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经济动态/ 正文
礼县:苹果产业激活振兴新动能
  • 时间:2025-10-10
  • 来源:陇南日报

陇南日报记者 尚敏贤

  金秋时节,走进礼县田间地头,漫山遍野的苹果园里,红彤彤的果实压弯了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沁人的果香。这片“中国苹果之乡”的土地上,正以最鲜活的丰收图景,讲述着一场从“传统种植”到“全链振兴”的产业蜕变。

  从传统农业的单一模式,到现代化、多元化产业的集群发展;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到科技赋能下的“智慧种植”;从农户单打独斗,到龙头企业引领、多方联动的“共富模式”……礼县的产业,正挣脱传统农业的桎梏,生长出更具活力的现代筋骨。

  近年来,礼县紧扣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坚持把苹果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首位产业,深入推进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和特色产业倍增巩固提升行动,坚持政策赋能,强化数智支撑,加强保障措施,有效带动苹果产业全链发展。

  一个产业兴、科技强、农民富的活力礼县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向前。

  产业筑基——

  苹果链上的“金色引擎”

  在礼县产业发展的版图上,苹果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抹金色。这颗小小的果实串联起种植、加工、销售、品牌乃至文旅的完整产业链,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走进礼县优质苹果核心产区盐官镇,连绵山峦之间,4000亩罗堡村优质绿色有机苹果示范带铺展开来,红彤彤的果实压弯枝头,果香随山风扑面而至。

  近年来,盐官镇陆续建成龙池湾万亩现代苹果田园综合体等四大核心区,并配套2000亩高标准矮砧密植示范园。2023年,全镇苹果销售额突破10.2亿元。

  这只是礼县苹果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位于永坪镇的礼县秦源御果合作社千亩果园,则以一派丰收景象,展现出礼县苹果从“种得好”向“卖得俏”的精彩蜕变。“去年8万斤优质果卖出了20万元,”合作社负责人白亚龙介绍,“今年预计增产30%左右,总产量有望达到200多万斤,产值约600多万元。”

  在甘肃玖号农业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种植园区,600亩土地依托矮砧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实现精细管理,先进田间机械穿梭作业。据了解,该公司去年产量1300多吨,销售额突破1100万元。

  市场的广度决定着产业的边界。礼县远亮果蔬有限责任公司长期深耕外贸领域,十余年来成功将礼县苹果销往孟加拉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2018年,公司在孟加拉国设立海外仓,显著提升了物流效率与市场反应速度,每年带来约10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今年我们进一步开拓了中东和加拿大市场,截至目前销售额已达2亿元。”公司总经理赵亮说道。

  数据显示,2024年礼县苹果产量已达58万吨,产值56亿元。

  近年来,礼县依托适宜的气候与土壤条件,聚焦现代农业、品牌苹果、中药材深加工等产业的标准化与规模化发展,通过引入智能化体系、科学种植技术、优化品种结构,推动农特产品从传统种植向优质高效转型,不仅持续壮大了“礼县苹果”特色品牌,更在现代设施农业和中药材深加工领域不断开拓,致力于走出一条以特色产业驱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石桥镇金伯利农场,316座单拱棚、10座冬暖式大棚与22座连栋种植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蓝莓亩产1200至1500斤,羊肚菌鲜菌亩产1500斤,农场年产值预计超过1800万元!”负责人张小均信心满满地算了一笔账。

  “兰州首家社区秦邑臻艾灸馆即将开业,这也是我们在礼县和西和之外的第四家线下体验店。”甘肃秦邑臻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姜亚丽表示,“从种植艾草到发展康养,我们不仅销售产品,更传递一种健康生活方式。”

  罗堡村的红苹果挂满枝头,远亮果蔬的海外仓连接全球市场,金伯利农场里蓝莓晶莹、羊肚菌饱满,秦邑臻艾灸馆药香袅袅……礼县产业的生命力,正不断延伸,持续生长。

  科技赋能——

  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

  产业规模的扩张离不开科技的强劲支撑。

  在礼县,科技赋能正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推动农业从依赖经验的“汗水农业”向数据驱动的“智慧农业”转型升级。

  在永坪镇的矮砧密植示范园内,礼县秦源御果合作社负责人白亚龙正带着工人们进行采摘。与传统果园不同,这里的果树排列整齐,行间距宽阔,滴灌管道遍布田间,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着土壤墒情。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数据吃饭。”白亚龙指着手机上的智慧农业平台笑着说,“什么时候浇水、施肥,手机一看便知,果子品质更稳了。”

