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7-17
- 来源:陇南日报
陇南日报记者 刘玉玺
种植花椒,增收致富“麻香浓”。近日,记者走进文县桥头镇杨家山村青山湾社的花椒高标准示范基地,穿过“花椒长廊”,一座座山坡被花椒的绿色包裹着,玛瑙似的花椒挂满枝头,“披红”山里山外,迎来丰收。
近年来,文县桥头镇以产业为依托,筑牢发展根基,特色产业成效明显。特别是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积极引进投资,流转土地、整治撂荒地,兴建产业路、蓄水池、灌溉渠等基础设施,培养出了管护“明白人”,让群众走上了实现增收致富产业路子。
“小花椒”已是杨家山村村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更成了推动村子向好发展的“硬头货”。据桥头镇杨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杨雪峰介绍:“杨家山村有花椒1200多亩,全村350户1111人,户均3.4亩左右,按目前市场价算,大概人均增收在6000到8000元之间。”
随着花椒在市场持续走俏,桥头镇对花椒种植管护越来越重视,通过培训和实践村民都成了土专家。村民为给树木松土施肥、补充营养,都学会了微耕机使用、剪枝疏叶等科学管护技术,实现了花椒逐年丰产增收。
在花椒林里,到处都是摘椒人穿梭的身影。他们头戴遮阳帽,地下铺着盛花椒的垫子,树上挂着竹笼,双手在带刺的枝条间翻飞,一朵朵饱满的“红玛瑙”落入筐中。他们汗水浸湿衣衫,竹筐里迅速堆积起果实,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张纪融,是杨家山村青山湾社村民,也算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他说:“我家种了15亩花椒,去年收入五六万元。今年挂果好,价格也好,又是一个丰收年。”
火红的花椒林间,采摘者穿梭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花椒采摘季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为周边乡镇的富余劳动力,特别是无法外出务工的中老年人和假期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季节性增收机会。不完全统计,桥头镇花椒产业每年可带动临时用工超5万人次。
来自天池镇的大学生卫江涛就是其中之一。“我利用暑假来摘花椒,既能为家里减轻点负担,也能为自己赚点零花钱。”
在杨家山村青山湾社的花椒林里,67岁的天池镇白马村村民赵菊云正麻利地采摘着。她说:“我们家没种花椒,就来这里摘。一天能摘30到40斤,每斤3块5毛钱。我这年纪,一天能挣个百十块钱,感觉非常好!”
目前,桥头镇23个村实现了花椒产业全覆盖,全镇花椒面积达4.6万亩,户均达6.5亩。花椒产业的发展,既让椒农实现增收致富,更为桥头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赋能。
“下一步,我镇将立足实际,依托花椒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线上线下拓宽销售市场,创新推动花椒特色产业提档升级,让花椒成为带动桥头经济发展、促农增收的‘大引擎’。”文县桥头镇党委书记张海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