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日期:2009-05-05  来源:

序 言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从新世纪开始,我市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十五”计划对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中共金昌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制定的,着眼十年发展,重点规划“十五”。《纲要》回顾总结了我市“九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分析了“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提出了“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突出了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是今后5至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回顾与展望


    一、“九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九五”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各族人民努力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达到35.07亿元,年均增长6%。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7.9%,第二产业年均增长5.6%,第三产业年均增长6.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811元,年均增长3.6%;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八五”末的13.94:70.53:15.53调整到“九五”末的14.71:68.29:17。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04亿元,年均增长9.0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2亿元。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504元和2772元,平均每年增加292元和248元;市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0.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2平方米。县、区农村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进入省级小康行列。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建成了磷二铵、高速公路防护栏板等一批重点工程。有色冶金、化工、能源、建材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1.6亿元,年均投资额保持在8亿元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78亿元,年均增长7.73%。建成了城市供水、省道212线金永段公路、人民文化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引硫济金”、城乡电网改造、区域集中供热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取得一定成效。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绩。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十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九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不高。二是农业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科技含量和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干旱缺水矛盾突出。三是产业和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缺乏高科技、高附加值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优新特产品。四是历史欠账多,融资渠道不畅,新上项目筹资难度大,影响经济快速发展。五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仍很突出,经济发展的环境还不够宽松,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六是行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仍比较严重,社会治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都需要在“十五”期间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十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和新经济迅猛发展,将有利于我市在更大范围内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发展空间,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有利于我市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的状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我市扩大对外开放,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将对经济带来重大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我们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推进工业化进程。所有这些,既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只要我们把握加快发展的机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面向市场,发挥优势,依靠科技,突出特色,抓住重点,加快发展,以富民强市为目标,着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小城镇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把我市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综合经济实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全面进步的甘肃的经济强市。

  二、发展目标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功能基本完善配套,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工业化和体制创新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就业渠道不断拓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具体目标是:

    ——经济总量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亿元(按2000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力争达到10%以上。
  ——经济结构目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竞争能力显著提高。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4.71:8.29:17调整为11.6:68.4:20左右。
  ——经济效益目标。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保持同步增长。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8亿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15%。
  ——人口与就业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严格控制在8.5‰以下。到2005年,全市总人口达到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居民收入与生活质量目标。200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元,年均增长5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50元,年均增长256元。城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
  ——生态环境目标。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5.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15.5%;工业“三废”得到有效治理,沙化、荒漠化程度有所减缓。

  三、发展路子

    为了实现“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走好“五条路子”:一是走市场化的路子,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二是走产业化的路子,坚持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加快发展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不断提高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三是走信息化的路子,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依靠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引进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四是走工业化的路子,依托现有工业基础,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业,提高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发展水平,推进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五是走城镇化的路子,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进一步发挥城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三章 经济结构调整

  一、区域经济发展

  “十五”时期,我市区域经济布局要以金川、河西堡、永昌县城为重点,以小城镇为补充,以国道、省道和铁路为主线,以县乡公路为纽带,形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网状发展格局。

    工业区域布局。以金川工业区、河西堡工业区、永昌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和清河工业区为重点,努力构建各具特色的工业小区发展模式。金川工业区,围绕建设和发展镍、铜、钴等有色金属及新能源材料生产基地,充分发挥矿产资源和原材料工业优势,以镍钴资源精深加工为基础,以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为突破口,以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为主导,努力形成资源充分利用,各业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的新型工业区。河西堡工业区,围绕建设全省的重化工及化肥生产基地和建材生产基地,推动化工、建材和电力工业的规模扩张,加快交通运输业发展步伐,形成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永昌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依托区位优势,加快麦芽、面粉加工、蔬菜贮藏、胡萝卜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区内各业的协调发展。清河工业区,围绕小城镇建设和高效农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农副产品资源和特色产业、产品优势,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

