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日期:2009-05-05  来源:
    根据市委七届五次全委会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在分析市情、总结“九五”成就和研究“十五”发展环境的基础上,编制了《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九五”期间,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进取,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市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九五”计划的主要奋斗目标如期完成。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7.93亿元,年均增长6.87%,其中,地方国内生产总值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38元,年均增长2.14%。大口径财政收入5.64亿元,年均增长11.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5亿元,年均增长11.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九五”累计完成47.87亿元,比“八五”翻了一番。
  工业主导地位增强。“九五”期间,酒钢建成了50万吨中板工程、矿山改造工程、热电厂扩建工程、炼钢3号转炉、高炉达产配套工程等重点项目,形成了年产铁200万吨、钢200万吨、材180万吨的生产能力;地方企业进行了改制、改组,企业活力有所增强,焊管厂、炭黑厂等地方骨干工业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地方工业企业整体扭亏为盈,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全市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增加值完成12.6亿元,“九五”年均增长6.77%。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200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68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7.18%;第三产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5%,占地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3%。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功,长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荣获国家4A级景区。2000年,来我市旅游的中外宾客达37万人次,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完成9000万元,其中:旅游直属企业收入完成4039万元,“九五”年均增长15.83%。商业流通领域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突破,商业国有民营和民有民营发展进程加快,基本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主体,以大型商场为骨干,以点多面广的集贸市场为网络的消费品市场体系。200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58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6%。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市场设施,建成了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改造了镜铁路市场、振兴市场、绿化市场,市场的经营规模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和完善,2000年市场成交额完成41176万元。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城乡一体化趋势明显。2000年,农业增加值完成0.75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4.56%。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逐步趋向合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了葡萄苗木繁育及种植基地、戈壁食用菌基地、七彩山鸡规模化养殖示范基地,新增日光温室418亩,累计达1050亩。新建了双泉水库、拱北梁水库,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农业生产条件有较大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实现了村村组组通电话、通闭路电视、通油路的目标。在“八五”末总体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实现了宽裕型小康阶段目标,累计建成小康住宅4909户,占农村住宅总户数的90.9%。乡镇企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城市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九五”新增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增加城市人口3.27万人。建成了一批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供热、城市绿化等重要设施,迎宾湖、雄关广场、新华路一条街改造、站前广场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相继竣工。“三区一线”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开发建设正式启动;交通运输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完成了312国道过境路段的二级宽幅改造和新华路、五一路、雄关路等城市主干道的改扩建,开工改造市区至镜铁山矿公路;城市公交通过采取新辟线路、合理投放运力、加大管理力度等措施,基本形成了以“公交车为主,出租车为辅”的能够满足不同需要的广覆盖、多元化、规范经营、有序竞争的城市公交运输体系。同时,区域物流中心、市内客运南北站场等一批交通设施的建成,“酒钢号”旅游列车、北京—嘉峪关列车以及西安—兰州—嘉峪关民航包机的开通,更加强化了河西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九五”末,全市程控电话装机总容量达5.45万门,比“八五”末增长227.1%,长途交换实现数字化,传输实现光纤化,城市电话入户率84.81%。城市电力供应充裕,新增发电能力10万千瓦,嘉酒供电区电力总装机容量达45.38万千瓦。城市供水、供热、供气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增城市自来水生产能力10万吨/日、集中供热面积244万平方米、煤气供应量5万立方米/日。城乡绿化成效显著,城区绿化率达到17.2%,比“八五”末提高8.2个百分点;建成城乡防风治沙林带410公里,防风治沙林体系初具规模。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九五”期间,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加。2000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6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8元,分别比“八五”末增加1680元、1638元,年均增长5.89%和15.36%。居住条件改善,五年新增住宅面积75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7.51平方米,比“八五”末增加9.61平方米;农民住房质量改善,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9亿元,人均12038元,比“八五”末增长77%。

