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22年甘肃省经济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
  • 时间:2022-04-01
  • 点击:0
  • 来源:甘肃省经济研究院

    2021年以来,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三新一高”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省经济运行呈现出积极向好、稳中有进、稳步提质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展望2022年,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逐步落实,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加快推进,全省经济有望保持稳定增长的发展趋势。

一、2021年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2021年,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营商环境提质提标,深化投资建设领域“放管服”改革,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明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省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日益巩固,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农业生产稳中向好,工业生产稳定增长,服务业继续恢复,投资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消费活力不断释放,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和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初步核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43.3亿元,同比增长6.9%,两年平均增长5.3%。

 

1  季度GDP增速%

(一)从供给侧看,生产快速稳步增长

1.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健康发展。把扶强龙头企业作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倍增行动的突破口,启动实施龙头企业“2512”提升行动,农业生产稳中向好,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64.7亿元,同比增长10.1%,两年平均增长7.6%。全年粮食总产量1231.5万吨,比上年增长2.4%。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着力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培园区、创品牌,持续提升特色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甘味”品牌产销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共建成11个“甘味”品牌馆。

2.工业生产韧性持续显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7.7%。工业新动能不断增强,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8%、38.2%和15.8%。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改善,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1.3亿元,同比增长91.7%营业收入利润率6.26%,同比提高1.98个百分点。

 

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3.服务业发展稳定回升。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5412亿元,同比增长6.5%。交通货运快速增长,铁路货运量6444.1万吨,增长8%;公路货运量69664.7万吨,增长13.7%。文旅新动能持续增强,“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特色旅游商品再创佳绩,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文旅品牌效应持续提升。

(二)从需求侧看,三大需求持续稳定恢复

1.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1%,两年平均增长9.5%,保持恢复增长态势。工业投资增势良好,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5.5%,有效支撑工业复苏,带动工业投资高速增长40.8%。民间投资趋稳向好,增长16.1%,增速高于全国民间投资9.1个百分点。实施“三化”改造重点项目240个,完成投资125亿元。23家企业入围国家级绿色工厂。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1—11月208个省列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04.77亿元,同比增长20.29%,提前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目标任务。

 

3  月度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消费市场保持稳中有进。消费市场活力稳定恢复,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7.1亿元,同比增长11.1%,两年平均增长4.5%。消费新模式新业态进一步提升,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24.8%。“甘味+市县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品牌”三级融合、开放合作的品牌体系加快构建,“甘味”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消费价格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

 

4  月度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3.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90.9亿元,同比增长28.4%。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大幅增长30.5%,达到224.4亿元,占全省进出口的45.7%。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实现双增长,分别同比增长5.4%、31.3%。高水平开放平台作用持续增强,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46.5亿元,同比增长104.8%,全省“4向5条”国际货运班列发运453列1.5万车,总发运车数同比增长55%。服务贸易迈出新步伐。不断拓展外贸新业态,“中吉乌”通道双向贯通,成功开行义乌-兰州-莫斯科、武威-第比利斯、武威-杜伊斯堡国际货运班列,兰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两平台六体系”不断完善,天水跨境电商综试区启动运营。

 

5  近年月度累计外贸进出口及增速

二、2022年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世界经济将在不确定性中缓慢复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复苏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各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级,或引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经济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加快恢复,“三新一高”导向将更加深刻,以数字经济、低碳经济、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的新经济新动能将步入快车道。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但同时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一)有利因素分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心关怀甘肃发展,我省正处于国家战略和自身优势融合释放的历史交汇期。一是我省具备土地要素、能源储量、人力成本优势,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新型城镇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将不断提升全省对外开放水平,有效拓宽发展空间二是家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实施乡村振兴和扩大内需战略、推进“两新一重”建设等重大举措,将有利于改善全省发展条件,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三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省上加快推进产业链链长制等,有利于全省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延链补链强链,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四是国家“双碳”战略深入实施,为全省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提供了新机遇,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将进入大有可为的政策叠加期和黄金发展期。五是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推进“东数西算”“上云用数赋智”国家战略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甘肃枢纽节点,将极大地促进全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不利因素分析

一是疫情防控压力依然较大。由于病毒变异频繁,疫情不确定性增加,全省外防输入压力依然较大,将影响市场预期和有效需求,不利于经济稳定恢复。二是原材料供给短缺风险增加。世界疫情反复影响供给端生产恢复,国际产业格局深刻调整增加要素流动风险,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短缺或成常态。三是促投资稳增长压力较大。2021年基础设施投资下滑幅度明显,成为制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民间投资严重依赖房地产,恒大事件、房价波动等有可能影响民间投资积极性。四是消费需求动力不足。我省居民收入低,房贷、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压力较大影响居民消费意愿汽车、石油等大宗商品消费增速回落。新型消费、虹吸效应、大规模城乡富余劳动力省外就业等导致消费外流,制约消费持续回升。

三、主要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再推动取消一批行政许可等事项。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全面清理违规制定的负面清单。坚持平等交往、秉公用权、依法办事,努力打造市场化、法、国际化营商环境优化要素供给环境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跟着企业走,加强对资源要素的统筹整合。完善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打造系统化、协同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大清理闲置土地和盘活存量土地。落实好省上出台的财税支持、金融服务、人才培育若干措施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国家级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放管服”改革方面走在前列。在各类开发区实施“区域评估”,实现集中评价成果共享共用。在兰州新区等重点区域实施“标准地”出让试点。在各类园区推广和深化实施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实现“最多跑一趟、办事不出园”目标。打造开发区、园区政务超市,由第三方服务机构入驻,开展各类金融、咨询、人才等服务。

