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22年前三季度甘肃省经济形势分析及全年预测
  • 时间:2023-02-20
  • 点击:241
  • 来源: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室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全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地见效,生产需求持续改善,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三季度经济恢复向好,呈现出“形稳”“质优”“势好”的发展态势初步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在5%左右。

    一、全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8124.2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4.6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2873.9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4095.6亿元,增长3.7%。主要经济指标大多好于预期、高于全国,GDP增速高于全国(3%)1.1个百分点,居第9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10.9%)高于全国(5.9%)5个百分点,居第4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9%)高于全国(3.9%)2个百分点,居第14位。促就业成效明显,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7.1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84.7%,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6.8万人次,超额完成年度计划5.4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多措并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16732元,同比增速(5.8%)高于全国(5.3%)0.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3位。重要民生商品供应畅通充足,CPI同比上涨1.9%,保持在合理区间。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改善民生,前三季度11类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接近80%,共享发展稳中有进,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进展顺利,生态地质灾害搬迁已搬迁入住3.47万户,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87%,“新建100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新建1万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等民生实事项目已提前或额完成目标任务。

 

1  2016—2022年前三季度GDP及增速

    政策举措持续发力见效,出台53条政策措施和24条接续政策,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的通知》《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实施方案》,加快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截至9月底,省财政累计下达市县减税降费和补充财力补助资金181.6亿元,累计退还增值税留抵退税额252亿元,惠及市场主体2.4万户。全省新设企业5.94万户,日均新设企业217户,企业总数达57.46万户,市场主体总数达到214.38万户,同比增长7.75%。“四强行动”稳步推进,前三季度,全省登记科技成果156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27.9亿元,同比增长64%;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6.3%,较2021年同期提高24.5个百分点,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2077.8亿元,同比增长9.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6%,较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兰州、西宁等9市州共同签署《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战合作协议》,在共筑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健全跨市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等六个方面形成公共识,兰州、白银、临夏落实“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共同打造1小时经济圈,强省会行动取得新成效;印发实施《甘肃省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的若干措施》,为“强县域”行动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

    二、三大供给持续向好

    (一)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健康发展

    聚焦农业比较优势、规模效应,坚持以全面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为抓手,加快推动农业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前三季度,全省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农业压舱固本作用持续发挥。一是粮食安全稳步提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4046.65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3986万亩任务目标,夏粮产量342.26万吨,比上年增长3.75%。秋粮播种面积2724.94万亩,增长0.39%,已收获完成96%,全年粮食丰收在望。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农机农艺推广应用、规模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撂荒地复耕复垦、粮食产业带建设,小麦机收水平达到9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3.5%,完成撂荒地复耕复垦123万亩,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276万亩,预计年底建成360万亩。二是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前三季度,全省蔬菜产量1534.01万吨,同比增8%,猪牛羊禽肉产量100.3万吨,增长6.4%,生猪、牛、羊、家禽存栏同比分别增长3.3%、3.1%、8.0%和4.3%;出栏分别增长8.8%、0.8%、13.4%和5.3%。深入开展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靖远枸杞、靖远文冠果油、兰州百合、甘加羊等4种产品成功入选《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汇编》,兰州百合、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定西马铃薯、岷县当归等5个品牌入选2022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稳步提升特色农产品供给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累计建成冷库6603座。三是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围绕粮食、油料等建成万亩示范片50个,千亩示范田373个。累计安排粮食作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县25个。示范启动实施了百万亩、百万头(只)产业大县建设和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抓点示范行动,全省已建成绿色标准化基地1189个,建设万头(只)以上标准化养殖场256个,建设抓点示范种植基地1167个、养殖基地344个。会宁县、民勤县、临泽县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携手东部共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179个。四是种业振兴行动取得新成效。建设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水肥一体化玉米制种基地23万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30万亩、瓜菜花卉制种基地5万亩。“甘肃省小杂粮品种选育与示范”科技重大专项通过项目验收,鉴定筛选了290份优质小杂粮资源,审定26个优质品种,育成7个品种,建成52个小杂粮示范基地。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3037份。“兰大211”小麦在海拔1800-2000米高寒山地试种成功,兰天36号亩产达到714.25公斤,创全国旱作区小麦高产新纪录。

