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21年前三季度甘肃省经济形势分析及全年预测
  • 时间:2021-10-15
  • 点击:1
  • 来源:甘肃省经济研究院(甘肃省信息中心)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三新一高”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保持积极向好、稳中有进、稳步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初步预测,2021全省经济增速8%左右,两年平均增长5.5%左右

一、前三季度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7401亿元,同比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5.6%。第一产业增加值1041.7亿元,增长9.8%;第二产业增加值2453.2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3906.1亿元,增长7.9%。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加快推进,工业生产稳定增长,服务业继续恢复,投资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消费活力不断释放,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和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一)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逐步健全

一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加快“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甘肃数字政府建设,已基本建成数字政府技术平台体系,500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印发实施《甘肃省政务服务“好差评”管理办法(试行)》《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清理规范城镇供水供电供气供暖行业收费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发布甘肃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21年本)》《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实施意见》《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持续推进投资项目建设“一网通办”“掌上办”,激发市场主体扩大合理有效投资和创新创业的活力。二是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印发实施《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甘肃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规划》,推动中医药产业、数字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印发《甘肃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全力推进产业链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形成千亿级、五百亿级和百亿级梯次发展格局的产业集群。三是夯实创新发展动力。围绕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农业、交通运输等6个优势产业领域,助力重点产业发展和“卡脖子”技术攻关研究。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最新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兰州高新区在全国169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列第65名,较上年上升5位,白银高新区排名第128名,较去年上升1位。四是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为全面巩固拓展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印发实施《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

 

1  季度GDP增速%

(二)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健康发展

一是农业生产稳中向好。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76.4亿元,同比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7.1%。蔬菜、水果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和11%,夏粮总产量增长2.7%,秋粮生产总体稳定。猪牛羊禽肉产量94.3万吨,增长35.5%,生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增长34.8%、14.5%、27.3%和57.8%。二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培园区、创品牌,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持续提升特色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已建设重点示范种养基地786个,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达到925万亩,建成环县等存栏百万只肉羊大县(区)5个、甘州区等存栏20万头的肉牛大县(区)4个。始终把扶强龙头企业作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倍增行动的突破口,启动实施龙头企业“2512”提升行动,新引培龙头企业11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210家,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50家。三是做大做强县域主导产业。抓好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产业集群和29个产业强镇建设,启动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1个,重点打造陇西中药材、安定马铃薯等10个百亿级产业园,带动形成中药材、高原夏菜等一批千亿级产业。全省71个县区完成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方案和规划编制,26个县区已开始园区项目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四是强化资金统筹保障。各级财政部门紧扣三年倍增行动重点任务,不断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衔接资金117.29亿元,省级预算安排72亿元,督促指导市县落实衔接资金44.2亿元,整合涉农资金260.6亿元,用于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占比达到57.8%,超去年同期水平。

(三)工业生产韧性持续显现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8%,增速持续稳定高于近三年同期水平。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1901亿元,增长19%,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5.7%,比去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一是三大门类工业平稳增长。从工业三大门类分析,采矿业持续稳定恢复,同比增长7.4%,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前高后稳”态势明显,分别增长9.2%、13.8%。二是支柱工业较快增长。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8.6%、32.5%、18.4%、15.3%、14.1%和12.1%。三是工业新动能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9.9%、35.8%和11.4%,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5%、26.8%和15.8%,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仍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增速,制造业生产韧性持续提升。四是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改善。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16亿元,同比增长1.4倍,两年平均增长69.4%,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9%,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五是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全省碳汇大数据中心暨运营型灾备大数据中心项目开工、甘肃金昌紫金云大数据产业园项目集中开工、酒泉云计算(大数据)中心项目也正式开园。一体化大数据枢纽建设进展顺利,直连链路布局建设加快,中国移动庆阳—西安直连链路已建成,中国电信庆阳—西安直连链路建设已全面开工,中国联通庆阳—西安直连链路年内可开通运营。启动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有关前期工作。六是工业生产者价格继续上涨。受煤炭、化工和钢材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影响,PPI涨幅扩大,前三季度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4.1%,涨幅比上半年扩大2.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4.5%,涨幅比上半年扩大2.7个百分点。