    改革开放取得新的进展。“九五”时期是我市改革力度大、成效较为明显的时期。农村改革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资产重组取得积极进展。对中小企业采取灵活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改组、改制、兼并、联合、分立,生产经营形势好转,对资不抵债企业依法进行了破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失业保险覆盖面达100%,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1%以内。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制定了《招商引资若干政策规定》等10项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实行项目审办“一条龙”服务,政府部门强化服务意识,投资软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迈出较大步伐,加强了同外省区和科研院校的合作,与北京市东城区、浙江嘉兴市、青海格尔木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12个市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利用外资大幅度增加,5年累计利用外资3311万美元、引进内资2.96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科教兴市”战略方针指导下,“九五”共完成各类科技项目178项,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得到巩固,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健康发展;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取得积极成果,教师队伍得到加强,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农村中小学改造基本完成。医疗卫生保健三级网形成,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三乡卫生院改造基本完成。文化、广播、电视、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有线电视光缆传输。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八五”末的8.88‰降到8‰以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荣获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地级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甘肃省文明城市等殊荣。人民代表大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显著提高,政协及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不断加强。坚持依法治市,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全力维护了社会稳定,惩治腐败和廉政建设获得阶段性成果。基层政权建设,群众团体工作,民族、宗教、侨务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总之,“九五”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进展的重要时期,综合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产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为实施“十五”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不容我们忽视:主要是地方工业缺乏拳头产品,旅游业龙头带动作用不强,商贸业区域性辐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需完善,城乡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五”期间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

    1.外部环境机遇和挑战并存

    进入新世纪,国际经贸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国内经济发展处在重要的转折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对我国政治经济将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从国内看,深层次改革将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渐趋完善;国内市场在今后一段时间仍将继续呈现买方市场格局,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步伐加快;东部地区和周边酒泉、张掖等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对我市经济发展带来挑战;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我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加深,有利于我市引资引智,发展开放型经济,机遇和挑战并存,抓住机遇就会实现超常发展。

    2. 内部环境优势和劣势同在

  我市经济发展的内在优势:一是城市化优势,我市是新兴的工业城市、国家二级旅游城市、对外开放城市。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城市化率已达86.3%,远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城市人口发展的远期规模为27万人,城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为未来城市发展留足了空间;二是工业优势,我市辖区内有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酒泉钢铁集团公司,邻近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石油管理局、核工业基地四零四厂、航天中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是河西走廊上的工业聚集中心,工业基础雄厚,技术先进,人才济济;三是区位优势,我市地处甘、青、新、内蒙古四省区的交汇地带,既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又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中转重镇,具有地理区位优势,商业仓储批发设施齐全,有一定规模,形成东到张掖、北到额济纳旗、西到哈密的商品集散中心基础条件。四是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丰富,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能够满足大开发的需要,居民来自全国各地,人口素质较高,思想有活力,具有创新精神;五是近郊优势,农村三乡具有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条件。

    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是城市规模小,辐射功能弱,经济总量少,地方财政用于发展建设的资金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二是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外来投资规模偏小,建设资金需求巨大和融资渠道不畅矛盾突出;三是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观念和传统思维定式束缚依然存在,市场经济意识、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就业观念、经营观念、发展观念等都尚未从根本上转变,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突出,影响了市场开放水平、深化改革力度和引进资金的能力。

  二、 未来十年的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

  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我市发展的方向是:继续发展壮大工业城市、旅游城市,按照发展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综合条件,充分发挥我市优势,努力构筑起区域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定位是积极构筑“一体两翼”的新格局,“一体”即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为主体;“两翼”即以新型产业和中小企业为代表的地方工业为一翼,以“两品一游”的城郊型特色农业为一翼。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体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市场经济体制渐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加快;就业渠道拓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物质文化生活进一步提高;信息化进程加快,科技创新、教育创新和智力开发力度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三、“十五”计划的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建议》精神,突出工业城市、旅游城市的基本定位,以西部大开发统揽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打破传统,发展特色,立足区域,扩大开放,依靠科技,地企共荣,实现经济社会的超常发展。

    (二)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大力发展地方经济。
    第二,坚持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第三,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突出市场开放、人口导入开放和城市功能的开放,依靠开放带动改革深化,依靠开放带动科技进步,依靠开放实现超常发展。
    第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主要任务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调整所有制结构,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调整需求结构,引导和增加最终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构筑地方经济“一体两翼”产业格局;调整城乡结构,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
    ——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完善城市发展格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乡改镇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
    ——扩大对外开放。全方位扩大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市场化、现代化步伐,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对内开放。
    ——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以市场化为目标,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注重提高各产业、各方面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实现结构优化和经济素质的提高。
    ——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高度重视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全民素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确保社会稳定。

    (四)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力争达到9%,到2005年达到26亿~28亿元。努力实现地方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竞争能力显著提高。到2005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4.18∶75.29∶20.53,调整为3.42∶73.47∶23.11,其中: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占地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5%提高到18%,主体经济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2000年的7.23%提高到10%。

