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10-24
- 来源:兰州新区报

甘肃聚盛堂生物科技公司的生产线上,本地采收的黄芪被加工成保健饮料。 资料图
兰州新区报记者 魏晓倩 李佳丽
秋高气爽时节,兰州新区项目建设中心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里,黄芪、党参、黄芩等药材迎来采收季,机械穿梭、农户忙碌;兰州新区食品园区生产车间内,药材经现代技术加工成保健饮料与饮片,产销两旺。从田间采收的“土药材”到车间加工的“优质品”,再到远销海外的“特色货”,一条完整的中药材产业链已然成型,绘就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走进秦川镇胜利村黄芪种植基地,采收现场热闹非凡:一台台机械正穿梭在田间地头,药农弯腰抖土、分拣药材,一袋袋新鲜黄芪整齐堆放。“新区的水土太适合种药材了!”种植大户后福江捧着刚采收的黄芪喜笑颜开,“我们种的黄芪甲苷含量达2.8%,远超国家标准,今年1200亩黄芪亩产800公斤至1吨。”
甘肃聚盛堂生物科技公司的生产线上,本地采收的黄芪被加工成保健饮料。
同样丰收的还有上川镇千亩中药材基地,连片党参、黄芪长势喜人,丰收的笑声与机械声交织成秋日里的增收乐章。
这份丰收并非偶然,而是“科技赋能+标准化管理”双轮驱动的成果。作为乡村产业振兴重点项目,兰州新区项目建设中心联合农业科研机构,引入抗旱抗病优质种苗,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无人机植保、滴灌节水等现代化技术,不仅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更让药材亩产较传统种植提升近30%;同时与甘肃慈康利济药业合作搭建GAP种植基地,建立“种植—采收—加工—销售”全流程标准体系,通过统一培训规范农户操作,从源头保障药材品质,让“土药材”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有中心的支持,我们种药更有底气了!”连续两年在新区种党参的包辉春信心十足,“今年药材丰收又好卖,客户上门收购,周边村民来帮忙还能增收。明年我计划接着扩大种植面积。”中药材产业不仅让种植户赚得盆满钵满,也让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了业。“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一天还能挣120元,两口子一年收入很可观。”村民候英香的话,道出了产业带动就业的实效。目前,该产业已累计带动2500余人次就近务工,形成“基地引领、农户参与”的共赢格局。
产业链的延伸,让中药材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在兰州新区食品园区,甘肃聚盛堂生物科技公司的生产线上一派繁忙,工人们正将本地采收的党参、黄芪加工成保健饮料和饮片。“我们依托新区本地药材资源优势,用现代技术提取药材精华,今年计划收购1300吨本地中药材,加工后销往东南亚等地区。”公司负责人季月明介绍,加工环节的加入,让药材从“初级产品”升级为“高附加值产品”,拓宽了产销渠道。
截至目前,兰州新区项目建设中心已布局中药材种植2万余亩,总产量达1.5万吨,年产值突破1.3亿元,中药材产业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新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