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志】武威铜龙首柄熨斗,看看讲究穿着的古人如何保养衣物
  • 时间:2021-06-17
  • 点击:2300
  • 来源:兰州晨报

武威铜龙首柄熨斗

  武威又称凉州,地处河西走廊南端,是古代丝路重镇。汉唐时期,这里人口密集,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在武威一带出土的汉唐文物数量众多,许多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古人生活印记。在武威市博物馆,有一件铜龙首柄熨斗,展现的是古代女性裁衣、熨帛有关的日常生活细节。没有电的年代,古人怎样熨烫衣服呢?

  武威博物馆里的汉代熨斗

  武威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铜龙首柄熨斗铜器,是汉代的器物,其材质为红铜,距今2000多年了。

  让我们先看看这个熨斗:这是一件汉代家庭使用的生活工具,从外形来看,它通长28厘米,柄长16厘米,勺径12厘米。柄、勺分别铸造后焊接而成,勺圆口,宽折沿,微侈,圆腹,圆底,外沿下一圈弦边。沿下焊柄,柄呈平面,圆底条状,柄首呈张口龙头形,勺内有黑色炭迹。这是两千年前汉代人使用时留下来的痕迹。在勺的外侧,还有一块类似铭文的东西。

  注意到没?这件铜器是焊接的。汉代已经有焊接技术了吗?是的,这种古代的焊接方法,叫钎焊。我国古代焊接技术约发明于西周晚期,春秋之前主要使用铅锡焊,战国早期发明了铜焊。铜龙首柄熨斗的柄、勺就是采用高温浇焊、点焊的工艺达成。

  这件熨斗的柄部,是个龙头,龙头硕大,张口龇牙,头顶双角呈横S形,尖端向上弯曲,造型威猛生动。

  龙最早是中原部落各族的图腾,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汉代对龙很崇拜,汉代画像石、空心砖、玉器、陶器等各类文物上随处可见龙的形象,有应龙、苍龙、行龙等。汉代铜龙首柄熨斗的龙有角,应为角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角龙便相当于龙的中壮年时期的形象。唐代以后,龙逐渐成了皇家的专利,寻常百姓便不敢随便染指了。

  汉代龙首柄铜熨斗考古发掘的数量并不多,因而就显得比较珍贵。已知的几件出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邯郸张鲁墓出土过一件龙柄铜熨斗,石家庄北郊东汉墓、安徽寿县茶庵马家古堆东汉墓M1、纪国故城附近窖藏L8均出土过双龙柄熨斗。2012年10月在河北磁县双庙村汉墓群出土过一件独角龙首柄铜熨斗。这些熨斗多是罕见的汉代文物精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

宋徽宗临摹的唐代张萱《捣练图》局部

  国人使用熨斗历史久远

  中国古代使用熨斗的历史十分悠久,最初的熨斗是用石块、陶片或铜铁块在火上烤热后,按压在衣服上熨烫。相传,熨斗的发明早于商代末年,据《淮南王》记载:“炮烙始于斗。”炮烙是一种刑具,据说纣王发明炮烙这种刑罚的灵感来自于熨斗,商纣王看到使用熨斗时,熨斗烫伤人手,于是发明了“炮烙之刑”—— 将人在烧热的铜柱上炙烤,专门用于熨烫人的肌肤。

  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也写道:“纣欲作重刑,乃先作大熨斗,以火熨之,使之举手辄烂,与妲己为戏笑。”

  以前看《还珠格格》,记得香妃曾说:“蒙丹,你每次皱眉的时候我都好想拿把熨斗把你的眉头给熨平。”还有些纳闷,原来,熨斗早就有人用来熨平人的肌肤,这句台词,细思极恐!