  目光转向礼县苹果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代化车间,一条国内最先进的绿萌7.0数字智能分选线正高速运转,一颗颗红彤彤的苹果依次通过双通道表皮处理系统、视觉系统、内部品质分选机,如同经过一道严格的“体检”,按大小、色泽、糖度、甚至内部瑕疵被精准分级,随后被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之前我们依靠人工选果,一天只能生产20吨,现在用这条生产线,一天生产70多吨,极大地提高了分选效率。”公司分选部技术员孙亚玲说道。

  如果说智能分选线让礼县苹果在“走出去”时更有底气,那么传统中药材产业的科技蜕变,则为礼县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另一重动能。

  甘肃鑫晟源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将科技的力量注入传统中药材产业,建成符合GMP质量要求的数字化中药饮片生产线2条、中药炮制生产线1条,年产能达5000吨。此外,引进的空气能烘干设备,解决了大黄依靠传统熏干的历史难题,提升了产品安全性和品质。

  更重要的是,公司依托先后建设的甘肃省大黄产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研发平台,与兰州大学药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合作,柔性引进专家15人,开展中药材品种选育、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及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先后取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我们开发的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了产品从田间到终端的全程可追溯。”公司副总经理刘彩龙表示,目前,已成功研发淫羊藿枸杞胶囊、淫羊藿固体饮料等道地药材大健康产品4个,填补了区域高附加值中药材产品的空白,其中“淫羊藿枸杞胶囊保健品”已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待批,药材附加值不断提升。

  数字技术贯穿于礼县产业的各个环节。

  在苹果分选车间,智能分选线替代人眼,实现精准分级;在果园,物联网传感器收集环境数据,指导精准农事;在永坪镇示范园,“云监工”模式让消费者参与生产全过程……

  联农带农——

  万家灯火的“共富密码”

  产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富民。

  礼县在推进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将“联农带农”作为核心机制,探索出多种行之有效的利益联结模式,让广大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甘肃秦邑臻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联动30多家合作社、家庭农场,在青山、中坝、黄河等9个行政村规模化种植艾草2.37万亩,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更构建起“企业引领、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的生产体系。

  “我们与农户签订单、保底价收购,还提供种苗、技术指导,让大家种得安心、卖得放心。”姜亚丽介绍,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务工就业等方式,企业已为当地提供200多个固定岗位,带动全镇3000多户群众稳定增收。

  这种“一地生多金”的模式,在礼县并非个例。石桥镇古泉村村民王三徐自家土地流转给甘肃玖号农业有限公司,每年仅土地租金就有2000多元;更让他满足的是,自己还能在基地打工,年收入超2万元。

  “孩子在外地打工,我在家门口上班挣钱,既能顾上家里,一年的开支也够用了。”王三徐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农户的心声。

  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让农户“旱涝保收”。礼县以苹果、艾草等特色产业为抓手,推动企业与农户签订长期收购协议,彻底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随行就市”的被动局面。

  永兴镇友好村村民马辉过去总为苹果销路发愁:“以前得拉着车到处找客商,价格被压得低,有时甚至卖不出去。”如今,他只需把苹果送到礼县苹果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今年的收购价是2.5元至2.8元,我家种的10多亩果子能卖21万元!”

  这份“不愁卖”的踏实感,是礼县以龙头企业托底订单农业的缩影。

  种了40多年苹果的盐官镇罗堡村老果农罗登科,对这种变化有着更深切的体会:“我这500多棵苹果树,今年能产5万多斤,而且每斤收购价还比去年高7、8毛钱,算下来今年要多赚3万多元!”他蹲在树下拾掇落果,笑容里漾着自豪,“现在就盼着把‘花牛’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让全国客商都抢着要咱礼县的苹果!”

  从一颗苹果的科技化、品牌化之旅,到一片艾草、一味药材的深度开发;从一家一户的传统耕作,到龙头企业引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从单纯追求产量,到科技赋能、绿色引领、融合发展的多元探索——礼县的产业发展实践,生动诠释了“产业兴旺带来增收致富”这一内涵。

  展望未来,礼县产业发展的画卷仍在绵延。随着科技创新的持续深入、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日益健全,这条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礼县之路”,正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