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11-25
- 来源:
关于对“凉州区双城镇2026年村庄整治以工代赈项目”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公示
为充分了解社会各界对“凉州区双城镇2026年村庄整治以工代赈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意见和诉求,加强公众参与,精准识别社会稳定风险因素,从源头上制定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21〕11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印发《关于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和评估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的通知》(发改办投资〔2013〕428号)和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的若干措施》(甘办发〔2021〕33号)、《关于规范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和报备工作的通知》(甘稳评办发〔2015〕2号)及《武威市第三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构培育管理办法》等文件政策规定要求,依照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规范化程序的要求,围绕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等内容,凉州区双城镇人民政府委托甘肃朔星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凉州区双城镇2026年村庄整治以工代赈项目”编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并对本项目进行社会稳定风险等级评价工作。现将项目基本情况向社会进行公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凉州区双城镇2026年村庄整治以工代赈项目
2.建设性质:新建
3.项目建设单位:凉州区双城镇人民政府
4.项目建设地点:凉州区双城镇中山村
5.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巷道硬化10357平方米,通村道路13724平方米。
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309.00万元,通过申请2026年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工代赈任务)和区级配套资金。
7.建设工期:10个月,以投资计划下达时间为准。
8.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解决群众就业难题的需要
广泛组织动员返乡农民工、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农村低收入人口和城镇相关失业人员、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未就业退役军人以及符合条件的低彩礼、零彩礼农村家庭中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激发其依靠自身劳动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同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是以工代赈政策的初心,也是这项政策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基所在。深刻把握“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的”的政策内涵,始终把解决群众就业增收问题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以扶志扶智相结合、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为主线,始终把组织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拓展赈济模式、激发内生动力作为贯穿以工代赈工作全过程的核心要求,确保以工代赈资金项目和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安排在群众有就业需求、政府组织务工能力强、劳务报酬发放比例高的地方,确保以工代赈政策初心落地落实。
2)项目实施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甘肃省武威市坚持多措并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与我国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差距。本项目建设以“以工代赈”为核心,开展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参与工程建设,符合以工代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项目要求,与项目实施地群众的务工需求相匹配。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以工代赈的形式,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还能有效增强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参与项目的居民在建设过程中会直接接触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实际操作,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更多地考虑生态因素,逐步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拓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渠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3)项目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三农”政策及“以工代赈”政策的良好典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指出必须做好“三农”工作,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本项目实施地点位于凉州区双城镇中山村。中山村位于双城镇政府以南1千米处,距城区26千米。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730户,3077人。作为普通的农业乡镇,农民主要收入来自农业和外出务工,由于乡镇距离城区远,群众务工不便,土地土层薄,个别地方厚度不足80CM,土地平基。而农业作为收入来源单一且收益不高,为了解决群众务工难的问题,产出效益不高的问题,实施项目带动就业即“以工代赈”,不仅改善了项目区人居环境,而且解决了当地农民务工难、产出比低的问题,是一项惠民富民工程,也是“以工代赈”项目实施的典范。
4)项目建设是双城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措施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镇,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建设在缩小社会差距的同时,也是一个居住环境再造工程,改变了居住区域的面貌,促进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良好的居住环境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居民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对居住环境的热爱。同时,项目实施以后的居住区无论从环境还是管理上都变得井井有条,充分体现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将进一步完善整体功能,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美丽宜居村庄是承载生态功能和文明功能、发展功能的重大生态工程和民心工程,是抓好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通过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全面提升农村发展水平,推动全镇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改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农村基层群众。
本项目将是对项目区人居环境提升的有效补充,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困扰项目区居民人居环境问题,是一项改善民生造福村民工程,项目的建成社会意义重大,可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居民居住环境,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群众根本福祉。
5)项目建设是改善双城镇人居环境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从居住环境到基础设施,从生活服务到文化生活,从治安秩序到人际关系等等,都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需求,希望得到多方面的服务。比如农村环境问题,农村服务问题,农村治安问题,以及生活方便不方便、卫生不卫生、居住舒适不舒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不丰富等,迫切需要通过推进良好宜居环境建设来解决。推进城镇化建设就是要农民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生活生产环境,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和发挥政府引领的积极性,依靠农民的力量加强农村的综合管理,进而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居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整洁、方便的生活环境。
按照中央、省、市、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功能齐全、和谐幸福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双城镇计划建设凉州区双城镇2026年村庄整治以工代赈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可提升双城镇整体形象,进一步改善双城镇村容村貌,通过风貌改造、配套建设巷道硬化等工程,切实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二、项目风险调查的内容和范围
风险调查的对象为项目建设及运行期间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即项目主体在执行项目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财产及生态环境等与其切实利益相关的各个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
三、项目社会稳定关注重点分析
1.建设过程中对周边村民出行的影响问题。
2.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噪声、扬尘、固体废弃物等对村庄人居环境的影响。
3.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合法性、合理性和安全(可控)性的影响。
4.人员施工安全影响。主要关注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文明施工、人员组织管理等安全问题。
5.项目质量管理影响。主要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质量安全管理问题。
6.资金筹措问题。主要关注是否有充足的资金来保证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工。
7.媒体网络舆论导向及其影响问题。
四、征求公众意见的形式
公示期间,公众如对“凉州区双城镇2026年村庄整治以工代赈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有任何意见建议,均可通过电话等方式向项目建设单位凉州区双城镇人民政府及第三方稳评机构甘肃朔星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反映情况。反映情况必须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应提供有效的联系方式。
五、公示日期
自2025年11月26日至2025年12月2日
六、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凉州区双城镇人民政府
联系人:董昕昀
联系电话:19993510851
第三方稳评公司:甘肃朔星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人:张晓萍
联系电话:19309358858
特此公示!
凉州区双城镇人民政府
甘肃朔星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2025年11月25日