  农业区域布局。从市辖区域的实际出发,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结构。城郊区,重点发展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等无公害蔬菜生产和旅游观光农业。井灌区,重点发展以优质硬质春小麦为主的粮、瓜、果、制种以及舍饲羔羊、酿造葡萄生产。河灌区,重点发展啤酒大麦、地膜洋芋和油料生产。沿山冷凉灌区,主攻以羊、牛为主的畜牧业和优质软质小麦生产。泉眼地带,重点发展优质胡萝卜和永昌金鳟鱼等产业。

  二、产业结构和发展重点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十五”时期加快发展的根本措施。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特色,在调整中巩固和加强农业,改造和提升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着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工业经济。按照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方向,从产品结构调整入手,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围绕建设和发展镍、铜、钴等有色金属及新能源材料生产基地、重化工及化肥生产基地和建材生产基地,再塑工业经济的新优势。
  ——做大做强做精现有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依托现有工业基础,紧紧围绕扩大优势产品规模、开发新产品、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有色冶金工业,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深度和提高现有产品的附加值为主要途径,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优化采选冶技术经济指标,进一步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到“十五”末,镍、铜、钴和稀有贵金属的年产量分别达到5.5万吨、10万吨、2000吨和1500公斤。化学工业,以现有的农用化工和无机化工产品为主,适度扩大生产能力,并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开发高新化工产品,提高产业水平。“十五”期间重点抓好硫酸钾、低盐重质碱、磷石膏综合利用等技术改造项目,进一步扩大硫酸、氯碱、亚硫酸钠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建材工业,重点加快3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积极发展高性能外墙涂料、新型防水材料、新型墙体材料以及粉煤灰综合利用等新型建材产品,进一步培育扩大焊管、高速公路防护栏板生产能力,积极开发石油、天然气焊管等。轻纺食品工业,重点加快农畜产品加工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十五”末形成啤酒麦芽13万吨、面粉20万吨、脱水蔬菜2000吨的生产能力,积极开发绿色食品、驼羊绒、皮革、医药等新产品,努力扩大仿古地毯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争取五到十年时间建成甘肃的“地毯城”。大力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推动资源主导型产业向多元主导型产业转变,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高新技术产业摆在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产业的重要位置,优先超前发展。依托金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金川公司技术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镍钴资源的精深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能源材料,在已开发硫酸镍、硫酸钴、钴酸锂等电池材料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开发生产以镍及镍基合金线材、镍的各种盐类产品和镍、铜、钴、铂族贵金属及化合物等的高纯超细粉体材料,并形成商品化生产;继续做好稀土-镍储氢材料、镍氢电池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精细化工、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的引进开发,推动全市工业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
  ——努力实施名牌战略。要把创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工程来抓,增强企业和社会的品牌意识。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进行产品的生产、开发。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把金川公司、金化(集团)、镍都实业公司等骨干企业塑造成知名企业,把“金驼”、“奔马”、“远洋”等塑造成知名商标,把高品质硫酸镍、氯化镍、氧化镍、纯镍丝、白铜丝,高频焊管、高速公路防护栏板、脱水蔬菜、专用面粉等塑造成新的“陇货精品”。
  ——加强地企合作。地企双方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在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企业改革及镍、铜、钴替补产业发展等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方面,切实加大合作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今后5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结构调整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创汇农业和订单农业,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重点组织实施好“6521”工程,即:建成6大高效农业基地(优质小麦和啤酒原料、优质肉羊、优质饲草、无公害蔬菜、制种及瓜果),形成5大优势特色产业(啤酒大麦生产加工、胡萝卜生产加工、优质肉羊繁育加工、金鳟鱼养殖及瓜果蔬菜生产加工),搞好2个示范项目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永昌冷凉灌区农业科技推广综合示范项目和金川区生态节水型高效农业高新科技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在种、养、加、销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示范村和专业户。建成高科技、产业化、节水型的高效农业区。