 

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3  工业三大门类增加值增速(%)

(四)服务业发展稳定回升

一是主要商品销售增势良好。前三季度,商品零售2689亿元,同比增长17%,两年平均增长6.4%。餐饮收入335.7亿元,增长26.7%,两年平均增长5.2%。二是交通货运快速增长。铁路货运量4783.4万吨,同比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10.2%。公路货运量53118.4万吨,同比增长20.1%,两年平均增长12%,比1—8月加快1个百分点。三是公路客运继续下滑。灵活多样出行方式的替代效应和疫情影响下“非必要不外出”等,客运量12904.4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39.5%。其中铁路客运量3870.8万人,同比增长30.3%,两年平均下降8.4%。公路客运量9033.6万人,下降41.5%,两年平均下降43.1%。四是文旅新动能持续增强。持续做好“引客入甘”工作,举办“搭建丝路快线·加快引客入甘”航旅融合主题推广活动。“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特色旅游商品再创佳绩,在2021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荣获1金8银15铜。“一会一节”“丰收了·游甘肃”“南北过渡带·康养之陇南”等文旅品牌效应持续提升。以乡村旅游重点村、重点乡镇为依托,集中向社会推出15条金秋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政县松鸣镇、康县王坝镇、卓尼县大峪沟、瓜州县锁阳城镇、民勤县苏武镇等10个小镇获得2021年度“甘肃特色气候小镇”荣誉。榆中县小康营乡浪街村、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等6个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敦煌市月牙泉镇、康县长坝镇、华池县南梁镇3个镇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全省累计达到3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全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增至83项,已认定68名国家级、617名省级、3452名市(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五)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5%,两年平均增长9.9%,保持恢复增长态势。一是全面抓项目促投资。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对于成熟的项目“进清单、上平台”,形成项目储备良性循环,督促各地加快推进清单项目审核备案、用地、环评、选址、施工许可、征地拆迁等各项工作,保证前期工作深度达到开工规定要求。对于重大项目,派专人蹲点盯办,以“钉钉子”精神持续不懈推进前期工作,全省上下形成了“大抓项目、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二是工业投资增势良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3%,累计增速连续6个月稳步提高,带动工业投资持续在高位运行,增长31.8%。500万以上工业和信息化项目、生态产业项目、“三化”改造项目分别完成投资336.18亿元、175.3亿元、94.9亿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57.6%、51%、60.7%。受基数效应和上半年地方债发行较慢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6%,增速呈直线下降趋势。三是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引洮供水工程主体全线建成,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空管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兰州至合作铁路调整初步设计获批1—8月,208个省列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85亿元,同比增长12.32%,208个省列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30.8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65.53%。成功举办2021年下半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集中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81个,年度计划投资557.84亿元。四是民间投资趋稳向好。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6.2%,比去年同期提升6.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3.2%。民间投资增速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民间投资增速(11.5%)4.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与房地产投资趋势基本一致,整体呈小幅下降趋稳态势。

 

4  月度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5  分领域月度累计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6  三次产业月度累计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六)消费市场保持稳中有进

一是消费市场活力稳定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高于全国、好于预期,消费市场保持稳中有进态势,前三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4.7亿元,同比增长18%,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3%,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二是消费新模式新业态进一步提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全力推动“1+87+N”配送体系建设,支持30个县开展同城配送试点。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通过公共网络零售额稳定增长。推荐兰州老街、敦煌夜市特色商业街等7个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申报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三是“甘味”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加快构建“甘味+市县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品牌”三级融合、开放合作的品牌体系。成功举办“畅通市场循环 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甘味”农产品线上产销对接活动,线上产销对接活动共签订采供合同及协议9.36亿元,涵盖高原夏菜、中药材、牛羊肉、水果等大宗特色产业及花椒、橄榄油、藜麦、青稞等区域特色知名产品。成功举办“兰洽会”“浙商(投融资)大会西北峰会”“陇货入蓉”“进博会招商路演”“首届国际肉类产业博览会暨牛羊肉产销对接大会”等会议会展,巩固和提升了“甘味”品牌优势。四是消费价格总体平稳。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涨幅与上半年持平。9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4%,涨幅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交通通信涨幅最大3.2%,医疗保健涨幅最小0.1%,衣着价格下降0.1%。食品烟酒增长0.2%,其中鸡蛋价格涨幅明显,增长15%,猪肉价格降幅最大,下降26.4%。

