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回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日期:2009-05-05  来源:
    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战略目标

  (一)“九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九五”期间,特别是州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十五大精神,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扩大内需,千方百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努力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结构调整和各项改革,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州国内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完成比1980年翻两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国内生产总值由“八五”末的15.8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1.84亿元,年均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1%,第二产业年均增长8.6%,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3%;财政收入由0.91亿元增加到1.64亿元,年均增长12.5%;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8.8亿元,年均增长2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8亿元,年均增长5.l%. 1998年,全州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46.7万吨。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通过实施一系列开发战略,特别是“3338”工程及“两点一线”开发战略,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2000年末,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八五”末的60%上升到65.3%,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55∶18∶27调整到39.5∶22.4∶38.1。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业生产积极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建成高效日光节能温室10165亩,塑料大棚16379亩。工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初步形成了以黄酒、啤特果汁、手抓羊肉等为主的地方名优特产品和以食品、建材、毛纺、制革、冶金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旅游、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均得到较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优化,2000年全州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5.8%,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9.9%,农民人均从非公有制经济中获得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九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累计达到27.07亿元,比“八五”期间的12.14亿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3%。先后建成了东乡县老虎嘴电站、临夏县北塬渠二期、积石山县黄河大河家电站、临夏县莲花码头、永靖县小川黄河大桥、州国家粮食储备库、广播电视“村村通”、无线寻呼和移动通信联网等重点项目;陆续开工了东乡县南阳渠、临夏市给水改扩建、全州农村电网改造等骨干工程。多渠道筹集资金,对临夏市、各县县城、重点集镇和市场及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有力地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完善了城镇功能。“九五”期间投入校舍建设和教学设备资金近2亿元,其中社会捐资3552万元,新建和改扩建学校500多所,是我州历史上教育投资增长最快、教学条件改善最大的时期。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通过兴修水利、梯田、人畜饮水、农村道路、集雨节灌等工程,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五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7.2亿元,解决温饱人口56.28万人,贫困面下降到4.65%,永靖、康乐、和政、广河、临夏县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八五”末的577.13元增加到2000年的1010元,年均增长11.8%;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由4065元增加到6196元,年均增长8.8%;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8平方米增加到9平方米。农村居住条件也有明显的改善。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1996年以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96项,其中24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0项国内领先。永靖、康乐、广河、和政、临夏县实现“普初”目标,临夏市通过“普九”验收。全州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4%,适龄儿童入学率由84.5%提高到93.89%,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6.43‰下降到10‰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达到186个,从业人员达431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614人。修建改造乡镇卫生院126个。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提高到73.9%和82.7%。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大气、河流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草)工程全面启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总的来看,“九五”期间是我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时期。回顾“九五”期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一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始终不渝地贯彻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从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省委保持高度一致,是打开工作新局面,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走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

  三是坚持抓好支撑国民经济全局的骨干工程建设,是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目标顺利实现的物质基础。

  四是坚持优势区域重点突破,通过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经济带(片),示范、引导、辐射、带动经济整体发展,是发展经济行之有效的战略举措。

  五是坚持自力更生和争取国家支持相结合,拓宽筹融资渠道,是融通建设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根本途径。

  六是坚持科教兴州和开放带动战略,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是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发展后劲的强大动力。

  七是坚持依法治州,依法行政强化宏观引导和协调服务,是搞好全局工作的法制保障。

    八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十五”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临近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大气候、大背景和大格局必将对我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新世纪发展的有利形势,客观估价制约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认清未来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环境条件,科学确定发展思路。

    “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

    既定的发展思路为顺利实观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州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州委、州政府进一步深化州情认识,制定的“3388”工程、“两点一线”开发战略、临夏县北塬和康乐县胭脂三川综合开发战略以及州委八届三次全委会议通过的《中共临夏州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十五”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积极的政策环境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从宏观上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科技教育、人才培养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加之我州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甘肃省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和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具有较强的区域政策优势。