  ——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按照产业调特、品质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要求,积极优化种植业,大力发展草畜业,努力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增强农产品竞争能力,增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做大做强啤酒麦芽、胡萝卜、优质肉羊、金鳟鱼、优质专用小麦、制种等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抓好25万亩优质小麦、25万亩优质啤酒大麦(含农垦)、15万亩露地无公害蔬菜(包括5万亩胡萝卜)、50万只优质羔羊、10万亩专业化制种和15万头瘦肉型猪;培育壮大百合、麻黄、酿造葡萄、优质饲草、速生商品用材林等后续特色产业;积极兴办旅游观光农业和花卉等新兴产业。到2005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0万吨左右,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万吨、0.30万吨和0.35万吨。
  ——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兴市场、活流通”和“发展大产业、兴建大龙头”的基本思路,坚持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以农副产品加工、流通、贮藏保鲜为重点,紧紧围绕特色优势农林牧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争形成几个特色突出、效益显著、规模大、外向型、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贸工农一体化大产业。突出抓好啤酒麦芽、专用面粉、脱水蔬菜、贮运保鲜和地毯业等骨干龙头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深度开发,力争大宗农林牧产品实现品质优良化、布局合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积极组建农业企业集团,争取在“十五”期间,有1~2个企业上市。加快以市场、信息、科技、运销、金融和质量标准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个体、私营、集体、联营等多种形式的运销组织,积极推行网上销售等新的营销方式,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以永昌蔬菜恒温库为龙头,把我市建成河西最大的西菜东调集散中心。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不断改善农业基本条件。以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大渠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群众性的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改变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建设,争取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有明显改善。

    大力发展服务业,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社区建设工作,使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达到8%和30%。

    按照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思路,加快流通体制和商贸流通企业的改革,全面放开搞活中小国有商贸企业,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竞争。加快市场建设,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有重点地发展专业批发市场、综合集贸市场、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连锁店、专卖店,努力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

    推进住房商品化,加快开放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健全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体系,强化物业管理。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开拓就业、家政、养老、保健、文娱服务等社区服务业。推动博彩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大力拓展金融、证券、保险业市场,加大融资力度,扩大业务范围,调整业务结构,改善服务质量。积极发展资产评估、业务代理、广告、法律、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业。

    积极推进医疗保健、科技、文化、体育、非义务教育等领域的产业化步伐,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促进社会公益事业走企业化经营的路子,加快推进企事业、机关单位服务社会化。
    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抓好骊 文化遗址、文物古迹的开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沙漠旅游、草原旅游,使金昌成为河西连片、连线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各方面合作开发旅游业的积极性,组建2~3家旅行社,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优化。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扶持,放手发展,着力改变所有制结构单一、非国有经济比重偏小的状况。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档次,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水平,要在商贸流通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文化娱乐、社会服务等领域加快发展。要切实强化服务,排除各种障碍,坚决杜绝“三乱”现象,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到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25%。

    按照有退有进、“公退民进”的原则,通过改制改组,使国有资产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退出来。通过产业政策,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大力发展工业、高效农业、高新技术项目,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个体业主、私营企业参股、控股、收购、兼并国有企业。采取出售、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下决心置换一批小型国有、集体企业,让有能力的个体私营业主来经营。

    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进一步贯彻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管理,及时提供信息服务、资金融通、贷款担保、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业主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章 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先行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有重点地推进水利、交通、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用五年时间,使我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抗旱与防汛并举,有效保护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坚持常规节水和科技节水相结合。大力推行农业节水灌溉和工业循环用水,抓好西河灌区的续建配套改造、西大河水库除险加固,提高水的利用率。在抓好“引硫济金”工程建设,争取尽快发挥效益的同时,积极配合抓紧做好“引大济西”的前期工作,开工建设西金输水工程。改革水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加强水政执法监察,提高全民节水意识,调动全社会节水积极性。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干线、强化骨架、改造支线、增大密度、完善路网的思路,把金武公路作为重点,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争取做好金山(金昌—山丹)公路的前期工作,协调配合搞好金永高速公路和312线金昌段高等级公路建设。改造提高县乡公路等级,“十五”期间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客货运输场站设施,形成以金川、河西堡、永昌为中心,连接周边地区、辐射乡村、完善配套、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网。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优化结构、保护环境、开发与改造并重的方针,继续做好永昌电厂2×3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的前期工作,开发建设大干沟、东河湾水电站等项目,加大太阳能、风能等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抓住“西气东输”的机遇,做好利用天然气规划和项目的前期工作,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能源格局。进一步完善城乡输电网络,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农村能源建设,主要是在实现初级电气化县(区)的基础上,建成高级电气化县(区)。

