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哈达铺:红军长征中的转折地
  • 时间:2021-12-23
  • 点击:1907
  • 来源:甘肃日报

    张柯兵

  哈达铺作为长征的重要节点,红一、二、四方面军三支主力部队长征中先后经过,红军在这里决策定向、补充给养、整编队伍、颁布实施民族政策、发动成徽两康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历史地位重要而特殊。

  英明决策定方向——

  哈达铺是红军落脚陕甘的重要“决策地”


哈达铺邮政代办所旧址

  1934年10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战略转移,寻找和创建新的根据地。长征路上,一路经历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追堵截,为摆脱敌人和保存自己,红军的落脚点因敌我态势和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而屡次调整,何处“落脚”成为事关红军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在俄界会议上,决定首先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建一个根据地,尔后向东发展。到了哈达铺,红军在报纸上得到了新的消息,中央领导人分析研判后,及时改变了俄界会议作出的决定,毛泽东同志果断提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发。

  哈达铺是甘肃南部的商贸重镇,交通便利,邮政事业发达,外地商人订阅了许多报刊,信息量很大。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到达哈达铺后,立即要求红军侦察连找点“精神食粮”来,据红军侦察连指导员曹德连和毛主席警卫员陈昌奉回忆,按照毛主席指示,从哈达铺邮政代办所和其他地方找到一批报纸,中央领导人从这些报纸上得到了陕甘还有刘志丹和徐海东的红军,革命根据地依然存在,而且正处于蓬勃发展之势的重要信息。陕甘有红军的消息主要反映在《大公报》上,如:7月23日《大公报》刊载阎锡山的报告说,“陕北匪共甚为猖獗,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非赤化,完全赤化者有八县,半赤化者十余县,现在共党力量,已有不用武力即能扩大区域威势”。8月1日的《大公报》援引国民党军第84师师长高桂滋的话,讲到了刘志丹红二十六军和徐海东红二十五军的行军状况。除了《大公报》,其他报纸也对陕甘红军和根据地有记述。通过这些报纸透露的信息,党中央第一次确切知道,陕甘还有红军和根据地。根据这一重大发现,毛泽东找来时任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的贾拓夫,询问详情,贾拓夫将1933年7月陕西省委被破坏前陕甘游击队、红二十六军的活动及陕西革命斗争的情况做了详细汇报。随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初步决定与陕甘红军会合。9月22日上午,在哈达铺召开了中央领导人会议,进一步分析了形势,一致认为要到陕甘去,与那里的红军会合,又一次指出新的前进方向。下午,在哈达铺关帝庙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政治报告》,向大家宣布了“到陕北去”的决定。

  知道陕甘有红军的消息后,中共中央负责人张闻天撰写了《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博古撰写了《陕西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与我们支队的任务》,两篇文章论述了陕甘边的革命状况和落脚陕甘的重大意义。另外,时任陕甘支队第一纵队宣传科科长的彭加伦连夜创作了歌曲《到陕北去》,作者自注“彭加伦创作于哈达铺”。9月23日,党中央率领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在成功突破渭河防线后到达榜罗镇。27日,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这次会议上,中央正式决定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并以此作为中国革命大本营。

  在哈达铺,党中央为红军长征提出新的前进方向。至此,红军长征以哈达铺为起点,踏上了向陕甘革命根据地前进的征程,这是红军长征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决定,对推动全民族抗日运动高潮起到了重要作用。

《红军进入哈达铺》(油画)(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三军过后尽开颜——

  哈达铺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补给地”

  长征到达哈达铺之前,面对自然条件恶劣的严峻考验,红军的每一天都处在艰难困苦之中,在饥寒交迫中走过雪山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来到哈达铺,在这里得到休养补给,使疲惫不堪的红军战士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哈达铺繁荣富庶、物价便宜,5块大洋能买1头猪,2块大洋能买1只羊,还有鲁大昌残部败逃时,留下的几百担大米、白面和2000多斤食盐,物资十分充足。为了恢复体力,红军总政治部发出“大家要食得好” 的号令,全军上下每人发1块大洋改善伙食,各单位杀猪宰羊、买鸡买蛋,大办伙食。与此同时,总政治部还发出命令,要求各单位邀请驻地周围群众会餐,进一步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和联系。哈达铺以相对繁盛的商贸和富饶的物产,为红军长征提供了丰富给养。

  除了物质上的补给外,毛泽东和党中央还进行了干部政治整训,提出了了解干部、保护干部的要求,开展了政治思想工作,使红军将士认清了形势,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提振了士气,精神上受到了极大鼓舞。

  一年后,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哈达铺,这里依然是红军各种物资的重要补给地,红四方面军在这里休整数天,改善伙食、补充物资,扩红建政,宣传抗日主张,组建游击队,先后有2000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这里成为红军长征途中重要的兵员补充地。

  红军经过哈达铺的休整补给,体力得到恢复,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提高了战斗力,为北上陕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哈达铺是长征“命运交响乐”中最明快的乐章,是中国革命的一块福地,也是毛泽东《七律·长征》中所讲的“三军过后尽开颜”之地。

  中央红军大整编——

  哈达铺是红军队伍的重要“整编地”

