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兰州谋划储备项目349项,总投资9507亿元 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时间:2021-09-10
  • 点击:3102
  • 来源:兰州晨报

  省政府新闻办9月9日举行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兰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杨金泉向媒体介绍了兰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兰州市水务局、七里河区、西固区等单位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保持黄河水体健康——兰州谋划349项储备项目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兰州考察时指出:“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杨金泉介绍说,黄河流经兰州市6个县区,兰州市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9年12月,兰州市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制定了《黄河(兰州段)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及生态空间管控、水生态建设、综合交通、城市设计、两山生态、现代服务业发展6个专项规划和体制机制专题研究(即“1+6+1”体系),国家《规划》下发后,又对标制定了《兰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先后印发了《兰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兰州市防洪专项规划》《兰州市水土保持专项规划》《兰州市河湖岸线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等工作方案和专项规划。立足“十四五”、着眼中长期,统筹考虑,梳理形成了《兰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储备项目库》,共谋划储备项目7大类349项,总投资9507.3亿元。建立了《2021年度兰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库》,计划实施项目7类64项,总投资983.49亿元。

  中国蓝天百强城市——兰州荣登2020第六位

  在推进项目建设方面:兰州市统筹推进“一河”治理、“两岸”提升、“两山”打造。2021年争取“读者印象”南河道综合治理、榆中污水处理厂、青城镇污水管网改造等3个项目专项奖补资金1.7亿元,占全省下达资金的近28.3%。

  在优化结构方面:以重振“兰州制造”为抓手,加快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2%;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达到16%;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市场主体达到23万家,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65%;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大力实施“1368”计划,六大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构建了“‘三区’集聚引领、两极崛起带动、多点协同支持”产业发展布局,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高新区、经开区已成为兰州市经济增长的发展重要引擎。

  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2020年全市优良天数历史性达到312天,荣登“2020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榜”第六位;兰州市实施了城关区大砂沟山体修复、安宁李麻沙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等8个生态修复项目;严格落实河湖长制,1381名各级河长湖长全部上岗履职,累计完成河洪道治理649公里;大力开展节水行动,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9.95亿立方米,未突破14.71亿立方米的控制目标。

  今年是关键之年——兰州将突出“五个聚焦”

  杨金泉表示,2021年,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见效的关键之年,兰州市将突出“五个聚焦”工作举措——

  聚焦组织保障狠抓责任落实:准确把握国家推动“两新一重”建设、中东部产业转移、绿色化转型等重大政策交汇叠加的大好机遇,强化政策预研储备。

  聚焦重点项目推进规划落地:抓好兰州市“十四五”规划和《兰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以规划为引领、以生态保护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加快推进储备项目落地。

  聚焦源头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提升南北两山生态品质,稳步推进城市公园、城郊绿岛和生态廊道建设。实施庄浪河、湟水兰州市西固段防洪治理、榆中县宛川河流域综合整治、大通河兰州市永登段防洪治理等工程,提升黄河兰州段干支流防洪能力。加快推进七里河安宁、雁儿湾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扩建工程,着力建设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示范区。

  聚焦黄河文化讲好兰州故事:深入挖掘兰州深厚的黄河文化积淀,做好保护、传承、弘扬三篇文章,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进兰州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串联景点打造大景区,着力提升岸线亮化绿化美化水平,把兰州建设成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

  聚焦目标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一心两翼多点”城市发展布局和“三区集聚引领、两极崛起带动、多点协同支撑”产业布局。坚定不移推进“重振兰州制造”,深入推动“精致兰州”建设,着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梁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