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传承而悠久 因交汇而共生 ——多样载体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 时间:2020-08-04
  • 点击:1942
  • 来源:新华丝路

    新华丝路北京8月3日电(张璐曦)文明的传承,源远流长。文明的交流,生生不息。在历史长河中,亚洲众多古老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正所谓一棵树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树叶;一片沙漠中,找不到完全一样的沙粒。各国各地均有自己的文明形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也是历史必然。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正因多元文化的汇聚,才有了今天多姿多彩的亚洲大家庭。如何维护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更好的交流互鉴,促进多元文化共存、共生、共同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

    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文春英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社分析师专访时表示,所有的文明都是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彼此借鉴而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是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璀璨瑰宝,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中国文化应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走到世人面前。

    多元文化 包容共生

    文春英指出,文化的多元性要从两个视角来看,现在学者普遍用的是外部视角,但更应该深入到文化的内部来看。她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多种文明汇聚交融的成果,任何一种文化的繁荣从某种意义上都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而不仅仅是某个地区或某个民族孤立的传承。同理,每种文明都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但同时这种文明也必然是多种文明交融的成果。

    “实际上所有的文明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从亚洲范围来看,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不论从地缘政治、文学艺术角度,还是宗教、市井生活角度,这些国家间的文化都是相互交融且紧密联系的。”文春英说。

    文春英介绍,回顾历史,在亚洲的北部区域曾有契丹、匈奴、女真等民族,这些民族与中国中原地区的文化相互滋养、彼此渗透,在交融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最具生命力、包容度和传承性的一种文明,而在此过程中,也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凭空消失,它只是融入到了另一种文明里。再比如,希腊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西亚文化的影响,而希腊文化在经历繁荣与没落后,又通过波斯文化在西亚文化中留存光芒。

    “从一个宏观的历史视角看,不同文明之间的关联从未间断过。用动态的、开放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是相互连接、彼此交融的。”文春英说。

    产品为媒 传播中国

    文明的交流有广泛的载体和灵活的形式,相比政治对话、经济合作等方式更容易被人接受,也有更多的柔韧性和可塑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故事已传播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角落,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在文春英看来,文化交流并不用刻意关注途径、渠道、方式,因为文化传播在本质上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一切皆媒、人人为媒。企业、产品、普通人、艺术品、生活用品等,诸如此类看得到的“媒”和看不到的“媒”,在文化交融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文春英说:“我的一个学生毕业后去了西班牙,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喜欢西班牙的文化、艺术,还有西班牙的皮鞋。我认识的一位高校教授在退休后去了日本学习画漫画,因为他特别喜欢日本的漫画。这足以说明文化的传播无处不在”。她表示,一个国家只有在受人尊敬时才能产生足够的影响力。而如何受到尊敬,则来自于文化软实力。

    文春英还表示,一个国家在政府层面、外交层面、国际关系层面的举措与普通百姓的关联并不大,他们可能并不喜欢某个国家的首脑,但不妨碍他们喜欢这个国家的人民、文化、艺术等。比如一部韩剧很好看,就会吸引喜欢它的人去学习韩语,一个国家的景色美,不妨碍喜欢风景的人到这个国家去旅行。

    “我喜欢德国的剃须刀、韩国的化妆品很好用、日本电饭锅煮出来的米饭更好吃……这些就是我们不太在意的‘媒’所发挥的作用,”文春英说。

    产品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也是国家形象与实力的体现。当我们的企业“走出去”、我们的产品“走出去”,我们的文化也自然会跟着“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