    (二)工业发展提质增效

    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锚定目标任务,积极主动作为,坚持“改旧育新”推动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全力推动工业经济稳定向好。一是规模以上工业稳定运行。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形势良好,主要产能快速释放,9月份增加值同比增长8.8%,达到年内最高。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三大门类中,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制造业增长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7%。行业大类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速较高,分别增长29.1%、18.9%、17.2%,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5.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行业增长7.3%。二是重点企业顶梁柱作用凸显。1—9月,省属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993.63亿元,同比增长22.37%,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6445.16亿元,增长4.72%,实现利润总额、上交税费分别增长2.49%和15.88%。大企业“稳定器”作用显著,兰州石化、金川公司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均在1个百分点以上石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39.48亿元,同比增长25.44%,新增订货62.1亿元,增长51.96%,均创历史同期新高。金川集团着力打造国内最大铜系列生产基地,世界500强339位。9户重点调度工业企业超额完成生产经营指标任务,金川集团、甘肃公航旅集团、酒钢集团、兰州新区商投集团、甘肃建投集团、白银集团等6家企业入围“2022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三是工业发展后劲增强。1—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84.3亿元,同比增长16.2%。2022年全省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和信息化项目1039项,881个已开工建设。7重点产业链334项目,已开工建设303个项目,1-9月完成投资268.8亿元。积极推进工业高端、智能和绿色化改造,270项“三化”改造项目已开工建设238个。370项重点生态产业项目已开工318个,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达到75.8%。截至九月底,全省煤炭、原油、天然气生产同比分别增长30.3%、6.2%和24.7%,全省电网新能源装机达3258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总装机容量达到50.01%,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约65%,新能源单日发电量突破3亿千瓦时。

 

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三)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一是铁路货运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全省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29.4%,公路货运量下降4.9%,铁路和公路客运量分别下降43.7%和45.5%。9月份,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44.3%,公路货运量下降21.3%,铁路和公路客运量分别下降56.5%和56.6%。成功组建甘肃省物流集团,加快构建现代化流通体系,积极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全省陆港、空港和物流企业协同发展,做大物流贸易、做强枢纽经济。二是文化旅游业行稳致远。不断丰富文旅产业形态,增强产品供给,官鹅沟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2年开工建设文旅康养项目209个,三季度完成投资64.56亿元。乡村旅游持续复苏升温。截止9月底,全省共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14个,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310个,文旅振兴乡样板120个,38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乡镇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乡镇,6个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甘肃省星辰沙海·生态绿洲体验之旅等5条乡村旅游线路入选“稻花香里说丰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三是财政金融稳定运行。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7.5亿元,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同口径增长12.1%,税收收入同口径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14.5亿元,同比增长8.5%。筑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防线,各项贷款增速保持稳定,各项存款增速继续回升,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4859.3亿元,同比增长9%,各项贷款余额25429.4亿元,同比增长6.9%。

    三、三大需求稳定恢复

    (一)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坚持抓重大项目,全力保障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民间投资,切实树立“大干大支持、多干多支持、不干不支持”工作导向,着力稳投资、稳经济、保目标。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9%,对经济恢复的关键作用增强,基础设施投资实现恢复性正增长,连续回升,增长1.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56%,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增长46.5%。截至9月底,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213.7亿元、专项债券780亿元。全面对接国家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工作协调机制,积极衔接国家2期、6000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争取支持35个项目221.1亿元。二是省列重大项目稳步实施。积极应对疫情冲击,抢抓施工黄金期,加大协同推进力度,中兰铁路、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等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即将建成投运,白龙江饮水工程可研报告通过水利部审查,甘肃省公共卫生医学中心项目开工建设。2022年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甘肃片区生态建设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亿元以上建设项目46个。1-9月,234个省列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78.13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加499.76亿元,增幅33.8%,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88.92%。三是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出台《关于推行企业投资建设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全面提升投资建设项目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全面优化投资环境。前三季度,民间投资总体稳定,增长8.7%。通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同审核的专项债券项目达到2990个,债券需求3651亿元,较上年增加1771.4亿元,全省项目储备质量进一步提升。