  相对丰富的资源优势,为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州境内水力资源较为丰富,为发展水产养殖、旅游、航运、灌溉等提供了条件;具有较好开发利用前景的临夏蚕豆、东乡洋芋、莲花花椒、酸巴梨、民族地毯等地方名优特稀产品种类较多;旅游景观和民俗风情独具特色,为州内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统筹规划、协作开发创造了条件;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和大规模的劳务输转;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地方工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文、区位优势为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奠定了基础。我州是穆斯林群众聚居区,具有广泛开展与国内外的伊斯兰文化、经济交流与合作的独特优势,侨胞、台胞较多,与国外民间往来比较频繁,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临夏毗邻省会兰州市,可望建设成与兰州西北商贸中心为一体的临夏民族商贸区。

    商贸优势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我州流通领域从业人员达14万多人,已建成各类专业、综合市场130多处,商贸流通辐射20多个省市区,在北京、深圳、西藏、南京等省(市)区设立了9处常驻办事机构和经贸公司,市场提供的皮张、羊毛、木材、茶叶、布匹面料十分丰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原材料充裕。商贸流通领域积累的资本,有利于扩大再生产和二、三产业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可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正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我州非公有制经济具有起步较早、分布领域较广的优势,在《临夏回族自治州非公有制经济保护条例》的推动下,我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必将加快,必将带动全州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人均占有量小。我州经济结构仍然是农本型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整体水平不高。虽然经济总量增长较快,但与发达地区人均占有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主要经济指标均排在全省后列。
    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以边远山区为主的贫困带片上的群众,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

    工业化水平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仅占22.4%,比全国水平49.7%低27.3个百分点,比全省水平44.7%低22.3个百分点。绝大多数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档次低、能耗高、效益差,缺乏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

    财政自给能力十分有限。2000年全州财政自给率仅为25.5%。由于财政收入很低,供养人员过多,财政非常困难,不仅难以筹措资金搞建设,而且高额赤字大量挤占了专项建设资金,形成了恶性循环。
    科技教育落后。适龄儿童入学率比全省低4.94个百分点,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科技推广应用难度很大,发展高、新、精、尖技术经济有很大的制约性。

    思想观念落后。在主观认识上,受传统观念束缚,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比较陈旧,某些方面还存在墨守陈规、不思进取的意识,推进各项改革的难度较大。

    (三)“十五”发展战略及目标

    “十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解放思想,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按照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的总体要求,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坚持开放带动、科教兴州、依法治州、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地方工业、商贸业、旅游业四大支柱产业,逐步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农业产业化和财政收入三大突破,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05年,大部分地方稳定解决温饱,临夏市和各县部分川塬地区实现小康。

    经济总量目标: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10%;“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15%。

    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到2005年,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调整为31∶29∶40,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45%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19%。

    经济效益目标: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到2005年,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6亿元,年均增长10%。

    人口与就业目标:到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严格控制在9.36‰以内;劳动就业率达到95.2%。

    居民收入与生活质量目标: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亿元,年均增长8%。

    生态环境目标: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到2005年,水土保持治理面积达到3000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44.22%;森林覆盖率达到2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0%;工业“三废”得到有效治理。

  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十五”期间,继续把发展农业摆在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分类指导”的原则,以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特色区域农业发展为突破口,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一是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加快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品种结构的调整,积极引进适宜我州种植、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作物品种,形成规模,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扩大洋芋、蚕豆等作物种植面积,在广临长廊、永靖、临夏县北塬、康乐县胭脂乡三川等川塬灌区大搞温棚和高效日光节能温室建设,积极发展蔬菜、花卉及其它特新经济作物种植。到2005年,高效日光温室和塑料温棚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实用农业科技,促进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现代农业转变,建立八个农业产业化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树典型、抓推广、促全局,努力提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推广低压管道输水、喷灌、滴灌、渗灌等节灌技术,重点抓好北塬万亩节水灌溉和南阳渠节水灌溉试验示范工程,“十五”期间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9万亩。结合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林牧业。重点发展临夏市花卉、刘家峡库区周边地区花椒、积石山县核桃、和政县酸巴梨、东乡县大接杏、永靖县优质红枣等林业生产。规模发展养羊、奶牛、肉牛、瘦肉猪、良种鸡基地,积极发展特种动物养殖。实施库区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力争把库区建成全省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在广临长廊沿线、商品集散地和资源富集区,集中扶持新建和改扩建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三是提高乡镇企业整体水平,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鼓励和促使乡镇企业和城市工商企业联合,优势互补,形成发展优势,使乡镇企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

