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敦煌石窟的营造
  • 时间:2023-03-21
  • 点击:934
  • 来源:甘肃日报

  敦煌因石窟而闻名古今、享誉天下。而敦煌石窟是什么人建造的,又是怎样建造出来的,这是每一个关心敦煌石窟的人首先需要了解的问题。

  A 敦煌石窟是如何营造的?

  首先,敦煌石窟是什么人营造的,即石窟的主人是谁。

  敦煌石窟的营造者,可以分为窟主、施主和工匠三类。窟主即石窟的主人;施主是出钱出力帮助窟主建窟的人;而工匠则是石窟营造的具体操作者,按照实际需要可分为石匠(打窟人)、泥匠、塑匠、画匠、木匠等。

  第二,石窟营造的程序、技术及营造一座洞窟所需要的时间问题。

  一个洞窟从始建到完成,一般需要经过整修崖面、凿窟、绘制壁画塑像、修造并装饰窟檐或殿堂等程序。敦煌文书中有一篇《营窟稿》,内容为庆赞佛窟落成的一些提纲挈领性的词语,特别是它对佛窟营造过程的具体描述,是佛窟营造记赞文书的文范。全文如下:

  “创兹灵窟,缔构初成。选上胜之幽岩,募良工而镌錾。檐楹眺望,以月路(露)而辉鲜;门枕清流,共林花〔而〕发彩。龛中塑像,模仪以毫相同真;侍从龙天,亦威光而恒赫。往来瞻仰,炉烟生百和之香;童野仙花,时见祗园之萼。既虔诚而建窟,乃福荐于千龄;长幼合家,必延寿于南岳。请僧设供,庆赞于兹,长将松柏以齐眉,用比丘山而保寿按照《营窟稿》所记。”

  “选上胜之幽岩”即选择造窟崖面,确定该窟在崖面上的位置,是佛窟营造工程的第一步工作。“募良工而镌錾”,即雇请工匠开凿石窟。但崖面原貌不是很整齐,凿窟前还需要进行整修,也属于“良工”们的任务。“龛中塑像,模仪以毫相同真;侍从龙天,亦威光而恒赫”,这是对洞窟内塑像与壁画内容的描述和赞颂,这里应该理解成对佛窟内整个壁画内容的叙述和赞颂的提示。在佛窟中,塑像和壁画的具体内容、数量多少以及规模大小都是不同的。在佛窟营造文书中,不论碑铭还是赞记,对窟内塑、画内容的描述和赞颂是最主要的内容,表现得最详细、最具体、最生动;所占篇幅相对来讲也最大。“檐楹眺望,以月露而辉鲜;门枕清流,共林花而发彩”,是对建成后的佛窟外貌的描述。清流指窟前的大泉溪水,这里把建成的某一洞窟与整个莫高窟的环境联系在一起进行描绘;当然,这里也包括了修建洞窟前木构窟檐的内容。

  B 营造一座佛窟需要多少时间?

  对一座佛窟营造所需的时间多少,我们也是通过营造过程的这几个阶段来统计:

  整修崖面与凿窟时间,这一点,洞窟本身无法反映,但根据文献中保存的一些间接和零星的记载可知,一个大型洞窟的开凿,一般需要一年到三年的时间;小型窟龛所需时间会短些。而高达数十米的大像窟,也得花上四五年时间才可凿出。壁画与塑像的绘制时间,文献中所反映的也就是三个月到半年时间。根据安西榆林窟第20窟的画工题识记载,这座中型洞窟,从头到尾是由一位画匠在两个半月内完成全部壁画的绘制工作的。而在一座洞窟的营造过程中,修建窟檐所用的时间是最少的。我们从现存的窟檐题梁中可以看到,其营造时间的某年某月某日写得十分详细和具体。这些窟檐也就是在一天之内建成的,加上营建前后的备料和妆绘,最多有一个月时间就足够了。

  在敦煌石窟营造史上,一般说来,一座洞窟营造时间的长短,由于受到洞窟规模大小、窟主的财力和势力、社会变迁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也就各不相同。莫高窟的窟主有官宦、高僧、大族、庶民百姓等各个阶层的各类人物。有一些洞窟要在几百年中、经历几个朝代才能建成。这些情况比较特殊,需要作具体的探讨。