  二、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十五”期间,我市城镇化建设总的要求是:以市区为中心,以县城和建制镇为辐射,按照“点线面结合”的原则,以点带面,以线串点,形成扇形的立体城镇体系,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城市改造和建设步伐。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综合配套功能,重点搞好集中供热、市区环城道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及城区硬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建设。不断完善社区的功能配套。坚持“建管并举”,强化现代化城市管理意识,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积极探讨制定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的政策,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搞好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把发展乡镇企业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坚持多元化投入、高起点规划、大力度管理,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和投资体制,逐步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使农村人口适当向小城镇聚集,提高农村非农人口所占比重,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切实抓好小城镇的供排水、供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步伐

  “十五”期间,应把信息化作为重要的主攻方向,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优先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应用为先导,以重点信息化工程建设为龙头,高起点搞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05年,全市基本建成初具规模、门类齐全、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全市、联接全国、通向世界的高速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广泛采用数字化设备和技术,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提高广播电视传输质量,扩大多套节目覆盖,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金昌电信、移动、联通的计算机互联网的技术层次,加快建设各级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农村计算机信息网络,扩大我市计算机互联网规模和应用范围。按照优势互补、互联互通的原则,积极推进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实现互交式传输和多媒体进楼入户。

    加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继续实施政府上网,积极推动企业上网和家庭上网,加快推进电子公务和电子商务,努力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应用程度。突出抓好金融财税、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工业交通、农业水利、政府部门等六大骨干应用系统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与社会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素质人才和网络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规范化运营的网络服务体系,使信息化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特有的优势。

    第五章 改革开放与科技进步

  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农村改革。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家庭承包权30年不变的政策,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自主生产权和经营收益权,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农村土地依法流转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土地有偿转让和“四荒”地拍卖、租赁及承包经营。进一步健全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体系,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收购保护价和粮食储备制度。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供销社改革,加快小水利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企业改革。紧紧围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个中心环节,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按照国家政策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投资多元化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监督机制,搞好对已改制企业的规范运行,推进管理创新。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改善企业资产结构,增强发展活力,全力支持金川公司、金化(集团)、金泥(集团)等企业的股票上市工作。创办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对国有资产运营进行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企业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重点企业推行经营者报酬年薪制和股权、期权制试点。全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组、联合、兼并、租赁、破产重组、拍卖、托管、员工持股等多种形式,“加大力度、因企施策、全面推进、务求突破”。探索组建麦芽、面粉、地毯等企业集团,增强市场竞争力。

    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和金融机构的利益激励、风险责任约束机制,形成以政策性风险投资为主导、民间商业性投资为主体、外资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投融资体系。要重视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有效利用国外资金。加快发展证券业,广泛筹集社会资金,特别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二板市场融资。积极推进股权多元化,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加强政府投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财税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税费改革,强化税收征管,严格预算管理,完善财政体制。继续推行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完善政府采购、会计委派制度。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对科技、文化教育、农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需要支出的保障能力。大力加强财源建设,多层次、多渠道培植财源,进一步稳固基础财源,继续壮大骨干财源,积极开发后续财源,促进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努力改善市场条件。有重点、有步骤地规划和建设几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性市场,逐步规范和完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材市场及旧货交易市场。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培育建立技术交易市场和人才市场,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范土地一级市场,活跃房地产二级市场,全面开放住房租赁市场,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公平竞争、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

    政府职能转变。积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政企分开,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大政策的实施和执行力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从严治政,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约机制,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机构。

  三、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紧密结合实际,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改善投资硬环境,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切实保障民营企业特别是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投入到金昌经济开发中来。大力拓展对外开放的规模和领域,进一步抓好项目库建设,采取网上招商、委托代理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扩大对外贸易,积极扶持创汇企业,培育发展创汇农业,重点抓好电解镍和镍深加工产品、农副土畜产品的出口。多渠道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档次和水平。