    (二)大力调整经济结构

    l. 实现地方工业的跨跃式发展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地方工业,尽快形成工业经济的新特色和新优势。一是依托资源和市场优势,培育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在交通沿线、商品集散地和资源富集区兴办以电力、制革、毛纺、采矿、冶金、建材、化工、食品、民族特需用品为主的高起点、高科技含量企业,培育壮大一批能够支撑国民经济全局的骨干企业,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二是优化产品结构,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壮大名优特新产品,创出具有临夏特色的陇货精品。集中物力、财力,重点扶持发展啤特果汁、民族地毯、服装加工业、酿酒、毛纺、清真食品、民族工艺品等已经初显优势的产品,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培育壮大为主导产品。三是抓好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通过“扶优扶强”等措施,对优势企业和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和倾斜,巩固提高百力、太子两大集团,引导和促进地方工业向集团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 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结合经济结构向“三二一”型调整的总体目标,加快发展服务业,力求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高水平。着力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新兴服务业,显著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比重。
    商贸业。抓住兰州建设西北商贸中心的机遇,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传统优势,建设大市场,构筑大商贸,实现大流通,力争把我州建成西北商贸中心民族商贸区。重点抓好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的建设,发展直销、连锁、超级市场等新型流通业。力争在临夏市和兰郎公路沿线建成一批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粮油、果品、蔬菜、农畜产品、民族特需用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汇中心。

    旅游业。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尽快将其培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继续以刘家峡水库、炳灵寺、松鸣岩、莲花山等旅游景点为重点,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积极开发黄河三峡、积石雄关、太子山、铁沟、药水峡等生态旅游景点和民族、民俗、宗教、文化人文景点,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旅游网络。建设一批体现地域、民俗风情特点,集观赏、度假、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尽快建成和政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开发永靖恐龙足印景点,发展考古旅游。努力开发具有鲜明个性和纪念价值的民族用品、地方特产、民族工艺品等旅游商品,以旅游业带动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

信息服务业。推广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开放信息市场,发展信息产业。逐步建设完善经济、科技、农业、工商、贸易、教育、政府、旅游、文化等骨干信息资源网,推动电信、有线电视、互联网“三网合一”。力争用5年时间,将临夏网站建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网站。加快发展以网络信息为主的技术服务、法律服务、中介服务、会计服务等新型行业。

    金融服务业。积极实现金融主体多元化。吸引外资银行,尤其注重吸引中东等穆斯林国家金融组织、中外合资银行在临夏设立办事机构。鼓励非金融机构和投资中介机构的发展。

3. 实施优势区域重点开发战略

    坚持“以线穿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广临长廊、刘家峡库区、临夏县北塬、康乐县胭脂三川等区域为重点,加快区域经济开发。重点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和各县县城,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以县城为基础,合理布局小城镇发展的规模,重点完善给排水、交通、通讯、电网和广播电视等城镇基础设施,努力建设一批以支柱产业为支撑、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十五”期间,力争完成永靖县改市,全州新设建制镇12个。通过促进不同规模的城镇共同发展,逐步建立起由临夏市和各县县城、农村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环境优美的城镇网络体系框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l. 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实现优化配置为目标,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水资源,实行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以中小型水利工程为重点,改造完善现有水利设施。动员全社会力量兴修水利,挖掘现有农田水利骨干工程潜力,维修设施,搞好渠系配套。集中力量建成东乡县南阳渠、积石山县大峡引水灌溉等骨干工程,利用2~3年时间基本解决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到2005年,全州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0万亩,梯田面积占宜修坡耕地面积的88.5%。永靖、广河、东乡、和政、临夏县基本实现梯田化。

    2. 电力建设

    优化电网结构,开拓电力市场,尽快将全州电网主网架由35千伏提高到110千伏,形成一个完整、科学、合理的输电网架,为全州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优质、可靠的电力保障,并为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有利条件。“十五”末,在保持乡村通电率100%的基础上,户通电率达到98%以上,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加快第四批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步伐,积极开发水能资源,重点加快黄河、大夏河、洮河流域资源开发,建成临夏县土门关电站、东乡小庄电站等工程。