 

3  月度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二)消费市场总体有所改善

    面对跌宕起伏的疫情,推进实物消费提档,促进服务消费扩容,印发《甘肃省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挖掘新型消费潜力,着力优化消费环境,居民消费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一是消费市场缓慢恢复。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1.7亿元,同比下降1.4%,降幅较1—8月收窄0.3个百分点。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6%,增速由负转正,呈缓慢恢复增长态势。重要民生物资供应充足,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前三季度同比上涨1.9%,低于全国2%的平均水平,9月份,CPI同比上涨2.9%,环比上涨0.1%。二是基本生活类消费稳定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5.3%、13.5%和1.5%。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27.6%。服装鞋帽、化妆品类、家用电器音响器材类、文化办公、家具类等限额以上零售降幅明显,同比降幅均在10%以上。三是特色消费增长较快。临夏回族自治州八坊十三巷街区、兰州市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商业区2个夜间文旅消费街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2‘甘味’”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签订农产品采购和农产品加工投资合作协议58.28亿元,成功举办2022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甘肃省线上促销”等活动,“甘味”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4  月度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三)外贸进出口高速增长

    前三季度,外贸政策持续发力,共建“一带一路”成效不断显现,RCEP政策效应明显,外贸新业态快速发展,外贸进出口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一是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全省进出口总值463.3亿元,在高基数基础上,同比大幅增长21.7%。其中,出口总值94亿元,增长49.3%,进口总值369.4亿元,增长16.2%。二是特色产品进出口实现新突破。敦煌首次通过铁海联运出口石棉,金徽酒、陇南西蓝花首次出口韩国,我省冷冻禽肉首次出口欧洲市场,“中国天水-南非开普敦”国际班列顺利发运,我省农产品首次通过国际班列输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标志着“甘味”农产品输送非洲公铁海多式联运新通道正式搭建。2022年国际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我省运输、中医药和技术等14个服务贸易项目签约1.12亿美元。是对外经济合作迈出坚实步伐。全省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省共实施省外招商引资项目1510个,到位资金1931亿元,同比增长26.85%。深化口岸、属地合作,兰州海关与南京海关签署《深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协议》,更好服务开放大局。出台《打造甘肃省“一带一路”空中开放枢纽的实施方案》,打造“一带一路”空中开放枢纽。持续举办“津陇共振兴”“鲁企走进协作地”活动。签订《青岛跨境电商协会—兰州跨境电商协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5  2016-2022年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及增速

    三、面临的挑战和制约因素

    一是消费的基础性作用还不稳固。前三季度,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本低于上年同期水平(见图4),增速低于全年预期目标9.4个百分点,尤其是兰州、天水等几个“大块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6.9和5.4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呈现出双双下降的态势,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下降1.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下降1.2%。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下降0.6%,餐饮收入下降8%。疫情多发频发导致消费预期不稳定,消费预期转弱成为突出矛盾,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动力不足,消费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完善。批零住餐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交通运输,特别是客运下降较大。二是稳定房地产增长压力巨大。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是11.7%,前三季度增速直线下降到1.1%。房地产销售持续疲软,一季度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0.7%,之后降幅不断扩大,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0.6%,前三季度降幅扩大至29.6%。三是产业投资波动性高。前三季度第一产业投下降2.1%,第二产业投资高速增长56%,第三产业投资缓慢增长0.3%,2020年同期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分别是40.6%、-1.3%、6.6%,2021年同期增速是-1.3%、30.8%、10.7%,三次产业投资增速波动性大,虽然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受到基期和政策性影响,但忽高忽低的投资增速影响产业健康发展,也影响民间投资的信心,不利于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四是乡村振兴基础薄弱。农业产业还处在由初级向中高端迈进阶段,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2021年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到60%,3000多家龙头企业总产值仅1600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不充分。竞争力智库、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和北京中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2021乡镇综合竞争力报告》,2021年西部百强镇中,陕西省、内蒙古各20个,四川12个,云南9个,贵州7个,宁夏和陕西各1个,而我省无一乡镇入围。

