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十四五”陇东南区域发展规划》解读
  • 时间:2021-11-04
  • 点击:1530
  • 来源:发改委网站

    10月22日,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十四五”陇东南区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规划范围包括庆阳市、平凉市、天水市、陇南市、甘南州等5个市州。以下就《规划》编制的总体考虑、时代背景、目标定位、战略任务和落地措施等进行深入解读。

    一、《规划》是如何编制形成的,总体上有什么把握,整体框架结构是怎样的?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实施意见》要求,为切实做好“三级四类”规划体系建设,保障“十四五”省级区域规划与其他三类规划同步推进,2019年以来,我委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充分衔接基础上,起草并报请省政府同意了《“十四五”省级区域规划编制清单(动态)》,会同西北师范大学开展了陇东南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编制过程中,我委多次赴相关市州调研座谈,以现场会、书面通知等形式,多次征求省直部门、相关市县意见建议共276条,合理化建议都得到了采纳,6月底通过专家评审,反复修改完善,于9月份经省政府第14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0月22日正式印发。

    《规划》编制过程中,主要把握“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上接天线,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统揽,准确把握陇东南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国家战略中的发展定位,多次赴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衔接汇报、征求意见,确保《规划》基本框架、核心内容等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战略布局和政策导向。二是坚持下接地气,紧密对接我省发展实际和发展要求,突出甘肃特色。《规划》立足我省发展阶段、发展基础和自身能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严格遵循全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完善区域发展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的意见》提出的区域发展布局,充分体现鼓舞士气和实事求是相统一。三是坚持对标对表,深入对接先进城市城市群、都市圈建设经验。学习长三角、珠三角、黄河流域、中西部等先进地区区域一体化经验做法,充分借鉴成渝双城经济圈、 长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等先进都市圈发展思路和举措。四是坚持凝聚共识,积极对接人民期盼,广泛听取和吸纳各方意见建议。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提出意见,通过不同方式听取有关部门和相关市县方面意见建议,真正做到了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

    在《规划》结构设置上,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总论,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阐述了陇东南区域发展基础,分析研判“十四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陇东南区域“十四五”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第二部分为分论,包括第第三章至第十章,分别阐述了空间格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融合、文化旅游、生态保护、对外开放、协同机制等方面的重点任务。第三部分为结尾,包括第11章,主要强调加强组织协调、推动重点工作、营造舆论环境、实施监测评估等规划保障内容。

    二、《规划》编制的时代背景有哪些新特征?“十四五”期间,陇东南区域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陇东南地区协同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将进一步推动陇东南地区全方位开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创新驱动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国家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快速发展,为推动陇东南地区加快协同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协同发展陇东南地区面临着现实挑战和突出矛盾,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传统产业比重大,缺乏新兴产业集群,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人才资金外流严重,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水平较低,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对内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体制机制障碍亟需破除等。

    三、“十四五”时期,陇东南区域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陇东南区域的发展定位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支撑、推动转型发展的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促进陕甘宁川青接壤区发展的重要增长带、连接国家重要经济带的重要通道、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文化旅游区。

    “十四五”时期,陇东南区域发展目标为:经济发展取得重要成效。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5%,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4%,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特色文化旅游保健养生基地、西部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基本形成。国土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天水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功能得到加强,平凉、庆阳陕甘宁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建设,陇南、甘南区域中心城市增长极功能和战略支点功能更加突出。开放水平显著提升。积极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能力不断提高,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物流集散地建设成效明显,建成全省重要的商贸物流枢纽。生态保护取得重大进展。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流域综合治理取得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绿色宜居城镇、绿色矿山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美丽陇东南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体制机制障碍显著减少,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特色产业发展分工协作、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文化旅游康养合作发展、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机制不断完善,区域协同发展的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不断创新。

    四、“十四五”时期,建设陇东南区域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规划》提出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空间格局。构建“一带一圈多增长极”的空间格局:依托平庆—天平—天陇运输通道,连接陇海、银西、宝中、兰渝、成兰等铁路和青兰、银百、福银、连霍、兰海、十天、平绵等高速公路,构筑发达的基础设施复合廊道;建设由天水主城区为主及甘谷、秦安、成县、徽县、西和、礼县、静宁、庄浪等组成的天水都市圈;加快建设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西平铁路—青兰高速公路、银西高铁—银百高速公路、十天铁路—凤合高速公路、兰渝铁路—兰海高速公路等发展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统筹培育壮大发展增长极。

    二是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规划建设兰州—定西—平凉—庆阳—延安—北京、兰州—天水—汉中—十堰横向大通道,加快建设兰州(西宁)—合作—成都、中卫—平凉—天水—陇南—成都—重庆纵向大通道。以甘肃(天水)国际陆港为核心,以平凉、庆阳、陇南等区域性物流枢纽为支撑,以各县市区集散性综合物流园区为基础,加快建设陇东南商贸物流枢纽体系。积极推进白龙江引水工程前期工作,深入论证庆阳马莲河水利枢纽工程定位。持续推进庆阳、天水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全面推进“两江一水”、泾河、渭河、马莲河、蒲河、葫芦河、藉河等流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统筹推进交通、信息、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营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三是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优势,推动农业现代化、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专业化园区为载体,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智能光电、数据信息、现代中(藏)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陇东南现代产业集群。紧扣绿色开发、深度转化、延伸增值、循环利用,构建以平凉、庆阳为中心,辐射天水、陇南、甘南的现代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加快石油、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绿色清洁能源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链,形成国家重要的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

    四是共创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统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加快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将天水建设为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将平(凉)庆(阳)建设为陕甘宁接壤区中心城市,提升陇南甘南增长极功能,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开创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五是联合打造高品质文化旅游带。充分发挥始祖根脉、农耕之源、岐黄故里、黄帝问道、石窟艺术、三国文化、红色圣地等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多元富集优势,结合丝绸之路、大九寨和长征等旅游线,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建设历史人文和自然山水交相辉映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打造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文化旅游区。

    六是推进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围绕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建设,引导人口向城镇适度集聚,二三产业向园区集中,建立稳固的生态建设服务基地,形成集约高效发展、整体有效保护的大格局。

    七是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以对接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重点,持续提升甘肃(天水)国际陆港物流服务功能,深度对接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等国际陆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中国(天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合作,拓展农产品、中医药和现代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跨境电子商务合作领域,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形成区域内外联动发展新局面。

    八是建立健全协同发展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强化协作协同,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为先导,以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动为核心,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要素市场一体化,大力促进陇东南协同发展。

    五、“十四五”时期,如何确保《规划》落地实施取得实效?

    陇东南区域的培育和发展,必须健全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充分调动相关地区和部门积极性,广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一是加强组织协调。由天水市牵头建立陇东南区域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督促落实重大事项。相关市州在本规划印发后3个月内制定印发实施方案,形成工作合力。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在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土地保障、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

    二是推动重点工作。建立产业联动、创新协同、通道共建、生态联保、市场共建、服务共享等专项合作机制,分领域推进具体合作事项。健全财力保障机制,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加强规划实施中的环境影响评价,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

    三是营造舆论环境。加强陇东南协同发展宣传报道,形成有利于推动区域发展的舆论环境。总结推广区域协调发展经验,增强公众对陇东南协同发展的认同感,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建设,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陇东南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是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围绕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在谋划实施一批重要改革试点、建设一批重大发展平台、培育一批创新载体的基础上,把项目实施作为规划落地的重要抓手,新建一批重大项目。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把监督贯穿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确保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