 

7  月度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七)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

我省以外贸促进活动为载体,以完善国际营销体系为手段,搭平台、拓市场、稳外贸,不断拓展外贸新业态,持续优化通关流程,做大做强开放平台,促进高水平开放。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378.3亿元,同比增长36.2%。一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值大幅增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达到180.6亿元,增长40.4%,占进出口总值的47.6%,较上年同期增加2.8个百分点,对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马来西亚、保加利亚、乌克兰等进出口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二是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实现双增长。一般贸易进出口值大幅增长,达到261亿元,增长37.4%。甘肃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值达到81.4亿元,同比增长10.1%,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21.5%。三是高水平开放平台作用持续增强。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值达到56.7亿元,增长3倍,高于全国综保区26.3%的增幅。(兰州)国际陆港通道优势和对外开放前景广阔,“中吉乌”国际多式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兰州—德国杜伊斯堡中欧班列从(兰州)陆港开行,兰州与广州、义乌等国家物流枢纽间的合作联动更加深入。中国(天水)跨境电商综试区启动运营,1.3吨“秦安蜜桃”经天水海关检疫合格,直接出口至新加坡,标志着我省完成首单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货物出口再添新通道。四是特色优势产品出口加速。全省出口总值达到62.9亿元,增长1.4%,持续回稳向好。机电产品以及苹果等特色农产品出口保持增长态势,机电产品出口34.5亿元,增长2.7%。苹果、种子出口值排名特色农产品出口前两位,出口值为2.7亿元和2.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5%、6.9%。五是服务贸易迈出新步伐。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金川集团、西北矿冶研究院、西班牙甘肃商会、兰州佛慈国际商务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和机构签订了25项服务贸易合作协议,涉及运输服务、技术培训、中医药服务、智慧城市、饮食文化等领域,签约金额1.25亿美元。

 

8  近年月度累计外贸进出口及增速

二、面临的挑战和制约因素

一是固定资产稳增长压力较大。基础设施投资下滑幅度明显,前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6%,累计增速环比上半年下降10个百分点,下滑幅度大,成为制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民间投资严重依赖房地产,恒大等事件有可能影响民间投资积极性,制约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二是消费倾向回落。在疫情、“缺芯”、“拉闸限电”和极端天气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钢铁、煤炭、水泥、石油等原材料轮番涨价,上游持续的“涨价潮”已传导至消费端,纵向分析,家用电器、音响器材、燃料、建筑材料、五金等已经出现比较明显的价格上涨,叠加短期内疫情的不确定引起生活物资涨价,对消费产生挤压效应,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呈现回落态势。三是企业效益恢复不平衡状况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私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盈利恢复相对较慢,中下游行业利润改善幅度不如上游原材料制造行业。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严重挤压企业盈利空间,加剧了企业间、行业间利润分化。煤炭采购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煤电价格倒挂,发电企业亏损较为严重。四是关键经济指标存在大幅回落风险。前三季度,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速均低于全国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低于全国2个百分点,投资和消费增速高于全国水平,整体上需求侧好于供给生产端,兰州本轮疫情导致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消费、交通物流全面停滞,对生产和消费都将产生严重负面影响,4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可能出现集中回落。

三、全年经济形势研判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总体呈现需求恢复快于供给的态势。全国上下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供给恢复快于需求,形成了国内生产供给加快复苏与国际市场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良性循环格局。我省加快改革创新、开放发展步伐,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恢复态势。