    社会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到2005年全市人口达到2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增加4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

    人民生活。到2005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8.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年均增长9.28%;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农村住房水平得到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30%左右,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达到70亿元。

    环境保护。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四、“十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一)继续发展壮大冶金工业

    全力支持酒钢深化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十五”发展计划。“十五”期间,酒钢以“高起点、多品种、精产品、高效益”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推广应用新技术,进行产品结构优化,发展深加工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信息化管理。重点建设黑沟矿、特钢工程(合炼钢配套改造、炉卷轧机、冷轧薄板)、高线改造、4#焦炉及干熄焦、“热电”改造等工程。2005年,形成年产铁210万吨、钢250万吨、材22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以板、带为主导产品的产品结构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实现资本的良性运营。同时,适度发展非钢铁产业,营造一业为主、多业发展的经营格局。

    围绕酒钢钢铁资源及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炉卷、板材的后续加工产品,开发锻轧低铬稀土耐磨合金钢球、无缝钢管、中小型材、离心力铸铁管、管材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充分利用周边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开发生产铅、锌、金属镁、金属钒、特种合金等产品,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增强地方工业竞争实力。

    (二)构筑地方经济“一体两翼”的产业格局

    1.全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

    围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地方经济中最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加快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景点,实行全民办旅游。“十五”期间着重抓好“六个景区、三条热线、两套网络、一个体现”,建设嘉峪关大旅游经济圈。一是完善六个景区(嘉峪关长城文化旅游景区、魏晋墓景区、冰川旅游景区、迎宾湖旅游园区、讨赖河峡谷景区、新城草湖自然风光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依据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对景区景点详细规划设计,按照吸引力强、投资效益好的原则,重点开发三条道路、八个景点,即新建长城第一墩道路、“七一”冰川道路,拓建西大桥至长城文化旅游景区道路;完成长城博物馆搬迁、九眼泉水上乐园、黑山石雕群、魏晋墓地下画廊、迎宾湖娱乐设施、“七一”冰川、讨赖河峡谷(含中华龙林)、新城草湖的景点开发,配套建设景区内的步行路、停车场、供排水、公厕和绿化等服务设施,开展各种旅游活动。二是培育三条旅游热线,除市内雄关长城游、“七一”冰川游、魏晋墓文物古迹游、滑翔基地游、峡谷探险游外,根据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开辟嘉峪关—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内蒙古额济纳旗、嘉峪关—四零四厂—敦煌—哈密—吐鲁番、嘉峪关—格尔木—西宁(拉萨)—兰州三条旅游热线。三是发展旅游热点网络,即立足嘉峪关,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东接兰州,西连吐鲁番,南邻青海,北抵额济纳旗,结成甘、青、新和内蒙交汇地带的旅游热点网络,提高旅游联合、协作揽客能力和服务水平,游客增长达到10%以上,“十五”末达到60万以上人次;提高旅游企业经济效益,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十五”末达到1.59亿元,年均增长12%。四是增加能充分体现旅游景点长城文化、丝路文化内涵的观赏项目和活动内容,以激发和强化游客的历史感悟、思想震憾、精神共鸣和参与体验,使景点真正成为一流精品;五是开发、生产一批具有西部风情、体现地方特色,集观赏、艺术、实用为一体的旅游商品,不断延伸产业链。六是深化旅游体制改革,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加大旅游投入,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原则,建立政府主导、多元经营的旅游开发机制,健全机构,理顺关系,统一规划,体现特色,梯度推进,科学保护,合理利用,逐步形成大产业,努力把我市发展成为集商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区域旅游中心,争创中国最佳优秀旅游城市。