    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强化骨架,改造干线、增大密度、完善配套”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十五”期间,临夏市通往兰州和其它地区所在地的公路实现高等级化,州县公路达到三级以上、县乡公路达到四级以上,完善乡村公路配套设施,增强抗灾能力。建成康临高速公路、兰刘高等级公路、巴下寺至锁南二级公路,建成刘家峡库区航运工程。完善汽车客货运输站、场建设。形成内连县、乡、村,外接省、地、州,集公路、水路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4.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着眼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居民文化素质,逐步完善城镇体系,积极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成各县(市)城市(镇)总体规划的修订,使城市的聚集结构和空间布局合理化。“十五”期间,力争上马建设临夏市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市集中供热、城区二环路等重点工程,逐步把临夏市建成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辐射带动功能较强的城市。加快广河、康乐、东乡等县城给水扩建、永靖县城防洪等工程和三甲集、大河家、盐锅峡、达板、苏集、土桥等重点集镇建设步伐,以城镇建设的现代化辐射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5. 广播电视及通信建设

    在全州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基础上,“十五”期间,实现自然村“村村通”,全州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90%以上。加快有线广播电视区域性网络的改造,扩大城市及农村有线广播电视覆盖范围。以光缆建设为重点,建成宽带双向多功能有线广播电视综合信息传输网,实现省、州、县联网,推进公用通信网数字化和经济信息化进程。加快移动数据通信建设,“十五”期间,建设10个以上移动电话信息传输网点,大幅度提高移动通信覆盖率。

    (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加快边远贫困地区的发展。面对国家、省上建设小康社会的更高要求,以及有效需求不足、就业压力加大的突出矛盾和城乡居民收入偏低,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速缓慢的问题,结合西部大开发,以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扩大劳务输出,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切实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解决温饱,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加强贫困检测工作,建立检测体系,及时掌握返贫人口、新增贫困人口的变化动态,及时制定措施,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十五”末大部分地区稳定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加快临夏市和各县条件较好的川塬灌区的小康建设步伐,制定规划,分步实施,提高农村整体生活水平。

    (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坚持开发与治理相结合、远期与近期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实施综合治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监测体系,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工程,林草结合,以草为主,恢复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逐步改善全州生态环境。大力推广四荒地承包和拍卖使用权的做法,把适宜种草种树的荒山、荒沟、荒滩地整体租赁、承包、拍卖给个人和集体建设经营。加快永靖、东乡、广河县国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争取“十五”期间将积石山等4县列入国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县,稳步推进刘家峡库区流域绿化建设工程。

    (六)实现非公有制经济新的突破

    继续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认真落实《临夏回族自治州非公有制经济保护条例》,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在法律上保护,政策上扶持,发展上引导,资金上支持,技术上帮助,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力求增大总量,提高质量,努力实现发展区域、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水平的新突破。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与发展集体经济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大力兴办科技型和外向型企业,注重规模,发展优势,力争建成几个产值上亿元、利税千万元的私营企业集团。鼓励引导有一定经济实力、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私营企业向一、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渗透和转移,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在现代农业和新型产业中的比重。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公路、桥梁以及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十五”末,全州逐步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格局。

    (七)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强化开放意识,积极开拓和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拓展对外商贸活动领域,开展多层次的商贸活动,巩固西部贸易,开辟中部贸易,扩大沿海贸易,开展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充分利用出口自营权,积极组织地方特色产品出口。积极扩大引资领域,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重点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采用BOT等方式重点开发一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资源利用项目,拓宽我州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输出的市场和领域。开拓中东市场,互设商务机构,为官方和民间经贸提供服务。

    (八)全面落实科教兴州战略

    以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为先导,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农业生产中,实施种子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使全州主要农作物当家品种实现更新换代。发展有机农业、工厂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大力推广小麦膜侧沟播套种洋芋等旱作丰产栽培、无土栽培、青贮氨化和温棚建设等“两高一优”农业生产技术。开发优质地方特有经济树种、乡土经济树种。开展畜种选育,引进推广牛羊快速育肥、网箱养鱼、黄牛细管冻配、胚胎移植、规范化饲养管理、程序化免疫等畜禽繁殖、饲养新技术。在工业和乡镇企业中,着力推广先进的制造技术、智能技术、节能技术,不断改造技术工艺、关键设备和监测手段,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实施技术更新改造工程和乡镇企业科技振兴工程。重点开发洋芋、果品、花椒、蚕豆等系列产品深加工技术;发展皮革及牛、羊、兔毛绒加工处理技术,产精品,创品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突出“两基”地位,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2003年,全州实现“普初”;2005年,永靖、临夏县和其他县的川塬区乡镇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6%。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加快普及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中等学校专业结构,尽快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挖掘社会力量办学的潜力,形成多种办学形式,建成临夏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一批我州开发和生产第一线急需的实用技术人才。