(一)世界经济在不确定因素中缓慢复苏。一是疫情不确定性威胁全球经济。全球疫情反弹反复,变异毒株德尔塔传播速度快、载量多,各国经济复苏进程受到明显扰动,疫情的新一轮蔓延导致全球经济活动卡壳,影响供需之间循环畅通,原材料供应和芯片短缺持续冲击全球产业链,全面恢复基础薄弱。IMF预计整体通胀预期在2021年最后几个月触顶,通胀风险空前。二是全球经济复苏放缓。世界经济复苏已经走过了“顶峰”状态,叠加逆全球化浪潮、大国博弈加剧、国际物流高企、“能源荒”等,各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级,或引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经合组织9月21日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5.7%,贸易增长10.8%。

(二)全国经济在新发展格局中持续恢复。一是塑造改革创新发展新优势。国家层面加快改革创新步伐,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排名再进2位,上升至12位。三季度中央和国务院连续印发实施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等战略决策,大力支持改革创新,系统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二是三驾马车动力仍将持续有效。“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下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将保持温和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向低碳经济转型,国内产业投资需求空间较大。随着RCEP的签署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与相关国之间的合作也将不断深化,投资前景广阔。新一轮疫情的扩散基本得到控制,影响消费恢复的短期因素逐步消失,叠加促消费政策利好和节日消费,四季度消费将好于三季度。海外产出缺口仍将支撑出口韧性,但国内“双控”、限产限电政策,国际运价趋高、生产回升等,也将制约出口大幅增长。三是货币政策延续稳健中性,财政政策维持审慎,财政和货币政策更加倾向稳增长。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形成实物工作量。8月16日,国务院常常会议要求“用好地方政府转型债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下半年加快地方债发行进度,对于稳投资、稳增长和补短板具有积极意义,预计四季度会成为地方债发行的高峰期,财政政策重心也将更多在于社保就业支出及卫生健康等民生改善方面。9月22日,亚洲开发银行基于我国稳健的出口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抵消消费缓慢复苏等,预计2021年经济增长率达到8.1%,世行近期预计我国2021年经济增长与可能达到8.5%。但近期国内经济运行也面临疫情散发、大宗商品价格高企、能耗双控和部分省市“拉闸限电”等制约,供给回落,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面临新的挑战。

(三)我省经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稳增提质。展望全年,需求端总体延续回升态势,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仍延续稳定恢复态势,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四季度专项债将进入密集发行期,将对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起到积极作用,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下半年全省计划新开工重大项目805个,年度计划投资747.59亿元,8月初集中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81个,年度计划投资557.84亿元,2021年甘肃省新能源项目在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白银、庆阳等7市集中开工,掀起全省新能源建设新热潮,集中开工项目将为推动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发挥标杆作用,将为打造“一带一路”甘肃枢纽节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消费需求有望不断释放,重新提振消费信心。围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激发农村消费活力,围绕城市商业综合体系建设,扩大城市消费规模。立足假日消费,围绕迎国庆,抓住“金九银十”消费旺季,开展重点促销活动,打造消费新亮点,下半年商务系统将谋划开展各类促销活动151场(次)。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走实走深,天津、青岛、厦门、福州等地甘肃特色产品电商体验馆“窗口”作用逐步凸显,陇货精品宣传促销活动效果显著,借助东部省市经济优势、口岸优势、市场优势,消费帮扶力度进一步增强,我省优质农产品特色消费势头强劲。“臻品甘肃”省级平台改版升级、“平台销售+直播带货+短视频”全渠道矩阵销售模式等“线上线下”双平台模式提升消费新体验,也将促进我省消费持续稳定增长。三是供给侧结构改革持续深化,一二三产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入推进,特色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将有效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全年生产、稳定供应,新型经营主体助推农业企业持续做大做强,“甘味”品牌深入实施,走向全国,农产品总体呈产销两旺态势,但全国苹果等部分农产品主产区丰产及出口受阻等,四季度我省苹果等销售形势较为严峻,生猪等农产品价格低位运行,生猪养殖全行业利润下滑,高原夏菜等蔬菜产量缓慢增长。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我省大宗产品价格全面上涨,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动力煤出厂价格持续走高,带动工业企业利润将持续提升。省委省政府《甘肃省今冬明春电力电煤保供方案》等政策举措也将为我省工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将不断推进167个生态产业领域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持续抓好240个“三化”改造项目,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核心数字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轨道交通、炭素新材料、碳离子治疗装置等特色产业不断拓展,工业生产向绿色、高端、智能化迈进。新修订并实施《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将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化“一带一路”机遇和优势,战略通道、枢纽节点建设助推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四是新冠疫情冲击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兰州本轮疫情严重影响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广泛冲击消费需求稳步提升,全面制约生产供应稳定恢复,疫情的持续时间成为能否突破“万亿元”大关的关键影响因素。