    四、全年经济形势研判

    全球通胀高企上行,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当前,世界经济饱受疫情、通胀、地缘冲突等因素拖累,下行风险加剧,世界银行称“全球经济发展正处于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减速”。全球政治局势错综复杂,俄乌冲突时间持续超预期,地缘冲突未有缓解迹象,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贸易格局面临重塑,对结构性供需缺口产生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11日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2%,与7月预测值持平,经合组织9月26日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3%,10月3日联合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2022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2.5%。全球主要经济体陷入“滞胀”困境。能源和粮食价格是导致各国物价高企的主因,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能源是导致通胀高企的主导因素,尤其欧洲,发达经济体为遏制通胀加速收紧货币政策,外溢效应让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雪上加霜。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食品是导致高通胀的最重要因素,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库存普遍较低,主要依靠大量进口粮食维持生计。随着地缘冲突升级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美联储及各国央行加快货币收紧步伐,各国国债收益率持续攀升,发生债务违约的风险都在加剧。

    我国经济正回稳向上,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今年以来,面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影响,全国经济月度间虽有波动,但总体延续恢复增长态势。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持续发力、接续政策果断推出,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在不断恢复,全球范围中国经济表现依然突出。各省深入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三季度经济明显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与全球通胀高企形成鲜明对比,就业总体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国务院召开稳经济大盘四季度工作推进会,强化注重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专项再贷款、财政贴息两项政策工具,用好专项再贷款、财政贴息等政策,财政金融工具齐发力,在四季度将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经济回暖态势更为明显。9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制造业进入传统旺季,工业经济持续恢复。出口市场增势较强。助企纾困、跨周期调节和外贸政策持续发力,中国箱包、毛衣、取暖设备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四季度财政支出会明显加快,促投资稳增长起到积极作用,经济增速将快于三季度,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政策仍将视宏观经济形势而定,加快房地产行业修复速度,仍然会努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防疫政策将进一步优化,疫情反复对经济运行的干扰持续降低。

    全省主要指标与预期目标仍有差距,乘势而上争取最好结果。三季度主要指标与全年预期目标相比仍有差距,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低于年初预期2.4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低1.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9.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低3.7和3.8个百分点;兰州、庆阳等经济占比较大的市州走势偏弱,经济增速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指标低位运行,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困难较大。宏观环境依然严峻、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稳增长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稳实体还需拿出更大的力度,促消费还需采取更实的举措,冲刺全年目标,必须保持攻坚状态,力争实现最好结果。党的二十大精神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推动经济发展的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国家和省上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叠加交织,经济发展的确定性更加鲜明,回升向好的总态势不会改变,决战决胜四季度至关重要,我省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前三季度招商引资签约的项目多,对条件成熟的项目“先开工、后补办手续”机遇难得;工业发展潜力仍然较大,工业经济面临着政策红利、市场价格、保供机遇等多重利好。在甘央企扛任务、扛指标更加积极主动,将发挥更大贡献,我省大企业“稳定器”作用显著,产能有待完全释放,有条件实现全年工业增长7%的目标。同时先行指标止逆回升9月全省发电量同比增长10.43%铁路货物发送量同比增长28.3%税收收入同口径增长11%,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9%,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9%,利用外资增长20.6%,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夯实提升。省直部门协调保障力度更大,积极主动服务,营商环境“三上三强”,干事热情空前高涨,形成了很多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典型经验,为决胜全省年度目标任务提供了强劲基础动能。