  (九)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继续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净化社会环境,促进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快发展新闻、广播电视等文化艺术事业,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创作一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精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好农村小康文化工程,建成广临文明长廊。积极发展各类卫生保健事业,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保护和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建成广河、积石山、永靖、东乡等县医院住院楼。以实现计划生育工作“三为主”和创建优质服务县为重点,坚持落实计划生育各项法规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继续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及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力争建成临夏体育馆。积极推进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树立公民的诚信观念,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临夏做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以社会稳定为主的法制和社会环境。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再教育,牢固树立“两个离不开”的思想,自觉维护好各民族之间、民族内部、党群干部、军政军民等各个方面的大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一各族人民的意志,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一心一意干事业,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

    三、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一)体制环境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建立企业竞争激励机制和权力约束机制,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营运和监督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改革投融资体制。逐步缩小政府投资领域,缩减政府行政审批范围。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加快改革投资决策体制,建立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银行独立审贷的机制。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工程招标投标合同制和监理制,建立规范的投融资市场,疏通民间资金转化为项目投资的渠道,逐步建立起以政策性投资为引导、民间投资为主体、外资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为一体的风险投资体系。

    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努力调动各级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证政府公共支出、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正确运用预算、税收、补贴等手段,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运作效率和效益。积极稳妥地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积极培植财源,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把政府的主要职能转向长远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及地方性法规等方面来,减少行政干预,综合运用计划、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提高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能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严格控制财政供给人员过快增长,分流富余人员,理顺政府部门之间关系,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二)政策环境

    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高开放的水平、层次和领域。积极创建外资、合资企业,千方百计吸引国内、省内各行业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中型企业到我州投资建设,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和劳务输出。

    产业引导政策。根据国家制定的鼓励发展类产业、产品目录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合理引导资金投向,改善投资结构,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提高投资效益。

    消费政策。运用经济杠杆合理引导消费,拓宽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建立消费激励机制,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即期消费,提高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改善。

    人才政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建立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的激励机制,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县乡基层、企事业单位工作,制定知识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加强州内外人才交流。

    人口与就业政策。继续贯彻计划生育政策,鼓励优生优育。逐步建立劳动就业的激励制度,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和复员军人走向市场,双向选择,拓宽劳动就业渠道。促进城乡劳动力有序流动。

    (三)资源环境

    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依法加强水、基本农田、矿产等资源的保护,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推进用水方式和用水制度的改革。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执行州、县(市)、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农用地转为非农业建设用地的审批,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全面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回收利用率,发展环保产业。

    (四)市场环境

    坚持统一开放、协调发展、竞争有序、适度超前的原则,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市场建设,尽快形成公平竞争、布局合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完善消费品市场。统筹安排、合理布局零售市场与批发市场、专业市场与综合性市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建立和完善由各类市场组成的消费品市场体系。着力培育区域性大市场,重点建设一批知名度较高,交易规模大、辐射能力强、运营规范的农副产品及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加快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积极推进连锁经营、配送中心和商品代理等新型营销方式。大力发展直供、直销和产供销一体化等流通形式。

    发展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规模,广泛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参与经济建设。积极开拓企业债券发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成果转化。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劳动力市场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发展各级各类劳动就业服务网络,规范劳动力市场、职业介绍、劳动力市场信息、劳务权益等方面的管理办法,重点建立面向社会的人才交流中心和信息网络。技术市场建立重点技术供需信息库以及科技信息网络,为成果转让、技术咨询、技术交易提供全方位服务。土地及房地产市场逐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制度,规范和活跃土地市场,全面开放住房租赁市场。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有限期地出让制度,规范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行为。

