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9-24
- 来源:张掖日报
王文广
祁连山下,光伏板与羊群相映成趣,智能棚舍里牛羊茁壮成长,退化的草场重焕生机——张掖草原畜牧业正奏响生态与效益双赢的转型凯歌。
初秋的焉支山,暖阳为连绵群峰镀上金辉。站在山巅俯瞰,曾经裸露的草场已被20厘米高的绿茵覆盖,藏原羚、黄羊等野生动物悠闲踱步。山脚下,山丹县陈户镇养殖户周永庆轻点手机屏幕,智能饲喂系统精准投放饲料。“过去靠天养羊,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苦中作乐’;现在靠标准、靠技术,每只羊多挣200元!”周永庆笑着说。去年,山丹县入选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县,3.33亿元的产业变革大幕开启。肃南县作为全国首批试点,以“天然放牧+舍饲养殖+异地借牧”创新模式领跑,20万头牛羊下山入川,走出了一条草原增绿、牧民增收的转型新路。据悉,甘肃省争取到该项目的县共4个,张掖市占2个。
政策赋能:牧业腾飞的双引擎驱动
政策红利与技术东风正为山丹牧业装上现代化加速器。甘肃省委一号文件将“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列为重中之重,省政府印发《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行动方案》支持产业一体化发展。中央财政1.6亿元专项资金注入山丹,激活传统牧业基因。技术团队踏遍8个乡镇,为40余家企业定制“一场一策”方案;种畜“买三补一”补贴催生良种热潮,合胜合作社引进30头优质西门塔尔牛,政府补助10头母牛:“政策实惠,我们扩繁底气足了!”
去年,山丹县落实项目投资10135万元,今年8340万元项目已完成60%。基础升级同步提速,新建饲草基地5000亩,养殖场蝶变标准化车间30家,防灾饲草储备能力增至15万吨。在清泉镇,光伏生态羊示范工地焊花飞溅——光伏板下的现代化羊舍,正勾勒“头顶发电、脚下养羊”的戈壁景观。科技也深度融入全链条:核酸POCT检测仪、智能布病工作站进驻牧场,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护牧群健康。“羊发病率降了,收益自然涨!”山丹马场养殖户王德富指着崭新圈舍感慨。
模式创新:戈壁滩上的产业新生态
草原牧业的核心是模式破局。山丹县探索三类路径,被省农业农村厅推荐为“典型模式”向全省推广。
牧繁农育促增收。每年20万只羊集中育肥,饲料来自农区20.75万吨玉米和燕麦,缩短饲养周期6个月,降本20%,户均增收3000至5000元。经调查分析,草畜产业对户均增收贡献7344元。
农牧互补促增绿。普瑞拓、天泽等企业牵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格局,36万亩燕麦、苜蓿年产35万吨饲草,草原载畜量降15%;粪污转有机肥还田,24个燕麦品种亩产提高20%。光牧融合尤为亮眼——27栋光伏羊舍下,4000只小尾寒羊膘肥体壮。“光伏遮阳降温,单只羊年省30元!”能界领航公司马孝忠说,项目将扩至4万只规模,年内可出栏4批次,效益倍增。
融合赋能促转型。引进锡航、农神等龙头企业,现代种养循环产业园实现“养殖——粪污——种植”闭合圈;羊主庄园、鹿鸣庄园拓展“农业+旅游”融合,一产增加值劲增7.8%。肃南县更借“牧旅融合”打造神鹿公园,农科示范园串联“合作社+牧户”。
双赢答卷: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交响
生态保护与畜牧业曾矛盾突出,但科技赋能让双赢成为现实。去年,山丹草原植被盖度升至41.09%,鼠害防控24.6万亩;牧草良种率85%、粪污利用率85%,位列全省前沿。肃南县的答卷更惊艳:草原盖度攀升至78.2%,草群高达19厘米,20万头牛羊借牧模式让祁连山脉休养5个月。
“生态修复不是单选题,而是科技支撑的转型必然。”省技术体系专家坦言。甘肃设立牛羊产业技术团队,兰大、甘农大专家攻坚良种难题——培育天华肉羊等新品种,推广“牦牛人工授精”等10项技术,补齐传统短板。肃南县牧民陈卫国在临泽借牧点笑道:“羔羊成活率99%,较借牧前提高近9个百分点!”全县1.7万座暖棚羊舍支撑75%舍饲率,大河乡顾海龙家200只细毛羊冬日保膘:“政府补贴6000元建棚,羔羊成活率大涨。”
全链跃升:从草原到餐桌的“优质优价”
草原牧歌奏响强音,源自全链条融合。山丹县前端发力良种引进2350头牛羊扩群,30个标准化场地提升产能;中端13个加工项目落地,百万只肉羊屠宰线、草颗粒线带动加工转化率72%,产值破20亿元;后端冷链仓储41个、电商站点7个助“山丹羊肉”地理标志溢价20%,牧源合作社张建军直播卖羊:“每只多赚200元!”
肃南县桦树林合作社精分割羊肉增值20%,年入200万元;“回纥牧场”有机品牌获广东订单。产业空间更向文旅延展——山丹4000万元打造梅花鹿观光带,肃南“两年三产”高繁技术增利2.85万元/百只。“共享牧场”云端销售让细毛羊售价每只净增120元。
秋风掠过康乐镇借牧点,羔羊在玉米地里撒欢;清泉光伏羊舍下,首批4000只羊羔茁壮成长。当黄羊重返焉支绿野,当“山丹羊肉”从直播间飞入万家餐桌,祁连山下的草原牧场,正铺就一条生态富民的金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