  三、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围绕加快发展、结构升级、提高效益,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集中精力打好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技术开发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进步型企业集团“五个硬仗”。

    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农业、工业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都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和优化,集中力量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关键技术的转化。农业要以先进适用技术的综合配套和推广为重点,加强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组装配套,大力推广设施农业栽培、模式化丰产栽培、畜禽科学饲养及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包装等实用技术。工业要以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共性技术为重点,提高化工、冶金、建材等主要行业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和先进技术装备的成套国产化水平,应用生物技术改造农业、轻工、化工、医药等行业,大力推广节能节材、提高产品质量性能的高新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第三产业重点是实施一批信息化工程,提高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加强技术的开发创新。以新产品开发为重点,增强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走单独开发和联合开发相结合、引进和创新相结合的路子,在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创新上抓突破,大幅度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的引进开发,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在新能源、新型复合材料、生物工程等领域培植增长点。以金川公司、金化集团等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为依托,建立培育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机制。把金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国家级开发区,用足、用活、用好各项优惠政策,使其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生长基地。

    进一步改革科技体制,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支持民营科技的发展。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和技术商品流通体系。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建立促进科技进步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健全科普组织,壮大科普队伍,在人民群众中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六章 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把教育放在超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基础教育,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逐步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重点组织实施“未来教育”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到2005年,城镇满足幼儿接受教育的要求,农村普及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争取1~3所学校达到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标准;全市城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城乡小学普遍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小学计算机网络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通过“改建、调整、合作、合并”,推进教育结构和办学布局调整,改建、创建3~5所独立高中、1所专科学校、1所职业技术学院。提高中等师范学校办学层次,调整部分专业结构。积极创造条件与省内外知名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大力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二、开发引进人才资源

    加快建立人才培养、使用、引进和有利于各类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新机制和良好政策环境。切实保护和稳定现有人才,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与其实际贡献相当的报酬和奖励。大力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建立健全以聘任制为基础的人才任用制度。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有为”的原则,积极引进人才,建立以项目吸引人才的新机制,打破地域、身份、行业等限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进我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有创新精神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加强人才交流,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三、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不断繁荣文化事业,努力创作一批反映时代主旋律和具有金昌鲜明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文化精品。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快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三位一体综合性文化场馆建设。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十五”末分别达到85%和90%,城乡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90%和40%。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和实施卫生改革与发展规划及全市区域卫生规划。以增强社区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城乡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网络。加强卫生行业管理,强化卫生资源的有效配置,大力发展专科医院,不断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档次和水平。加快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卫生服务体系。在积极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改变以政府为主办体育的局面,逐步形成部门协办、社会联办、个人独办的格局,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进一步完善以社会保险为主,以城乡居民养老、失业、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政府救济、社会捐助、群众互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与救助体系,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能力,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的社会化发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全面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切实保护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基本权益,不断加强和改善对老龄人口和残疾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提高生活质量。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大力组织劳务输出,鼓励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和再就业。鼓励农村劳动力有序进入城镇就业。积极发展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劳动密集性企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创造通过公平竞争获取收入的外部环境。规范社会分配秩序,防止分配差距的过分拉大。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吃、穿、住、用、行等基本消费水平,强化社区服务,健全社区养老托幼、休闲保健、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各种便民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群众的精神生活,使人民生活向宽裕型小康迈进。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认真搞好农村基层干部“三个代表’的教育,继续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积极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侵蚀,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建设镍都、振兴金昌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创建高标准文明城市为目标,以共建美好镍都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净化社会环境,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充分发挥人大在管理国家事务中的作用。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扩大基层民主,进一步健全民主选举、管理和监督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厂务和政务公开,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依法治市。继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和基层依法治理、行业依法治理。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错案追究责任制,建设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强化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进一步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打击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坚决取缔邪教。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严厉打击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七章 坚持可持续发展