    (五)法制环境
   

    积极推进依法治州战略,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加强普法教育,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普及工作,把普法教育引向深入,进一步提高全州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二是规范行政司法环境,抓紧制定适应西部大开发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地方性规章。三是加强执法监督,实行执法责任制,建设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提高执法水平。

  四、计划实施

    (一)广泛开展宣传,统一思想认识

    动员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广泛向社会宣传“十五”计划,使社会各族各界群众对“十五”计划有所认识和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调动全州人民参与实施“十五”计划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全社会广泛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十五”计划的精神上来,把各行各业的行动统一到“十五”计划的实施上来。

    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高度重视“十五”计划的执行,在认真实施好本县(市)、本行业“十五”计划的同时,以“三个代表”的高度,加强领导,积极组织实施。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各司其职,明确责任,相互配合,协调行动,为“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二)搞好重点建设,保证目标落实

    “十五”期间,州上将续建和新立项建设一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项目,主要包括东乡南阳渠工程、积石山大峡灌区、临夏县土门关电站和二、三级电站、兰刘高等级公路、康临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县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草)、临夏市城市垃圾污水处理、临夏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工程。通过重点骨干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增强全州的经济整体实力。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推行和完善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力争多筛选论证一批好项目。

    (三)加强计划执行的监测分析和适时修订

    计划实施中政府将加强经常性的监测、预警和分析。将按领域制定针对性强的专题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督促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按照各自应承办的任务,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省内外、州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不可预见因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计划目标时,政府及时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报请州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以便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采取措施,确保实施计划的严肃性、连续性和规范性。

临夏州“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主要目标

单位 1990年实际 1995年实际 2000年实际

“九五”<?XML:NAMESPACE PREFIX = O /> 递增率(%)

2005年计划

“十五” 递增率(%)

一、国内总产值 亿元 6.46 15.8 21.84 7.6 35 10
第一产业 亿元 3.27 8.72 8.62 5.1 11 5
第二产业 亿元 1.1 2.86 4.9 8.6 10 15
第三产业 亿元 2.1 4.21 8.32 13.3 14 1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398 888 1152 6.6 1772 9
二、农业总产值 亿元 5.4 6.5 7.55 6.3 9.6 5
三、工业总产值 亿元 2.93 9.75 14.2 17.3 30 16
四、乡镇企业总产值 亿元 3.66 17.11 28.8 22.4 60 16
五、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g g 0.767 g 1.1 8
六、财政收入 亿元 0.48 0.91 1.64 12.5 2.6 10
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0.75 4.63 6.5 7 13 15
八、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g g g g 150 g
出口贸易 万美元 g g g g 100 g
 进口贸易 万美元 g g g g 50 g
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1 6.85 8.8 5.1 13 8
十、城镇环境状况 g gg g g g g g
废气排放 / gg 4592 5950 5.3 7239 4
废水排放 / g 12.5 8.8 -6.3 13.4 8.8
废渣排放 M3/ g 0.0032 0.0009 g 0.0011 4
十一、城镇失业、下岗人员比率 % g g 5 g 4.8 g
十二、 农民人均纯收入 335.4 577.13 1010 11.8 1500 8
十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34 2784 3034 1.7 4500 8
十四、教育状况 % 66 72.1 85 g 90 g
十五、适龄儿童入学率 % 82.6 84.53 93.89 g 96 g
十六、社会保障程度 % g g 15.3 g 17.5 g
十七、年末总人口 万人 162.46 177.99 187.85 1.08 198 1.06
人口自然增长率 13.32 16.43 g g 9.36 g
十八、粮食总产量 万吨 38.44 29.7 40.41 6.4 47 3
十九、油料总产量 万吨 1.46 1.2 1.75 7.8 2.2 5
二十、肉类总产量 万吨 2.17 3.56 3.16 8.2 4.5 7
二十一、当年造林面积 万亩 18.87 23.6 17.21 g 15 g
二十二、新增有效浇灌面积 万亩 0.5 1.17 2.01 g 2 g
二十三、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 8.27 9.53 11 g 19 g

(1)城镇环境状况:地州市所在地人均负担工业“三废”排放量;

(2)城镇失业下岗人员比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下岗待安置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市下岗待业安置人数)×100%;

(3)教育状况:九年义务教育率;

(4)社会保障程度:(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人数)÷城镇总人口×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