  懋功会师后,由于张国焘的分裂行径,中央红军先行北上,因战斗减员和行军环境恶劣等因素,红军到达哈达铺时仅存7000余人,为了健全建制、缩小目标,红军队伍亟须整编。在俄界会议上,中央作出了对红一、红三军整编为陕甘支队的决定,但因当时军情紧急,只是在路途上作了部队整编的准备工作。

  红军到达哈达铺后,随即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讨论组织工作和干部问题及部队编制。会上正式通过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的整编方案,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林彪任副司令员、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陕甘支队下设三个纵队,原红一、红三军分别改为第一、第二纵队,中央机关、红军总政治部等组成第三纵队。经过整编,确保了红军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一领导和统一行动,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直接领导,减少了指挥层级,充实了基层部队,极大地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改编后的支队目标较小,作战灵活,更有利于减少行军中的阻力。

  成立陕甘支队是红军长征中重要的一次部队大整编,也是中央对经过千锤百炼的红军骨干力量的一次整合。开国上将萧华曾写诗称赞道:“红军越岷山,哈达大整编。万里云和月,精兵存六千。”正是有了这次整编,红军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发提供了思想上、组织上和军事上的有力保证,整编后的中央红军从这里出发,开始了奔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伟大进军。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展厅中《军民鱼水情》的场景。

    民族政策新探索——

  哈达铺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实施地”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长征途中党更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并加以充分实践和运用。长征时期,红军各主力部队都途经少数民族地区,跟少数民族群众有了直接接触,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制定了一些民族政策,哈达铺作为长征中民族政策的重要探索地和实践地之一,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民族政策。

  哈达铺是回、汉民族共同居住区,党中央率红一、三军团到哈达铺时,十分注重对红军指战员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和纪律教育,把搞好民族工作作为重要政治活动来开展,及时制定了《回民地区守则》,其规定:“进入回民区域,应先派代表与阿訇接洽,说明红军北上抗日的意义,得到回民同意后,才准进入回民村庄宿营,否则露营。保护回民信教自由,不得擅入清真寺,不得损坏回民经典。不准借用回民器皿用具,在回民地区不准吃猪肉、猪油等。宣传红军民族平等的主张,反对汉官压迫回民。”这简单的四条纪律结合了回民地区的实际,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具体化,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次成功实践。

  《回民地区守则》颁布后,红军广大指战员认真执行,在村庄的道路旁书写了“保护回民、保护清真寺”等宣传标语,向当地群众宣传党的宗旨和民族政策。红军还在哈达铺召开群众大会,毛泽东亲自讲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党和红军的宗旨,介绍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红军还将部分缴获的物资救济贫苦的回、汉群众,并邀请群众代表参加座谈会,形成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局面。哈达铺的一位清末秀才曾赋诗发出“只道伤残如列寇,哪知仁义胜王师”的赞叹。

  红军在哈达铺的民族政策也为后来红二、红四方面进入陇南,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遵循和示范。红二、红四方面军到哈达铺后,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回族群众风俗、热情帮助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吸纳少数民族青年加入红军,为支援红军北上抗日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在哈达铺对民族政策的探索和实践,以真诚的行动赢得了回族群众的帮助与支持,推动了哈达铺地区回族群众思想解放。《回民地区守则》是我党历史上一部关于回族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是党的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民族平等主张的源头之一,为后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形成和实践作了有益探索。红军在哈达铺对民族政策的新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直到今天,哈达铺依然是民族团结的一面旗帜,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策应三军大会师——

  哈达铺是“成徽两康战役计划”的“制定地”

  1936年7月,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联合北上,9月初,红二方面军进驻哈达铺后,坚决贯彻中央精神,根据党中央“东出陕甘交界的凤县、宝鸡、两当、徽县、成县、康县一带,从右路拖住胡宗南的尾巴,配合红一、四方面军进行静(宁)会(宁)战役”的指示,根据当时的战略形势,在哈达铺制定并发布了《第二方面军基本命令》,组织发动“成徽两康战役”,决定乘陕甘敌人分兵据守的弱点,向东进军,袭击成县、徽县、两当、康县和陕西凤县、略阳县,建立临时革命根据地。9月10日,红二方面军全线开拔向东南方向挺进,开始实施“成徽两康战役”计划。9月11日至20日,十天时间,征战700余里,攻占了成县、徽县、两当、康县四座县城和陕西略阳、凤县部分地区,胜利完成了“成徽两康战役计划”。10月初,红军相继离开陇南地区,踏上了北上新征程。

  成徽两康战役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士气,对红二方面军挥师北上和推动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成徽两康战役,使长途跋涉的红军在陇南初步站稳了脚跟,并与在陇东、陕北一带的红一方面军形成掎角之势,互相呼应,对陇南的革命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攻克成(县)徽(县)两(县)康(县)后,红二方面军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建立临时革命根据地,宣传政策,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建立政权,扩充兵员,征集粮秣,进一步壮大了红军队伍,使陇南成为党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新的战略区域。

  哈达铺,这个在红军长征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就是要正确认识哈达铺在红军长征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深刻领悟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让哈达铺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长征路上,人民群众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加油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我们更要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努力当好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加油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往开来再出发,谱写幸福美丽陇南新篇章。

  (作者系中共陇南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