为94.7%,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绘丝路新篇

  马莲河是甘肃省庆阳市的母亲河,也是黄河二级支流泾河的最大支流,流域面积占泾河流域面积的42%。然而,马莲河宁县桥头跨界出境考核断面,多年不达标。

  庆阳市委、市政府把攻坚马莲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作为保障推动庆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根据国家采测分离第三方机构监测反馈结果,2019年,马莲河宁县桥头断面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达到年度考核目标要求,与2018年相比,这个断面水质从Ⅴ类提升至Ⅳ类, 今年1月~4月,马莲河宁县桥头平均水质改善到了Ⅲ类,河流水质呈现稳定改善趋势。

  这是甘肃省突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保护治理两大重点,统筹推进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取得的局部性成果。与此同时,甘南州围绕玛曲沙化退化草原巩固治理工程,河西地区强化祁连山水源涵养保护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都在同步推进。各市州以水环境质量的巩固和改善为核心,紧盯工业、城镇生活、农业面源和尾矿库4类污染源,稳步推进重点治理项目,实施河道、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经过努力,相较于“十二五”末,黄河干流、泾河、汭河、牛头河水质由Ⅲ类改善至Ⅱ类,渭河、湟水河、蒲河由Ⅳ类改善至Ⅲ类,马莲河水质由劣Ⅴ类改善至Ⅳ类,葫芦河水质由劣Ⅴ类改善至Ⅲ类,大夏河、达溪河、四郎河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洮河、大通河水质稳定达到Ⅱ类。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位于黄河上游的甘肃省牢牢把住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历史机遇,巩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势头。甘肃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将突出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围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目标,强化上游意识,担好上游责任,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奏好甘肃乐章。

  为全面摸清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底数及污染现状,助力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2018年,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筹资1300万元,启动全省流域环境风险排查工作。在前期流域环境风险排查的基础上,结合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认真研究论证,组织编制了《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调查实施方案》及监测、无人机航空遥感、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等四个配套子方案,筹资6000万元,于2019年12月,正式启动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调查工作,分三批开展现场排查工作。

  甘肃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污染防治方面的工作得到了生态环境部的高度肯定,已列入国家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三个试点省份之一。目前,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正在推动建立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数据库,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信息“一张图”、监管“一平台”,为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提供支撑和保障。

  黄河流域污染治理同步开展。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及时组织市州申报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良好水体生态环境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等方面项目,积极争取纳入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储备库。推动实施黄河干流、洮河、渭河、泾河、马莲河、蒲河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不断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有机统一在甘肃省绿色转型发展中得以实现。 由“危”转“机”到绿色嬗变,再到高质量发展成为根本要求,不仅为甘肃省的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代表甘肃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努力探索的方向。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天,给黄河多一点呵护,给祁连山多一点珍爱,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所有的努力和心血终将迎来一个幸福美好的生态新甘肃,以生态文明之力托举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再现辉煌。

  吴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