    综合分析。初步预计202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在11350亿元左右,经济增速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600亿元CPI保持在2%左右

    五、主要对策建议

    (一)全力以赴防疫情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系统观念、科学精准,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落实好“九不准”措施,守牢“外防输入”关口,严格落实来甘返甘人“落地采、落地控、分类管、闭环运”等措施,从严从紧守好省门、市门、县门,把风险堵在门外、控在圈内。加强农民工、大学生返乡监测,做到小假不流动,长假分批次回流,强化社会面常态化防控,增强防控的主动性、自觉性,立足于早、立足于防,督促超市、农贸市场、宾馆、酒店、餐馆等落实防控要求。充分发挥社区防控主阵地作用和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药店等“哨点”作用,加强农村地区防疫工作。但要坚决避免疫情防控的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等问题,努力确保工业园区、重点项目建设有序运转、企业生产能够正常经营。根据疫情形势,省上尽快建立专门工作组,在11月底开始,提前疏导省外甘肃籍人员返乡回家,防止春节有回家需求的务工人员滞留外地。

    (二)竭尽全力稳工业

    巩固工业稳定增长势头,围绕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切实发挥国有企业排头兵作用。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顶梁柱”作用,主动扛指标、扛任务、扛责任,优化生产组织,满负荷生产增产,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以大带小、以小促大,融通上下游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推动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以科技创新、产城融合、绿色低碳为导向,推动以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都市工业”发展,持续推动工业上楼,引导产业高度集聚,夯实“强工业”“强省会”基础动力。传统工业持续加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竞争力,焕发新活力。三是做好煤电油气全要素保障。加强市场波动分析和研判,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做好煤炭、油气资源进口储备、开发利用、供需调配,立足煤炭为主基本国情,努力实现煤炭供应安全兜底,积极打造内循环能源资源战略支点,保障工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

    (三)用好政策扩投资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对扩大有效投资作出部署,短期内,加强有效投资逆周期调节的关键作用,发挥投资需求对促进就业和带动消费的引擎作用,长远看,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着眼投资对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意义。一是选准选好项目。发挥“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带来更多投资拉动,吸引更多社会投资,形成更多实物投资量。优先支持基础设施领域项目,支持规划内的项目,支持前期工作成熟的项目。适度超前开展重大基础设施谋划,在项目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用地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及时协调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二是尽快投放资金。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尽快向符合条件的项目投放资金,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加快地方政府转型债券资金使用和政策性银行新增贷款投放,主要投向交通、能源、物流、农业农村等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着力破解要素保障、审批办理等问题,依法依规加快办理用地、用能、环评等手续。三是加快开工项目建设进度。紧盯全省上半年、下半年集中开工项目以及我省2022年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甘肃片区生态建设集中开工重点项目,跟进落实兰洽会签约项目,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协同推进机制,压实地方责任,提升工作效率,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促进在建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基础上,争取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20%以上,计划新开工项目全部开工,加强对专项债券项目的定期调度。强化三次产业投资的平稳协调增长,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四是加大鼓励民间和外商投资力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弘扬企业家精神,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进一步扩大鼓励民间和外商投资的范围,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加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大外商投资的支持力度。推动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在省市层面给予产业规划、用地、环评、能耗等政策的支持,推动项目加快落地。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服务,积极主动宣介有关政策措施,通过多种方式为企业投资搭建合作平台。