    巩固发展消费品市场,积极培育生产资料、房地产、技术、信息及劳务等生产要素市场,不断完善适应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发挥区位优势、设施优势,以名品名店经销、有规模有个性的连锁经销、专业化高品位的批发经销为重点,“十五”期间力争引资建1~2个综合性及专业性批发市场。沿原312国道建成货运仓储及加工区,沿新312国道建成蔬菜瓜果、粮油、建材、日杂、托运等为主体的批发市场区,新华路、迎宾路名品名店两个商贸密集区,培育和造就一批有实力、声誉好的名品名店并加以引导和扶持。进一步调整商业业态结构,努力形成多层次的贸易市场、多元化的贸易中心、多方位的流通格局。推进专业批发市场上规模、上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区域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探索现代营销方式,重点发展大型综合超市,蔬菜、副食品便民连锁和连锁超市,专营专卖店,购物中心和区域性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工中心、代理经营、租赁拍卖、信用消费、旧货交易、物资调配、多式联运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发挥现有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物流配送,促进货运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初步形成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城市框架。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促进住宅业发展。制定以住房导入人口的政策、激励住房梯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政策,引导房地产业发展。鼓励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差价换房、房地产租赁、转让、抵押,盘活存量资产,激活增量住房。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以满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重视商品房的建设,完善和提高住房功能和环境质量,建设较高档次的智能化住宅小区,提高居住水平;建立廉租住房制度,解决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积极拓展住房信贷业务,增强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制度,做好居民的生活服务工作。

    积极发展新兴第三产业,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强化城市服务功能。加强安全文明小区建设,重点发展社区服务业,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空间,以居民住宅小区的环境卫生、房屋 维护、管道维修等集中统一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物业管理和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文化体育娱乐等,增加幼儿园、医院、粮油服务等便民点,形成全方位的服务格局。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中心,进一步加快发展金融业。以不断拓展新业务为重点,逐步实现保险业的专业化运营。加快发展工程咨询、科技咨询、管理咨询、统计咨询、会计咨询、审计咨询和法律咨询等咨询业务和代理、经纪人、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中介组织,积极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科技含量。

    2.以结构调整为中心,大力发展地方工业

    地方工业按照“一退二保三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结构调整为中心,以现有企业的“三改一加强”和嘉东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突出重点企业,狠抓技术创新、大项目带动、多元化融资三个环节,坚持结构调整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开放性,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十五”期间,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狠抓“退”,对中小国有企业,按照“动产权、转机制、变身份、增效益”的原则,实行资产民营化改革,国有集体资产坚决退出竞争性行业。二是抓“保”,对于已有一定规模,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扶持可以更快发展的现有企业,分类排队,集中力量扶强做大,搞好大友企业公司金属镁厂5万吨高活性石灰、轧辊厂10吨中频炉、炭黑厂1.5万吨湿法造粒新工艺炭黑、文殊水泥厂立窑改造、伟宝粤钢管有限公司管材生产线、宇华化工有限公司碳酸锶、碳酸钡生产线、鑫海公司2万锭精梳纱生产线、雄关酒厂和豪杰酒厂扩建、珍珠岩建材厂矿棉制品等技术改造项目,“十五”末地方骨干工业企业大友企业公司实现利税翻番、销售收入翻番的目标。三是抓“发展”,以嘉东工业园区为依托,通过横向联合,与国内名牌产品进行合作,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和新技术产业,“十五”期间,培育形成20个左右竞争力较强的产品。以虚拟形式联合科研院所、酒钢及周边的大中型骨干企业雄厚的科研力量,转化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力争尽快将嘉东工业园区建成迅速转化科技成果的省级“科技工业园区”,同时要加大嘉东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抓好碳酸锶、碳酸钡、金属钒、冰川水、服饰系列产品开发、高低压配电柜等系列产品开发等招商引资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通过招商引资项目的实施,带动地方工业的发展。

    3.坚持发展“两品一游”农业,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农村经济按照“城乡一体、强化基础、科技创新、特色经营”的基本思路,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珍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十五”期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广以“U”型渠衬砌为主的常规节水技术,建设高新技术节水示范工程,水的综合利用率由60%提高到75%。完成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建设农村防风治沙工程,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二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两品一游”农业。精品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建成优质瓜果蔬菜日光温室1000亩,生产反季节蔬菜和瓜果,提高市场占有率;建成制种基地1万亩,生产优良品种,拓展外向型农业;建设花卉基地500亩,培育观赏花卉、盆景,顺应市场需求;发展优质果品基地3000亩,生产名、优、特林果产品;粮食作物要逐步压缩,大力种草养畜,生产优质饲料,发展家庭养殖业,增加肉、蛋、奶产量,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珍品农业:建设万头瘦肉型猪养殖基地、工厂化水产养殖基地、千亩食用菌基地、万亩葡萄繁育基地和百万头(只)珍禽养殖基地,以市场带动龙头企业,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实现产业化经营。旅游观光农业:围绕长城文物旅游景区、悬壁长城、拱北墓、拱北湖、新城草湖、双泉湖等旅游资源,发展观光旅游农业,体现民俗特色,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实施名品战略,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名、优、特、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发展现代化农业。加快市级现代农业高新示范园区的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水平,引导农业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双泉农业示范综合养殖区建设进度,引导投资项目入区建设,“十五”末要形成一定规模。到2005年,全市80%的村达到主导产业特色明显,经济链条完善,科技含量高的目标,产业化经营达到50%以上,使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民素质明显提高,经济增长实现质的飞跃。四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乡改镇步伐,抓住国家支持农村小城镇政策机遇,建设三乡政府所在地的供水、供电、道路、通信、市场等公用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医疗、教育等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农村户籍管理、土地、财税等制度改革,使三乡政府所在地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继续完善农村居民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发展花园式村组,鼓励有条件的村组建设大型沼气池,推广集中供热,提高生活质量。积极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和第三产业,组建和培育农产品流通和加工的龙头企业,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新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增强农产品流通功能。五是逐步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逐步从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转移,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合理利用荒坡、荒滩、荒水,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不同形式,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创造更多的就业需求和增收门路。