  要全面了解石窟营造,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石窟群的形成过程。敦煌石窟包括敦煌境内及其周围大大小小的石窟群,最大的当然是敦煌莫高窟,但它也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大的规模,而是经历了十多个朝代的一千多年时间才形成的,最少也经历了五百多年时间才有今天的规模。而在今天,已经看不到石窟开凿前或开凿过程中的面貌的情况下,要较好地理解这一问题,就需要一种新的方法,这就是考古学上所谓的“崖面利用”。崖面利用,换言之,即是对可以用来开凿石窟的整片崖面的利用。在可以利用的崖面上,开始,一般都是悬空开凿,因为受到地面与洞窟间的交通和劳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每一个时期所凿洞窟相对比较集中。后来者以先开洞窟为中心向崖面的左、右两边或上、下扩展,在崖面上形成一个个“时代区域”——所有洞窟在崖面上按时代顺序排列组合,显得很有规律。当然,崖面上也有一些以后时代里“穿缝插针”的洞窟,那是在窟群崖面(可使用崖面)达到饱和状态后出现的情况。而且,它与原时代崖面上洞窟的排列组合显得格格不入,有些甚至是在破坏了先代崖面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些,在崖面上可一目了然。

  敦煌石窟的各石窟群所处崖面一般就是这样的崖面系列。特别是莫高窟,一个个“时代区域”和各个营造时期(特别是早期、前期)的洞窟,在崖面上按时代顺序排列得十分有规律。早在十世纪中期,由敦煌僧团发布的在莫高窟“遍窟燃灯”的榜文,将崖面划分为10个燃灯区域,这10个区域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莫高窟崖面上的时代性。

  C 莫高窟窟群崖面的演变过程

  莫高窟窟群崖面所展示的演变过程是:

  从公元366年开始,两位创窟的和尚乐傅和法良建成268272窟。以后的50多年时间里,只有这两个洞窟孤悬于莫高窟崖面上。

  公元421433年间,北凉占据了敦煌,莫高窟也第一次正式开始大规模的营造。这次营造活动的内容,包括268272窟的改建和275窟的新建,以及三个洞窟按各自的功能统一计划和安排绘制了壁画和塑像。这样,莫高窟崖壁上首次出现了一组可供僧侣们禅修、朝拜与进行大众佛教活动的独具特色而又有一定规模的佛教建筑。整体北朝时期,莫高窟所营造的洞窟,在崖面上以十六国时代的三个洞窟为中心向南北两边扩展延伸,南面接268窟向南至246窟,其中256窟为后代扩建;北面接275窟向北,分上下两层,上层从454窟周围开始至428窟,下层285窟开始至305窟(该层为现存崖面上的一介夹层,北至321窟,南至65窟)。这三条线上的洞窟加起来共有50多座。另外,这些洞窟都是悬空开凿。当时,莫高窟曾有过在崖面的最底层营造洞窟的尝试。例如487488489诸窟与北凉、北魏窟在同一垂直面上,低于现在的地面五米左右,洞窟地面可能与当时的大泉河床底面平行,因其无法解除洪水和积冰给其带来的危害,不久这些洞窟被废弃不用,以后也未曾再于这一平面营造过洞窟。隋代的莫高窟崖面,是在先代窟群崖面的基础上向南北两头拓展。当时莫高窟崖面上的洞窟是上下两层,上层248窟至428窟一段,下层285窟至305窟一段。隋代开始,上层接428窟向北,营造了427窟至376窟一段,接248窟向南营建了246244242诸窟;下层即现在崖面上的夹层,接305窟向北营造了306窟至317窟一段,接285窟向南修建了282窟至64窟一段。经过隋代的营造,莫高窟窟群崖面已较完整而又颇具规模,上下两层洞窟悬空开凿在600多米长的崖面上,上层南起242窟,北至376窟,下层南起64窟,北至317窟,共计窟龛大小140余。同今天密密麻麻如同蜂窝似的崖面比起来,当时崖面上的景致则独具一格。这种情况在敦煌周围其他一些小型石窟群中至今还可看到。

  从公元642年开始,由于最早营造的220窟率先在远离其他石窟共140米的崖面上凿建,打乱了崖面的发展规律。经过200多年的营造,至少到九世纪中期时,莫高窟南区近百米长的窟群崖面的洞窟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所以我们说,莫高窟窟群崖面在唐代就已形成了今天的规模。至于后来数百年间的继续营造,除了重修前代窟龛外,新建的为数不多的佛窟也没有突破唐代崖面的范围。             /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