    (四)精准施策促消费

    抢抓四季度传统消费旺季,随着国家层面多重政策举措落地显效,消费市场有望延续回暖态势,建议支持各市州想方设法促进消费复苏升级,充话激发消费潜力。一是短期内促进重点领域消费。促进重点领域消费恢复,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收政策,广泛宣传各类汽车消费补贴、减税政策,充分释放“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效应。支持刚性和改善住房需求,用好用活支持房地产发展最新政策,出台鼓励国有企业收购市场房源用于保障性住房,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库存商品房投入保障性租赁住房市场,借鉴刺激住房需求经验做法,对重点城市实行“外地人购买首套住房无需开具社保证明或个人所得税证明”,有序推进取消“公摊面积”,市县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将库存房源用于地质灾害、生态移民搬迁。二是倡导延时错峰消费。疫情持续不断,聚集性消费风险上升,应积极培育夜经济,科学实行错峰消费,弥补消费欠账。鼓励商场延长购物时间段,拓宽消费场景。把握元旦、春节消费高峰,释放餐饮和购物等主体消费活力。打通城乡消费壁垒,有效推动城市消费品下乡、特色优质农产品进城,促进城乡消费升级。三是长期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性行业,消费周期长,覆盖消费范围大,政府和市场努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质高效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防止省内消费外流。加大以稳市场主体为重点的结构性政策调整,改善消费预期。健全统一开放的消费大市场,畅通商品流通服务渠道,大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打击防范消费领域“霸王条款”。四是积极扩大出口规模。充分利用国家层面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充分释放RCEP政策红利,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RCEP”成员国为牵引和扩大出口规模的双轮驱动模式。

    (五)用心用情保民生

    在保障民生方面持续加力、精准发力,做好保供稳价、稳岗就业、兜底保障、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一是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开展“十聚焦十到位”专项行动,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科学研判疫情对“边缘户”“脱贫”的影响,年底前实施精准帮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做强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特色种养业,打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扩容、提质增效。巩固“甘味”农产品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市场占比,挖掘省内消费潜力,鼓励中央厨房企业、机关食堂集中采购,稳定农民收入。二是加快办结为民办实事项目。对照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10件为民办实事清单,确保年底前全部办结。加快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出台的《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加大房租税费减免、保险金融支持等力度。协同推进智慧社区、乡村建设行动。稳慎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再增长,近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增长高于GDP增速,快于居民收入增长,医疗保险逆势大涨不利于凝聚民心民意。三是确保就业和物价稳定。全力稳住就业,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围绕稳岗扩容狠抓政策落实,纵深推进“百千万”创业引领工程,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着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各地要确保公益性岗位数量总体稳定,更大力度实施以工代赈,让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收。配合国家做好生产生活物资保供稳价,建立生猪养殖监测体系,为国家灵活实施猪肉储备、投放,防范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六)绿色低碳促转型

    一是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制度,强化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敏感地区监管。聚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实施一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积极争取更多生态用水,坚持以水定绿,在造林增绿上实现新提升。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在绿色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二是推动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展。积极在新能源发电、储能、微电网建设以及绿电使用交易方面主动向全产业链高端迈进,为实现新能源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甘肃力量,不断提升新能源领域产品、技术和标准的影响力,把我省新能源产业打造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加快建设酒泉第二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千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和千万千瓦级“光热+光伏”一体化基地,积极推进抽水蓄能和外送通道建设,站稳新能源产业发展制高点。全力推动特高压建设,利用大电网互联优势,扩大绿电外送覆盖区域。全面提升就地消纳能力,培育壮大新能源制造业、大数据产业、现代绿色高载能产业,开展对点消纳、直接交易、发电权转让,把更多绿电用在当地产业发展。加快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进程,稳步推进小区停车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深入发展循环经济。聚焦产业园区,实施好循环化改造和清洁生产改造,持续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以兰州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在全国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加强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农膜、农业包装等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深化农业循环化发展。四是发挥科技创新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作用。落实好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有选择性部署突破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建筑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负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能力提升行动,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行动,低碳零碳技术示范行动,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决策支撑行动,碳达峰碳中和创新项目、基地、人才协同增效行动,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培育与服务行动,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行动。

 

作者简介: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高级经济师

马红祥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张旭春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室实习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