    (三)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

    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支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走联合发展、规模经营、组建集团的路子。一是要加强投资引导,全面落实招商引资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四区一线”的建设开发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和改制,发展投资少、见效快、产品新的私营工业企业,“两品一游”农业企业,以批发业、名品精品、超市、连锁为主的商贸业以及新兴第三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全市经济超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是进一步改善民间投资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服务环境,规范执法行为,简化审批手续,公开办事程序,坚决制止“三乱”行为。充分利用政府掌握的资源优势,为民间投资提供规划指导、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积极协调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按照信保章程和规定提供贷款担保,使其尽快发展壮大。三是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条件,运用担保、贴息、参股、产权交易等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交通、能源、农林水利、旅游、市政建设和环保、高新技术和技术改造,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社会公益性事业。建成河西装饰城、远东综合批发市场、兰梦娱乐中心、宏阳大厦等非国有投资项目。四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产业升级。结合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研单位企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科技含量。

    (四)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

  我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构想是: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省上发展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依靠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协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周边城市、各大中型骨干企业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联合与技术协作,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和工业化进程,努力把我市建设成基础设施完备、生产要素聚集、综合实力较强、科教文化发达、各项功能健全的新陇海兰新经济带上的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构筑起区域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今后五年,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1.完善城市发展布局

    实施城市开发重点的战略转移,加快嘉东工业园区、南部城区和西部城区的建设和发展。嘉东工业园区充分利用“五通一平”条件,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开发生产建材、化工、轻纺、电子等产品。南部城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建设供排水、供电、供暖、供气、通讯及城市绿化供水管网建设,为南市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312国道沿线开发建设集物资仓储、批发市场、商贸娱乐为一体的商贸街;同时,依托雄关广场、迎宾湖、迎宾路一条街,重点布局,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及城市标志性工程;西部城区依托长城文化旅游景区,加快西大桥至景区道路拓建,集中布局观光农业及围绕旅游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化项目,使该区形成我市新的旅游经济带。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坚持城市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优先发展,重点解决影响城市正常运转的薄弱环节,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今后5年,重点实施”五网”工程。一是交通网建设。以建设交通枢纽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和加强交通管理,完善城市交通网。铁路:完成嘉峪关电气化改造,开通嘉峪关至兰州高速列车。公路:争取国道312线过境段改线开工建设,完成S215线市区至镜铁山段公路及到各旅游景点道路建设。城区道路:开工建设环城路拓建工程和市区主干道延伸工程,新建、扩建道路24.5公里,提高城市道路等级。二是电力网建设。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工程,新建25万千瓦发电厂。三是信息网建设。继续改善通信基础设施,逐步建成区域信息中心。进一步扩大中国移动网的覆盖范围,中国电信本地电话网由6.55万门扩容为13万门,其中:宽带交换机3万门、无线市话2万门,联通移动电话网由6万门扩容为9万门,新建数字移动交换系统,建成电信大厦。建设宽带城域网工程,继续完善政府上网工程,全市党政机关全部建立起政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和政务管理决策效率。全面推进家庭上网,提高全民信息化应用水平。四是城市供排水网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新建城区的供排水网,改造现有绿化供水管网,扩大供排水网络。五是热力网建设。建设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完善供热管网,增加集中供热能力120万平方米。

