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以技术开源和产业开放助推数字经济发展
  • 时间:2021-11-15
  • 点击:932
  • 来源:甘肃日报

   庞庆明 张可法

  甘肃要抓住发展契机,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超前谋划技术开源和产业开放体系工程,加快形成甘肃发展数字经济的新优势。

  在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技术开源和产业开放彼此衔接、互为支撑,并成为这个时代的鲜明特点。从信息到设备、从产品到服务、从企业到产业,都在跨越国界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中国是全球深耕技术开源和产业开放体系的重要参与方和力量贡献者。在多年的发展实践中,甘肃培育了一批优质科研项目,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形成了科技研发优势,具备了加快发展技术开源和产业开放体系的有利条件。立足新发展阶段,甘肃要抓住发展契机,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超前谋划技术开源和产业开放体系工程,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以此驱动研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产品,加快形成甘肃发展数字经济的新优势。

  积极融入全球分工制造体系。当前全球分工制造体系特别是复杂新产品的分工制造体系呈现原发型特点。许多新产品从初始研究设计阶段,就开始打造分工制造体系,在全球范围寻求各种零部件最适宜的制造地,以保证技术水平最高和产品品质最好。此外,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服务不仅可以远程提供,还有可能如制造业那样进行全球生产分工。基于此,甘肃应以推进丝绸之路“科技走廊”建设,提升丝绸之路“两港”建设运营水平为契机,提升国内大型企业和平台以及广大中小企业的分工制造能力,不断增强对资金、技术、用户等全球资源的吸引力。

  构建全产业链合作模式和无边界产业生态圈,形成新型产业组织形态。全产业链合作和无边界产品开发,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内在要求,并日益成为数字时代全球分工体系的主流模式。甘肃应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并以开源模式开发大量自动化协作工具,连接巨量产品、企业和产业。培育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企业集群和社会网络等新型产业组织形态,以之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促进要素资源无边界流动和共享,形成开源开放式发展的产业生态圈,进而在世界范围推动全产业链合作和产品无边界开发。

  健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发展体系。甘肃应以必要合理的方式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以迅速提升对开源开放体系的管理能力。要加快研究确定梯次培育发展的重点和战略领域,以市场导向为主,依托基金会、代码托管平台、项目贡献企业以及开发者,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核心数字产业集群,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推进开源技术体系和开放产业体系发展。实施重点数字产业项目,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鼓励绿色环保特别是碳减排技术开源共享。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技术传播和运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覆盖的业务范围广,涉及领域多,政府须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具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建设规划,明确建设重点和优先顺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含量高、投资周期长,政府应创新投资建设模式,鼓励不同市场主体开展合作,提高资源整合力度及要素配置效率,同时做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加强成本收益评估和投资风险防控,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管和评估,避免无效投资、新产能过剩和社会资源浪费。此外,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努力将开源技术运用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拓展到传统制造、新型制造、绿色环保、医疗卫生、3D打印等更多行业领域。

  构建开放、公平、非歧视的数字营商环境。甘肃应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弱项,坚定不移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一是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二是在法治框架内调整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惩治各种不正当竞争和平台经济垄断,保护消费者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确保消费者在数字经济中的各种权益,加强法律对营商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三是在完善技术开源和产业开放规则基础上,拼服务、拼信用、拼环境,做到法律上平等,政策上一致,服务上优化,培育甘肃经济持久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

  完善开源和开放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数字时代的许多新技术新产品都是由多国共同研发、共同注册专利、共同分享收益。在这一背景下,甘肃应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孵化培育、交易运营、维权服务、数字文创、金融服务、大数据等综合运营服务体系。继续发挥专利导航作用,为当地产业创新发展服务。落实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合作会商机制,加快推动特色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丝绸之路高端知识产权转化产业园建设,强力打造丝绸之路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高地,努力建成中国(甘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作者分别为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健全甘肃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研究”YB065和甘肃省软科学专项“‘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省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20CX4ZA07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