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9-25
-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蔡崇敏
粮食作物绿满田野,设施蔬菜馨香四溢,山川核桃青果盈枝……9月的华亭大地,田畴沃野以最朴实的方式,生动展现出一幅农业农村蓬勃发展的美丽图景。
“以特兴产” 活力释放
夏日清晨,华亭市砚峡乡曹家沟村,此起彼伏的蜂鸣声打破山野宁静。放眼望去,300余个蜂箱整齐排列,成群蜜蜂穿梭在漫山遍野的山花丛中,一派“繁忙”景象。
“这是集蜂蜜加工、手工皂生产、产品展销于一体的甜蜜综合体。”曹家沟村党支部书记辛婷婷介绍,为提升产品附加值,砚峡乡正集中建设中蜂产品深加工基地,让深山里的蜜蜂通过产业化发展,成为群众的“致富蜂”。
“别看林麝小,它可是增收致富的宝。”砚峡乡慧源麝业负责人赵建刚最早在华亭养殖林麝,至今已有10年的养殖经验,“林麝产的麝香是十大名贵药材之一,目前全国需求量大,市场供需缺口大,养殖前途非常好。”今年以来,华亭市大力发展林麝产业,形成了以砚峡乡为核心的林麝产业孵化园,建成了西华镇千只林麝养殖示范基地,现有林麝养殖场(企业)18户,分布在砚峡、上关、安口、马峡、西华等5个乡镇,持续推动林麝养殖在全市“多点开花”。
华亭地处关山腹地,气候温润,雨量充沛,生态良好。大自然赋予了这片土地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药材、核桃、肉牛、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25年,华亭市立足自身优势,着眼构建“4+N”产业格局,以平凉红牛、中药材、设施蔬菜、核桃产业为特色,以林麝、食用菌、花椒、草莓等新兴产业为补充,走出了一条“以特富农”的乡村振兴之路。
“花样致富” 钱袋渐鼓
“以前就做几顿饭,家里闲坐一天,现在随手做点花束,就能挣到钱。”河西镇新西村的刘玉云乐呵呵地展示着刚刚做完的“向阳葵”。从憨态可掬的网红玩偶到寓意“一路生花”的永生花束,从国潮风发簪到定制款婚庆礼盒,这些凝结着巧思与祝福的手工织品,正以日均300余件的销量走出河西镇乡村,成为都市青年追捧的“治愈系单品”。
傍晚的余热未散,在西华镇阳关村邓家塬林间,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一个个露营帐篷上洒下斑驳光影。烤肉架升腾的烟火气与青草香交织,游客们举着手机定格眼前绿意,围坐畅谈,娱乐休闲。“以前在外面打工,照顾不上家里,现在来这里玩的人多了,我就办了一个小卖部,收入还可以。”话语间,阳关村村民郭永祥的脸上流露出“稳稳地幸福”。
“当初整合这50亩土地建温室大棚,就是想变零散种植为规模化生产,寻找一个适合本村、能快速见效的产业。”西华镇什民村支书张建文看着大棚里“硕果累累”的西葫芦介绍到,现在亩产能达到3000多斤,市场上批发价稳定在1.8元左右,销路完全不用愁。
产业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群众稳定增收的根本保障。2025年,华亭市锚定“一产增加值突破10亿元”奋斗目标,以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创新区”为契机,着力在延链提质增效上下功夫,重点养牛村基础设施改造、甘味农产品展销中心、农特产品加工生产线、设施蔬菜基地已建成投用,投资7亿元的绿野牧歌(华亭)现代农业产业园也即将开工,全市牛饲养量9.24万头,核桃、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9万亩、3.8万亩。
“绿美落笔” 共绘和美
华亭处在关山汭水的环抱之中,全市56个行政村山清水秀,林丰草茂,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更加多元。
徒步、赏景,去体味山里清新的夏天;喝罐罐茶、品农家饭,再和友人在星空下纳凉露营……从小渔村、什民村到大南峪村,从高镇村古村落到西华镇邓家塬,华亭市各村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活动,让众多游客流连忘返。乡亲们说,每逢周末、节假日,“村口就停满了车”。
“我承诺:婚事新办,不搞隆重仪式,不设豪华宴席……”在砚峡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民马龙在《推行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承诺书上郑重按下手印。如今,华亭市已有百余对新人响应号召,选择简办婚事,减轻经济负担的同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产业发展中,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年以来,华亭市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12个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及和美乡村创建完成了任务的70%,G344和S216线环境整治完成建设任务的65%,70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庞磨村塌陷搬迁、凤仪公园、特色小镇建设等项目加快实施,建成了“四小园”847个,整改问题厕所254座。
白墙黛瓦错落有致,乡间小路干净整洁,农家小院欢声笑语……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上、休闲娱乐的健身广场上传来阵阵笑声,伴着阵阵清风,升起袅袅炊烟,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美丽乡村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