综合分析,初步预计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万亿元大关,全省经济增速8%左右,两年平均增长5.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5%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有望达到450亿元

四、主要对策建议

坚持“四早”要求,立足“快准恨”,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利的举措,力争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代价遏制住疫情的扩散蔓延,全力以赴在两周左右时间控制住疫情传播,稳步推进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加强针(第三剂)接种工作,为四季度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基础保障。

(一)多措并举促进投资稳定增长

一是发挥好专项债带动作用。下半年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明显增加,交通、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是专项债券重点支持领域,各市州要做好项目储备,加快新开工、续建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做好发行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发行进度及债券资金拨付使用,提高投资效率。提高地方债券发行市场化水平,合理反映市州、县区和项目等差异,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债券流动性。二是聚焦重点领域稳投资。积极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发挥重大工程项目牵引带动作用,抓紧建立实施推进机制,将重大工程进一步细分落实到具体建设项目上,形成清单,强化要素保障,有序推进项目实施。三是多措并举稳定工业投资。把握工业投资良好形势,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投资,不断完善和用好“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加快补齐工业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引导工业企业加大“三化”改造投资,加强传统制造业碳减排政策的引导和激励,推进绿色低碳投资。综合施策缓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落实各项降成本政策,增强中下游制造业企业投资动力。四是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不断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市政、交通、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补短板领域建设。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稳妥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

(二)统筹城乡推动消费提质扩容

一是稳定大宗消费重点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推动落实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扩大二手车消费,创新经营、流通、监管模式。加快健全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健全回收网络,优化回收渠道,促进家电更新消费,刺激家装消费。推动餐饮服务提质升级,鼓励品牌餐饮企业连锁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加快餐饮企业数字化赋能,加强对地方传统美食的宣传推广,打造特色品牌,提振餐饮消费。二是促进新型消费快速发展。鼓励发展智慧商店、无接触配送、到家服务等,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推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实施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行动,加快促进生活服务业上线上云。鼓励老字号传承和创新传统技艺,推出更多富含时尚元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互联网+旧货”“互联网+回收”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跨境电商进口健康持续创新发展。三是优化提升消费平台载体。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扩大城市消费规模为目标,深入实施“城市商业提升行动”,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动便利店、菜市场、早餐店、维修点等便民商业设施进社区,支持有条件的社区改造提升商业中心、邻里中心等综合服务设施。发展特色街区、特色商圈,培育消费升级载体。抓住节假日“补偿式消费”,以节聚势,以节兴市,以节兴商。组织开展商旅文体融合,释放消费潜力。四是促进脱贫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各级政府部门、单位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保持对原深度贫困县消费帮扶力度只增不减,组织特色农副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金融机构、进军营等,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鼓励社会力量采购帮扶,积极开展“万企兴万村”消费帮扶行动,建设“万企兴万村”消费帮扶基地,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作用,引导社会力量持续扩大脱贫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围绕供应链、流通链、生产链建设,创建一批消费帮扶示范县区,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创建一批消费帮扶产地示范区,培育一批消费帮扶示范企业和社会组织,发展一批消费帮扶示范专馆专柜专区和优质帮扶产品,并整合有关政策资金予以支持。