  作为资源性工矿城市,必须高度重视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继续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健全和完善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十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要控制在8.5‰以内。要把计划生育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工作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二、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资源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进一步加大对镍、铜、铁、镁等金属矿产和膨润土、萤石等非金属矿产的勘探力度,提高优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探索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有利于资源保护的管理方式,建立有偿使用制度。严禁无证开采和破坏、浪费资源。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走科学合理的综合开发之路。继续关注西大窑—红沙岗煤田和潮水盆地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工作,主动搞好服务,争取使其成为我市替代产业和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严格农用地转为非农业建设用地的审批,处理好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用地与土地保护的关系,保持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

  三、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建管并重”的基本原则,优先抓好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建设,力争在“十五”期间有所突破。

    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坚持以封育为主,封育建设和人工造林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按照“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级保护网的发展格局分步实施。在自然景观核心地带实行绝对保护,在核心地带外围设立缓冲区,仍然实行全面封护管理,在缓冲区外围设立实验区,不断扩大林草植被,确保涵养水源能力。

    草原区。采取人工种草、围栏封育等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变草场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实现草场永续利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优先建设祁连山水源涵养保护和西部、南部、北部草原“三化”草地治理、草地鼠虫害防治等工程。

    北部风沙区。以造林堵住风沙口、扩大林草植被和沙生植被为中心,建立防、治、用有机结合的防风治沙工程。市区北部绿色长廊建设以增强对来自北部巴丹吉林沙漠风沙危害的抗御能力为目标,通过扩大长廊区域内的林地总面积等积极有效的措施,把长廊建设成为集防护、游览、娱乐、度假、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多景点、多效益的林业生产基地。

    农区。以“村镇林地化、大田林网化、沟河渠路林带化、荒山荒地林草化”的林业“四化”建设为目标,认真抓好生态经济林、绿色通道和村镇绿化美化等生态林业工程,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经过5到15年的努力,农田耕地全部实现林网化,宜林沟河渠路全部实现林带化,使农业生态环境有较大的改善。

  城区。突出抓好市区周边及河西堡工业区的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治理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音污染,城区二氧化硫排放达到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同时,密切关注国家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探讨我市发展环保产业的路子。

    第八章 组织实施

    本《纲要》是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指导性文件,是今后5到10年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本《纲要》与已编制的12个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也是制定其他各类规划、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只要我们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就一定能够确保“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广泛宣传《纲要》,提高对“十五”计划重要性的认识,在全市上下形成广泛关心规划,重视和支持规划工作,自觉参与规划的组织实施。各企业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政府的规划指导意图,把全市经济发展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把全市的规划目标与企业的行为结合起来。

  二、加强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好规划的组织落实。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计划执行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必要时由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三、适时调整和修订规划

    建立重大问题决策会商制度。对一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坚持实行集体研究决定,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不可预见因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市政府应及时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结 束 语

  “十五”计划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我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市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长期艰苦奋斗,为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而努力奋斗!

金昌市“十五”计划主要宏观调控目标

指标 单位 1995

“八五”年均增长%(元)

2000年实际 “九五”年均增长%(元) 2005年计划 “十五”年均增长%(元) 备注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27.8 10.23 35.07 6 54 9  
第一产业 亿元 3.87 9.18 5.16 7.9 6.28 4  
第二产业 亿元 19.61 10.65 23.95 5.6 36.92 9  
第三产业 亿元

4.32<?XML:NAMESPACE PREFIX = O />

9.23 5.96 6.2 10.8 12.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6589 8.2 7811 2.65 10900 7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39   2.2 9.62 3.08 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2.2   41.7   80 15 五年累计数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6.05 18.5 8.78 7.73 14.1 10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5047 20.2(606) 6504 5.2(292) 9000 6.7(500)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1531 20.6(186) 2772 12.6(248) 4050 7.9  
年末人口数 万人 41.61   45.09   50    
人口自然增长率 10.19   8.78   8.5    

注:
    (1)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除2005年为2000年价格外,其余均为当年价;速度为可比速度;

    (2)财政、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等均为当年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