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十四五”兰州经济圈发展规划》解读
  • 时间:2021-11-04
  • 点击:1248
  • 来源:发改委网站

    10月22日,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兰州经济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规划范围包括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和临夏回族自治州4个市州。以下就《规划》编制的总体考虑、时代背景、目标定位、战略任务和落地措施等进行深入解读。

    一、《规划》是如何编制形成的,总体上有什么把握,整体框架结构是怎样的?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实施意见》要求,为切实做好“三级四类”规划体系建设,保障“十四五”省级区域规划与其他三类规划同步推进,2019年以来,我委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充分衔接基础上,起草并报请省政府同意了《“十四五”省级区域规划编制清单(动态)》,会同中改院(海南)开展了兰州经济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编制过程中,我委多次赴市州调研座谈,以现场会、书面通知等形式,多次征求省直部门、市州及兰州新区意见建议共289条,合理化建议都得到了采纳,6月底通过专家评审,反复修改完善,于9月份经省政府第14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0月22日正式印发。

    《规划》编制过程中,主要把握“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上接天线,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统揽,准确把握兰州经济圈在“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等国家战略中的发展定位,多次赴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衔接汇报、征求意见,确保《规划》基本框架、核心内容等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战略布局和政策导向。二是坚持下接地气,紧密对接我省发展实际和发展要求,突出甘肃特色。《规划》立足我省发展阶段、发展基础和自身能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严格遵循全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完善区域发展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的意见》提出的区域发展布局,充分体现鼓舞士气和实事求是相统一。三是坚持对标对表,深入对接先进城市城市群、都市圈建设经验。学习长三角、珠三角、黄河流域、中西部等先进地区区域一体化经验做法,充分借鉴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等先进都市圈发展思路和举措。四是坚持凝聚共识,积极对接人民期盼,广泛听取和吸纳各方意见建议。先后在兰州、海南等地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提出意见,通过不同方式听取有关部门和相关市州方面意见建议,真正做到了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

    在《规划》结构设置上,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总论,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兰州经济圈发展基础,分析研判“十四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兰州经济圈“十四五”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第二部分为分论,包括第第三章至第十章,分别阐述了空间布局、创新发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一体、生态保护、公共服务、改革开放等方面的重点任务。第三部分为结尾,包括第11章,主要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建立长效推进机制、分阶段有序推进、强化规划实施评估等规划保障内容。

    二、《规划》编制的时代背景有哪些新特征?兰州经济圈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兰州经济圈地处我省中部,人口和城镇比较密集,水土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经过“十三五”时期的艰苦奋斗,该区域已经成为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日趋复杂的外部形势,兰州经济圈对维护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独特作用和战略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将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使该区域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和载体。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兰州经济圈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该区域提升要素集聚能力,培育区域增长极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兰州经济圈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相对较低。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综合承载能力不足。中等城市缺位,小城市数量占比大但发展不足。发展短板和瓶颈制约较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骨干路网等级低,城际网络不健全,路网密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相关服务业人才支撑不足。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生态环境本底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突出,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明显。

    综合判断,兰州经济圈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明显,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十四五”到2035年,兰州经济圈要深入把握在省内发展条件、发展潜力的相对优势,充分发挥兰州省会城市中心集聚辐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要素优化配置,提升发展能力和水平,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努力建设成为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

    三、“十四五”时期,兰州经济圈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兰州经济圈的发展定位为:推动西部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维护西部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沟通西南连接欧亚的重要枢纽、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支点。

    “十四五”时期,兰州经济圈发展目标为:重要增长极基本形成。兰州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创新驱动取得新进展。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经济圈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区域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以上。改革开放成果更加丰硕。跨行政区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不断创新完善,区域市场一体化步伐加快,兰州、白银、定西、临夏四市州规划对接、政策衔接实现重大突破。协同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至10%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黄河、渭河、大夏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取得重大突破,绿色宜居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基本建成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幸福都市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8%左右,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5.5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经济圈空间格局初步形成。以兰州—西宁城市群为主轴,兰州、白银、定西、临夏四市州区域经济一体化、同城化取得重要进展,互联互通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和开放平台等领域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