  3.搞好城市环境的整治

    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坚持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并实施有利于环境的经济政策,优先实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项目,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三废”治理,使城市环境质量有明显提高。建设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工程,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和垃圾的无害化治理,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建设城乡防风治沙工程,搞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

    4.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蓝图,是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要突出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认真实施并不断完善《嘉峪关市城市总体规划》,强化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加强城市运行重点环节的管理,显著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继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市政公用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改革力度,逐步向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民营化过渡。加强消防、人防工程建设,增强城市的整体防灾减灾能力,防治自然灾害。

    (五)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科技。以加强观念和体制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为重点,大力推进科技兴市战略的实施,现有企业要进行高起点的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以精品农业、珍品农业、精细化工、信息化产业、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为重点,大力引进、消化、吸收、推广高新技术,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深化科技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创办嘉峪关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加强与兰州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新项目、新技术,为我市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三项费用重点扶持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制定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常来常往”的原则,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兴办各类民营科技企业,到2005年,使民营科技企业在我市经济结构中占有一定比重。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源开发。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认真落实好《嘉峪关市人才开发政策规定》,建立以项目吸引人才的新机制,创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优良环境和创业条件;培育和引进我市急需的新产品开发、城建设计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员、涉外经济管理人员及适用科技人才。

    教育。巩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一步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努力使我市基础教育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农村每乡办一所三年制幼儿园,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积极创造条件,完成酒钢中小学向市政府的移交工作,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引导社会的教育投资与消费,鼓励创办私立学校,开办高质量的民营学校。加快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网上资源,促进资源共享。通过联合办学,开办嘉峪关市第一所高等院校,营造知识氛围。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虚拟学校,积极发展地方高等教育,为我市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十五”期间,重点建设逸夫学校初中部教学楼、市一中和逸夫学校体育艺术馆、市一幼办公楼、科技少年官等项目。

    社会保障。建立并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和服务社会化、保障水平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起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以家庭为主,提倡子女赡养老人的优良传统;医疗保险实行“小病自理,大病保险”,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推行合作医疗,逐步引进医疗保险机制;失业保险要覆盖全部职工,按照以支定收、适当储备的原则,建立由国家、集体、个人合理负担的失业保险基金,把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紧密结合,积极抓好再就业培训工作。

    文化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加快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壮大和培养文化艺术队伍,重点挖掘长城文化、丝路文化、边塞民族文化内涵。注重群众性文化的普及和提高,拓展规范文化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大执法监督,使图书、音像等文化市场的经营秩序化、法制化。加大文物、档案的保护、建设、开发、利用力度。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的整体优势,丰富节目内容,建成连接全省乃至全国的有线电视光缆网,“十五”末城市有线电视播放节目达75套。

    卫生事业。坚持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着力提高医疗装备水平,加快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加强医药监管,规范医药市场,加强防疫、妇幼保健、中心血站、农村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建设,完善城市防疫和急救两个应急体系。

    计划生育。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建立健全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促进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体育事业。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开展全民健身。积极发展体育健身、体育竞赛表演等体育产业,建设全民体育健身场所,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培育体育市场中介组织,积极开展滑翔探险活动,加快体育产业化步伐。

    可持续发展。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发展替代型产业及环保产业,使我市从资源依存型城市逐步向综合发展型城市迈进。

    五、实现“十五”计划的主要措施

  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的条件下,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主导作用的同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加快体制创新步伐,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依靠市场调节对存量资产进行优化重组。具有土地资源优势又不宜设在市区的企业,通过利用级差地租、引进外资等措施进行搬迁改造或转产改造;进一步扩大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兼并,大力发展企业集团;长期经营不善、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依法进行破产;解决企业办社会的负担问题,企业非生产性的后勤服务单位和所承担的社会服务职能要逐步分离,转由社会、社区承办,使企业轻装上阵;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培养造就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市场营销机制,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加快国有企业民营化步伐,在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采取出售、租赁、划转、托管、联合、兼并等方法,使国有资产商品化、市场化。

    积极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非国有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的改革和改组,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

    (二)加快推进经济市场化进程,加快发展生产力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重点培育发展生产力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市场发展公司、金融证券交易公司、房地产公司、“四区一线”管委会及各类中介性公司和机构,事业、实业发展相结合,以实业推动事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建立多层次的职业介绍网络,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规范和搞活房地产市场,推进住宅商品化进程;加快技术、信息等市场的发展,促进技术和信息商品化、产业化。

