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甘肃工业规模效益稳步扩张
  • 时间:2025-11-27
  •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燕春丽)11月26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省工信厅专场。会上通报,“十四五”以来,全省工信系统聚力打造“七地一屏一通道”,加快构建体现甘肃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规模效益稳步扩张,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优势有效放大,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产业承接步伐加快。

  聚焦产业体系构建与工业经济提质,全省工信系统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扎实开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1+N+X”专项行动,全力推进全国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东中部产业向西转移重要承接地建设,通过高点定位、高质推进,推动工业经济呈现稳中竞进、进中提质、结构改善、势能持续增强的良好态势。预计至今年底,全省工业总产值由7300亿元增加到13000亿元,工业增加值从“十三五”末的2289亿元增加到37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7.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5.4%上升到27%,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度由22.2%提升至4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35.8%,投资总量是“十三五”末的3.4倍,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16%提升至41%,成为拉动全社会投资和支撑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今年前10个月,全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超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连续27个月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十三五”末的1832户增加到3366户,增长83.7%。

  以“三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为主攻方向,全省工信系统持续推进有色冶金、石化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实施“三化”改造项目1424个,完成投资982亿元,投资完成率99.8%。加力支持工业企业设备更新,在中央资金补贴基础上,省级再配套补贴总投资的5%,补贴比例最高达到25%。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45%、28.2%,增幅居全国前列。规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十三五”末分别下降17.2%、21.5%。

  我省围绕“石化化工、冶金有色、新材料、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链,持续延链补链强链,预计全年完成产值1.1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4%。构建“国家级引领—省级支撑—特色壮大”的集群梯次培育体系,成功创建金白兰武有色金属、宝汉天工业母机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认定酒泉市新能源装备等11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预计全年完成产值7460亿元,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建成4条千亿级产业链、3个千亿级集群和11个百亿级园区。

  强化创新平台与主体培育,新兴产业为工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我省累计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69家、行业技术中心132家、制造业创新中心9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2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达到192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750家。新能源装备、新材料、数字产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2.9%和4.3%。

  加快数字基建布局与算力建设,数字经济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我省适度超前部署数字信息新基建,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30余家、标识解析二级节点3个,5G基站8.5万个。加速推进“东数西算”工程,构建以庆阳数据中心集群为核心的多点算力保障体系,建成数据中心67个,智算规模超过7.4万P,预计年底突破10万P。到“十四五”末,预计全省数字产业规模突破1300亿元,支撑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200亿元。

  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优质企业做优做强做大。我省累计培育千亿级工业企业2户、百亿级工业企业12户。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427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3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户,省级单项冠军企业35户、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5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