    四、“十四五”时期,建设兰州经济圈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规划》提出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兰州集聚功能,壮大白银、定西、临夏支撑能力,提升兰州—白银、兰州—定西、兰州—临夏、兰州—西宁经济带发展能力,增强市县支撑功能,推动形成“一核牵引、两极并进、四带联动”的经济圈发展新格局。

    二是促进区域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兰州经济圈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重点,强化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和科技对接,推动重大产业创新工程、重大创新平台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加快培育新的产业爆发点和增长点,努力建设成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产业品质跃升支撑区、人才资源集聚区、东西合作发展先行区。

    三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统筹推进以兰州为中心的快速铁路网建设,加快推进兰州至合作、兰州至定西至平凉至庆阳等铁路建设,推进实施兰州至西宁城际轨道交通项目,打造对外畅通的铁路网。建设环兰骨干通道完善工程,打造以兰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市县高效衔接、内畅外通的环兰公路网。重点推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临夏、定西机场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榆中夏官营机场加载通航功能,打造便捷连接航空网络。积极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争取设立兰州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加快打造白银复合型能源基地,大力发展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形成分布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相融合的新能源发展格局。积极推进黄河上游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打造风光水储综合能源基地,建成引洮二期及配套城乡供水工程、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

    四是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加强兰州经济圈产业总体布局、一体规划、一体推进,促进形成围绕兰州发展的分工合理、错位发展、相互融合、有力支撑的产业体系。巩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绿色冶金、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基础,壮大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核燃料、新型建材、节能环保、食品加工、烟草制品等支柱产业,努力把兰州经济圈核心区建设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加强白银有色金属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和物流业发展,配套兰州新区产业发展延伸相关产业。把定西和临夏发展成为兰州生产基地,提供优质农产品、休闲度假和现代服务业。

    五是推进区域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突出兰(州)白(银)都市圈建设,加快定西、临夏重要节点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兰州新区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作用,支持兰州新区做精做强主导产业,探索与发达地区共建园区。高起点建设榆中生态创新城,协同推进定西生态科技创新城建设。加强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产业融合带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六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坚决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强化区域生态环境联防共治,建设沿黄河生态走廊及城市生态屏障。加强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确保黄河水体健康,维护黄河上游地区生态安全。

    七是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覆盖城乡、区域、不同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共建区域人才培育高地。鼓励兰州经济圈内外医疗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吸引知名医疗机构在兰州经济圈设立医疗分支机构,共建医疗健康经济圈。加快推进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等管理机构有序衔接和同城化,加快实现医保目录和报销政策统筹衔接。建设统一的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立区域应急管理合作机制。

    八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破解兰州经济圈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营造公平、有序、高效、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充分保护和激发国内外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开辟南向大市场,实现向西开放和向南开放的有机结合,强化连接中亚和欧洲的新亚欧大陆桥通道地位,加强面向蒙古俄罗斯和东亚国家的北向东向开放通道建设强化国际产能合作和经贸文化交流,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从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方面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形成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

    五、“十四五”时期,如何确保《规划》落地实施取得实效?

    兰州经济圈的培育和发展,必须健全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充分调动相关市州积极性,广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一是建立长效推进机制。由兰州市牵头,建立兰州经济圈市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议事决策功能,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协商事关经济圈发展的重大事项。兰州、白银、定西、临夏四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作为本规划的实施主体,要在2021年底前制定印发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单位,落实责任分工。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安排、重大体制创新方面予以积极支持。省发展改革委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

    二是分阶段有序推进。第一阶段(2021-2022年):发挥兰州市中心城区的核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兰州新区和榆中生态创新城,以兰白一体化为重点,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依托,加快推进兰(州)定(西)、兰(州)临(夏)、兰(州)西(宁)一体化进程。第二阶段(2023-2025年):推动白银市、定西市和临夏州中心城区在兰州经济圈内扩围和相向融合渗透,形成兰州市中心城区、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与白银市、定西市和临夏州中心城区融合发展态势,提升三市州中心城区之间借助区位交通优势互补赋能水平和质量。第三阶段(2026-2035年):推进兰州经济圈进一步融合提升,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圈“功能-产业-人口-空间-公共服务”相协调的发展格局

    三是强化规划实施评估。建立健全“动态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体系,严格把握中期评估时间节点,做好相关目标任务调整。四市州和兰州新区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规划,加强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动态管理。在规划实施中,相关项目实施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要提前做好环境影响报告或预案,避免造成环境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