    (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重点,综合运用调控手段,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研究“入世”的法则与规定,改变政府职能,与之相适应。建立计划、经贸、财政、金融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通过制定政策和综合运用计划、财政、信贷、税收等各种经济杠杆来引导和调控市场的运行。强化审计和经济监督,间接调控和保护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完善以统计、信息、咨询、监测和预警预报为基础的决策体系,科学确定战略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建立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规范办事规则,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改进服务质量,建立勤政廉洁、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面对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趋势,围绕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扩大开放领域,调整开放结构,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开放投资领域,降低市场准入条件,拓展民间资本的投资空间。强化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调动投资者投资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投资服务体系,加强舆论引导,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加强外商投资的产业政策引导,把投资重点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及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工业项目,加快商业、贸易、旅游、金融、保险、教育、文化、卫生、中介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政策对外宣传力度,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媒介,把“四区一线”建设成为招商引资的基地。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按照大市场、大开放的发展思路,从思想观念和政策措施等诸多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接轨。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东进西出,联合南北,互惠互利,优势互补,推动我市对外开放向高水平、宽领域、深层次发展。根据西部大开发的实际,加强嘉峪关与周边地区经济合作与开发,促进新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区域的共同发展。力求在战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产业结构调整、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区域市场开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取得新进展。

    (五)实施积极的人口导入政策,促进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实施积极的人口导入政策,试行以公民住房和生活基础(稳定的职业与收入)为落户标准的户口迁移制度,重点引入有知识、技术和经营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获得科研成就或做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可优先解决其配偶、子女城市户口;被企业招聘或经市人才流动服务中心接收的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可由本人或企业申请准予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固定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可准予在城市落户;对于从事经商、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的暂住人口,已在城市经营五年以上,职业和经济来源确定,并已购买住房,可准予在城市落户。

    (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继续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水准。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为改革发展服务,大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树立公民的诚信观念,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形成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信念,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嘉峪关做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国家级文明城市。

    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快实现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基层民主,进一步健全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地结合进来,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作用。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普及工作,加强管理,统筹安排,提高全市人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修养。改进司法工作,强化执法责任制,建设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提高执法水平。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把勤政廉政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努力维护全市社会政治的稳定,作好民族宗教工作,作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严厉打击危害社会治安的各种刑事犯罪活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惩治腐败,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为全市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十五”计划是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在市委的领导下,开拓创新,同心同德,奋力拼搏,锐意进取,为全面完成全市“十五”计划目标而努力奋斗!<?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嘉峪关市“十五”计划主要宏观调控目标

 指标名称 单位 1995年实际 2000年实际

“九五”平均 增长

2005年 计划

“十五” 平均 增长(%

备注

一、国内生产总值(确保) 亿元 13.94 17.93 6.84 26.35 8 当年价
其中:第一产业 亿元 0.54 0.75 4.56 0.9 3.7  
第二产业 亿元 10.6 13.5 6.95 19.36 7.48  
第三产业 亿元 2.8 3.68 7.18 6.09 10.6  
其中:酒钢 亿元   11.93   17.53 8  
地方 亿元   6 8.82 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1425 11738 2.14 13175 2.34  
国内生产总值(力争) 亿元` 13.94 17.93 6.87 27.6 9 当年价
其中:第一产业 亿元` 0.54 0.75 4.56 0.95 4.84  
第二产业 亿元 10.6 13.5 6.95 20.21 8.44  
第三产业 亿元 2.8 3.68 7.18 6.4 11.7  
其中:酒钢 亿元   11.93   18.36 9  
地方 亿元   6   9.24 9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11425 11738 2.14 13800 3.29  
二、财政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3106 2.25 11.38 3.29 8  
财政支出 亿元 1.0139 1.65 10.26 2.32 7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 亿元 25.58 47.84   70   五年累计
四、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  万元   9000   15900 12  
其中:旅游直属企业收入 万元 1937 4039 15.83 7000 11.6  
五、招商引资              
其中:利用外资 万美元 1311 3311 20.36 18000 81.9 累计数
利用内资 万元   29600   100000   累计数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1741 5.58 6 9 10  
七、生活状况              
1.农民人均纯收入 1569.6 3208 15.36 5000 9.28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070 6750 5.89 10000 8.18  
八、人口              
1.总人口 万人 12.43 15.95 5.1 20 4.63  
2.人口自然增长率  ‰ 8.88 8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