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文化之浅谈
  • 时间:2023-02-03
  • 点击:832
  • 来源:定西日报

张虎强

  通渭,是文化大县。

  通渭的文化生长在民间,悠久绵长。毫不讳言,通渭经济欠发达,但是在这片土地上,却创造出了极为繁荣发达的文明,构建了天南地北通渭人的精神自信和文化自信。

  通渭的文化,首推书画文化。“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即使屋子为土坯房里,家里的陈设也很简单,但是每家的墙壁上都挂着字画。通渭人不仅爱挂字画,也喜欢写字画画。翰墨飘香,文化浸润。黄发垂髫,提笔皆能写,耕田犁地归来的庄稼人最好的休息方式便是写字画画,正如连辑先生所说,耕罢梯田耕砚田。这样的盛景,为通渭赢得了“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美誉。

  通渭的文化,最美是诗词文化。诗词,是文学之粹。通渭人天生有“学优品萃”的性格。自古至今,通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最早出现在历史记录中的是汉朝时的“夫妻诗人”秦嘉、徐淑,他们夫唱妇和,以书信传诗,开创了中国夫妻诗人的先河。无论学优而仕,或是落第而归,亦或是散落乡野的读书人,都以诗词言志,抒发情感。及至近代,通渭的诗歌创作更是昌盛,大量讴歌伟大时代优秀作品陆续亮相。

  通渭的文化,最“怪”是体育文化。多年来,通渭县体育工作成绩显著,连续三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两次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并先后向省市、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专业运动员,是甘肃省唯一获此两项殊荣的县。

  通渭的文化,最“贵”是非遗文化。通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传承人也多。从国家级到县级,影子腔、木雕、通渭小曲、剪纸等非遗文化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不断推动乡村振兴,是文化大院里的“后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通渭的文化,最香是饮食文化。通渭的民间饮食文化相当丰富,尤其是在红白事上,民间做的“十三花”宴席,食材丰富,工艺考究,菜品上乘,别具风味。而在平常烟火中,通渭人吃饭通常围着炕桌,老人和客人坐在炕桌的正后面,其他人按辈分依次落座,长辈先动筷,这种饮食文化饱含着我国传统的孝慈文化。

  通渭的文化,最久是农耕文化。通渭的农业历史悠久,人们在土地上耕作生产,不仅创造了丰富的农耕技术,还衍生和发展出传承不息的农耕文化,成为通渭的文化底色。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一批乡村博物馆、村史馆在通渭县应运而生,成为挺立在广袤乡间一道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景。

  文化传承着历史,牵系着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担起传承重任,让历史记忆历久弥新,让传统文化传承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