(二)不断夯实“三驾马车”动力基础

准确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多措并举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做好项目谋划储备,提高地方债券发行市场化水平,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把握工业投资良好形势,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投资,不断完善和用好“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引导工业企业加大“三化”改造投资,推进绿色低碳投资。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参与市政、交通、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补短板领域建设。落实好重大项目建设协同推进机制,进一步缩短项目建设工期,提高投资效率统筹推动消费提质扩容,推动落实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扩大二手车消费。促进家电更新消费,刺激家装消费。推动餐饮服务提质升级,加快餐饮企业数字化赋能,提振餐饮消费。鼓励发展智慧商店,加快促进生活服务业上线上云。发展特色街区、特色商圈,培育消费升级载体。抓住节假日“补偿式消费”,组织开展商旅文体融合,释放消费潜力。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积极开展“万企兴万村”消费帮扶行动,培育一批消费帮扶示范企业和社会组织。打造全国一流的消费环境,营造诚信销售网络,持续推进“放心消费在陇原”示范创建活动,着力优化提升旅游消费环境,保证城乡消费者安全消费。降低甘肃日用消费品加价率,适当扩大日用消费品进口量,扩大进口免税范围,优化商品种类继续扩大进出口总量持续提升工业品、服务贸易、特色农产品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优势,形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稳定市场。加快天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进度,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等参与海外仓建设,培育一批优秀海外仓企业。提升中欧班列运营效率,稳定扩大铜精矿、镍精矿、锌精矿、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进口,保障全省全国原材料供应链安全稳定。

(三)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

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不断完善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有色冶金、航空航天、文化旅游、新材料、核产业、生物制药、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电子产业、石油化工、绿色环保(含绿色矿山)等14条重点产业链,放大产业集聚效应,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依托已经建立的产业链链长及责任部门名录,由链长制办公室督促责任部门分别精准绘制关键产业产业链图谱,每条产业链形成“1个图谱”和“N张清单”,强化省市携手“双招双引”。强化考核评价,加快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执行链长部门尽快制定产业链年度、半年度发展目标,细化延链补链强链实现路径,把产业链发展水平作为相关干部考核的实绩依据。进一步加强与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共同打好政策组合拳。执行链长部门、链主企业及时将推动产业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反馈给相关链长和链长制办公室协调解决,强化产业链执行链长部门会议和产业链链长会议集中解决共性和关键问题的作用。

(四)加快构建绿色电力供应体系

全力做好全社会保供电工作,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支持生产煤矿有效落实增产政策,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升煤电供应水平。协调推进停产煤矿恢复生产,缓解区域用煤紧张状况。协调推进疆煤入陇增供,稳定提升蒙煤入甘能力。跟踪关注省内重点企业、重要用电负荷的发展,积极落实绿色报装供电服务渠道,加快新能源项目建设步伐,积极开展“3+10+X”整县(市、区)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加快建设玉门昌马等抽水蓄能电站,推动提前实现电力低碳转型、安全可靠、经济可承受等多重目标。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绿色电力消费,体现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产生的绿电收益用于支持绿色电力发展和消纳,大力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打造发、输(配)、储、用、造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推进陇电外送重大项目建设,积极落实国家“十四五”电力规划,充分发挥西北电网各大直流输电通道作用,积极落实政府间框架协议,保证电量、争取价格、合理测算新能源比例,持续扩大外送规模,减少新能源弃风弃光,进一步提升“双升双降”指标。推动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及配套调峰火电前期工作,争取尽早核准开工。加快酒湖直流特高压工程配套火电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电网启动陇电入浙、陇电入沪工程前期研究工作。

(五)着力打造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先行区

坚持把推进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大机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突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两大关键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作出甘肃贡献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分区域实施“五水战略”打造水资源高效节约利用配置体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协同加强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打造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先行区深化拓展黄河干流四川、甘肃段首轮试点经验,推动补偿机制向黄河支流白河(又称嘎曲)甘肃、四川段延伸,在与四川达成协议的基础上,加快与青海、宁夏友好协商,建立与周边省份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六)积极推进兰州西宁等城市群建设

加快推进兰西城市群发展,建立健全兰西城市群毗邻地区横向协调机制,积极提升兰州西宁城市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加快城市间产业链形成垂直一体化高效协同效应。主动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培育壮大云计算、大数据、健康养生等新兴产业,强化与西安、宝鸡等城市产业对接协作,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天水国际陆港,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进一步提升天水、平凉、庆阳重要节点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强与西安、咸阳、宝鸡等城市旅游线路共建、优势产业衔接互补,打造文化旅游高地、国家先进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化基地。兰州新区主动承担重大产业项目跨区域协同配套,引导兰白定临主动寻求分工协作和错位发展,形成城市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集群。加快河西走廊组团发展,强化经济联动发展,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统筹推进河西走廊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加快酒嘉同城化发展,促进金昌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放大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效应,打造兰州与乌鲁木齐之间河西新城市群,建设全国区域性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统筹做好稳定就业和人才支撑工作

强化就地就近就业正确面对全省人口减少和人才流失的客观现实,针对性出台吸引人才留甘入甘政策。科学推进省外输转就业,创造更多省内优质就业岗位,提升省内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规模,通过推动大项目建设,支持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等吸引更多劳动力入甘就业破解技能人才供需矛盾加快落实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着力集聚高层次创新和高质量管理人才。实施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加特殊的人才政策,吸引各类人才扎根甘肃发展。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赋予用人单位和创新主体更大的自主权,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健全激励干部勇于担当作为的容错纠错机制,搭建优越的干事创业平台,坚持用事业引才引智兼顾提升待遇用才留人,有效激发干事创业激情。

 

作者:周弘、张帆、马红祥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