  这种刑具流传时间也非常长久,宋代欧阳修在《程文简公墓志铭》中就曾写道:“宦者治狱,得缝人火斗。”

  西汉末年,熨斗已经脱离了刑具的恶名,并进入寻常百姓家,用于熨烫衣服。汉魏时期的熨斗,一般用青铜铸成,外形呈圆腹、宽口沿,有长柄。有的熨斗上,还镂有“熨斗直衣”的铭文,说明它是熨烫衣服的用具。

  关于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也有说法,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同古代一种烹调用具“熨斗”——没有脚的平底锅。

  熨斗在古代民间得到广泛应用,晋《杜预奏事》称“澡盆熨斗,民间要事”。熨衣前,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使用,所以,又叫“火斗”“北斗”“金斗”。

  到了唐宋之时,不知什么原因,熨斗出现了个别称——钴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里就有两篇《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这是因为潭形状像熨斗而得名钴姆潭。

  让人意外的是,熨斗除了熨烫衣服的功能,后来还引申出顺从忠诚的深层蕴意。

  《隋书·李浑传》中曾记载了一件事:隋文帝对镇守并州的李穆不放心,怕杨家的江山被李氏夺走,所以心里很不爽,思谋着搞掉李穆。这李穆也是人精,他没有反心,奈何皇帝不信,怎么办?思来想去,忽然看到一把熨斗,于是就让儿子李浑入京,拿了熨斗作为信物献给隋文帝,说:“愿执威柄以熨安天下也。”表示自己不会叛变,只对皇帝忠诚服从。没想到隋文帝拿过这个玩意儿心情大悦,李穆逃过一劫。

  原来,古代的熨斗中有刻度,有丈量天下的意思,算是一种权杖。李穆上缴熨斗,意思是交出权柄。这种梗,估计只有古人才会玩。

  在《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一书中,还记载了一则关于熨斗的趣闻:“只见一家楼上推开窗,将熨斗播灰下来,都倾在许宣头上。”许宣就是许仙。

元代海龙饕餮纹熨斗

清代刻有“寿”字的熨斗

  古人怎样熨烫衣服呢?

  中国古人穿衣很讲究,注重衣饰仪表,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考虑是否合乎礼节,就连穿衣戴帽也不例外。古代的服饰又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是用以区别贵贱尊卑的一种标志。古人为了衣香鬓影、浓妆艳裹、冠袍带履、翩若惊鸿,十分注重熨烫衣物。

  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和麻葛织品。丝织品总称为“帛”,分类细、种类多,如绫、罗、绸、缎、锦、纨、绡、绢、缟、素、缣、绮等,这些只有统治者才能穿。

  含桑蚕丝成分很高的衣服,可以用熨斗熨吗?可以,不过对温度的把握有要求,需要在130℃-140℃的中温熨烫,整熨可以让桑蚕丝在一百多度高温下更能折射出丝质的光泽。古人熨衣前,先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利用高温且平滑的斗底将置于其下的衣服熨平。

  蚕丝是自然界中最轻、最柔、最细的天然纤维,撤除外力后可轻松恢复原状,故有“不皱不是真丝绸”之说。古人将衣物洗涤后晾至七成干,再均匀地喷洒清水,然后再烫。

  汉唐时期是在熨斗里盛上热水来熨烫丝织品。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足,丝织业非常发达,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讲究穿衣打扮,用熨斗熨衣已经成为上至君主,下及黎民百姓的必备工具。诗人王建的《宫调》诗,描写了唐代宫女彻夜不眠,为皇帝熨烫御衣的情形,“每夜停灯熨御衣,银薰龙里火霏霏。遥听帐里君王觉,上直钟声始得归。”御衣是君王之服,每天晚上宫女都要将其熨烫平整,保证第二天皇帝上朝议政时,衣着挺贴。

  唐代画家张萱则根据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画成了一幅《捣练图》,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熨斗的具体使用情况:画卷中有两位女子双手各执帛的一端,另有一女子,左手摁着帛的中端,右手执熨斗,正在布帛上来回熨烫。王建的另一曲《捣衣曲》却描写了一位贫苦人家的女子使用熨斗的场景:“冲少熨斗贴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

  此后古代熨斗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直到近代出现了蒸汽熨斗为止。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黄建强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