(三)加快构建稳定绿色电力生产供应体系

一是全力做好全社会保供电工作支持生产煤矿有效落实增产政策,提升煤电供应水平。协调推进停产煤矿恢复生产,争取240万吨/年红沙岗一号井恢复生产,环节区域用煤紧张状况。协调推进疆煤入陇增供,稳定提升蒙煤入甘能力。加强设备维护,确保人民群众用电安全供应满足各种用电需求。跟踪关注省内重点企业、重要用电负荷的发展,积极落实绿色报装供电服务渠道。再签订一批发电供热企业和煤炭企业中长期合同,将发电供热企业中长期合同占年度用煤量比重提高到100%。二是有序建立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抢抓国家推动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发挥我省风光电资源充裕潜能,释放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省装机总容量43.17%规模优势。加快新能源项目建设步伐,积极开展“3+10+X”整县(市、区)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加快建设玉门昌马等抽水蓄能电站,推动提前实现电力低碳转型、安全可靠、经济可承受等多重目标。积极开展绿色电力交易,将有意愿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用户区分出来,与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直接交易,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绿色电力消费,体现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产生的绿电收益用于支持绿色电力发展和消纳,大力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三是加快推进陇电外送重大项目建设。积极落实国家“十四五”电力规划,充分发挥西北电网各大直流输电通道作用,积极落实政府间框架协议,保证电量、争取价格、合理测算新能源比例持续扩大外送规模,提高发电企业利用小时数,缓解企业经营困境,减少新能源弃风弃光,进一步提升“双升双降”指标。推动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及配套调峰火电前期工作,争取尽早核准开工。加快酒湖直流特高压工程配套火电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电网启动陇电入浙、陇电入沪工程前期研究工作,协调推进华能集团甘谷、连城两个电厂复产复工,为经济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聚焦对全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有色冶金、航空航天、文化旅游、新材料、核产业、生物制药、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电子产业、石油化工、绿色环保(含绿色矿山)等14条重点产业链,放大产业集聚效应,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是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依托已经建立的产业链链长及责任部门名录,由链长制办公室督促责任部门分别精准绘制14个关键产业产业链图谱,每条产业链形成“1个图谱”和“N张清单”,“N张清单”分别形成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清单、主要配套企业清单、锻长板重点领域清单、补短板突破环节清单、关键产品技术攻关清单、可对接的省外头部企业清单、可对接的省内外科研机构清单、可对接的省内外社会基金清单、重点产业区域布局清单、重点项目清单等,加快省市携手“双招双引”奠定坚实基础,为精准实施一批延链强链补链项目提供具体抓手。三是强化考核评价。链长制办公室加快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各执行链长部门尽快制定14条产业链“十四五”期间年度、半年度发展目标,细化延链补链强链实现路径,把产业链发展优良水平作为相关干部考核的实绩依据。执行链长部门进一步加强与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共同打好政策组合拳。执行链长部门、链主企业及时将推动产业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反馈给相关链长和链长制办公室协调解决,强化产业链执行链长部门会议和产业链链长会议集中解决共性和关键问题作用。

(五)推进城市群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加快推进兰西城市群发展。建立健全兰西城市群毗邻地区腹地横向协调机制,设立由甘青两地主要负责同志为召集人,市县区党政领导为成员的轮值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提升兰州西宁城市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推动城际间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无缝衔接与标准互认等。引导城市群内部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强化产业发展的一致性,加快城市间产业链形成垂直一体化高效协同效应,包括研发——产业化的协同、整机——零配件的协同、生产——展示——销售的协同、制造——服务的协同,兰州新区主动承担重大产业项目跨区域协同配套,在兰西城市群产业分工格局中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兰白定临主动寻求分工协作和错位发展,形成城市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集群。二是提高城市建设与治理水平。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改善老旧小区居住条件、推进老旧厂区转型培育新动能、推动老旧街区打造街区经济。提升城市发展韧性,结合医院改造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健全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海绵城市。推动城市智慧化运行,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引导社区服务线上办理、建设智慧停车信息平台。促进城市低碳化改造,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行清洁能源供暖、发展绿色建筑。优化创新城市治理,科学调整收缩型城市区划、盘活存量低效建设用地。三是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深化拓展黄河干流四川、甘肃段(黄河干流甘肃省、四川省为左右岸)开展首轮试点经验,推动补偿机制向黄河支流白河(又称嘎曲)甘肃、四川段延伸,在与四川达成协议的基础上,加快与青海、宁夏积极开展协商,加快建立与接壤省份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课题组:陈世星、张帆、马红祥、梁文霞、孙晓婷、张旭春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